野生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野生稻(學名:Oryza rufipogon),又稱鬼仔稻,是一個野生稻種(但並非水稻的品種),目前作為人類重要食糧的稻米可能由其演化而來。在世界多處都有分布,台灣從桃園到新竹之間的水塘有發現的紀錄,70年代後絕種。
中國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不允許隨意採集和出售,但是可以作為科學研究並培育野生稻雜交種。
價值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一直被認為是亞洲栽培稻的野生祖先,也是水稻改良過程中的重要種質資源。普通野生稻經過近萬年的馴化到農家品種,進一步經過近百年的現代育種得到現代栽培稻品種,這一過程伴隨着遺傳多樣性的減少和很多優異基因的丟失。育種家在現代育種實踐中也逐漸意識到這一點,水稻重大改良過程中的很多重要基因,如袁隆平創製「三系法」雜交水稻過程中關鍵的「野敗」基因,就是來自於普通野生稻。野生稻也被證實含有大量的抗蟲、抗病基因資源,因此,野生稻資源在應對未來水稻穩產高產的挑戰中具有重大價值。然而,隨着現代農業耕地面積的逐漸擴大,普通野生稻的野生棲息地被不斷破壞,加上來自栽培稻的遺傳侵蝕,野生稻資源也不斷萎縮[2]。
入侵物種
野生稻被美國列為「有害雜草」。它同樣被阿拉巴馬、加州、佛羅里達、馬薩諸塞、明尼蘇達、北卡羅來納、俄勒岡州,南卡羅來納州和佛蒙特州列為有害雜草。據北美植物保護協會所稱,野生稻能很好地在馴化稻里混雜生長,以至於他們很難被偵測到。在這種場合下,野生稻會跟馴化稻競爭空間和肥料。野生稻能在馴化稻的收割期前早一步散播種子,所以每次輪耕都總會有少數野生稻存活下來。另外,從野生稻所收割下來的稻米在外觀上與白米有所區隔,所以會被視作外來雜質而不會被消費者所食用。
視頻
野生稻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關注「植物大熊貓」——野生稻:為何奇蹟難以再現,人民網,2003-10-05
- ↑ 遺傳發育所發現野生稻並不「野」,中國科學院,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