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克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克木

金克木

(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字止默,筆名辛竹,生於中國江西祖籍安徽壽縣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學者[1]九三學社前中央常務委員、宣傳部長,全國政協第三至第七屆委員會委員[2]。20世紀三十年代後到北京求學,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職員,同時還掌握了英語法語德語、世界語等多種語言。1941年金克木經緬甸印度,任一家中文報紙編輯,同時學習印地語和梵語,後到印度佛教聖地鹿野苑鑽研佛學,同時跟隨印度著名學者學習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學研究之路。1946年金克木回國,應聘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1948年後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曾任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中國世界語之友會會員,第三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五屆至七屆常委,宣傳部部長。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臨終遺言:「我是哭着來,笑着走。

人物生平

1912年8月14日出生於江西省一個舊官僚家庭。

1930年到北平求學。1935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館員,自學多國語言,開始翻譯寫作

1932年冬,金克木因經濟上難以為繼而離開北平,前往山東德縣師範教國文。

1933年,他帶着掙到手的一點點微薄薪水回到北京大學做起課堂上的「無票乘客」。

1938年到香港任《立報》國際新聞編輯。

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子中學英文教師,兼任湖南大學法文講師。

1941年到印度,任加爾各答印度日報》編輯。1943年後在印度學習梵文巴利文,研究古印度哲學佛學文學

1946年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1948年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

1947年,蔣介石發動的內戰越打越大,5月底,全校學生連續三個晚上組織大型時事座談會,金克木慨然前往,並深受學生歡迎。1947年6月1日,凌晨三點,國民黨軍警憲特近千人突然包圍武大珞珈山校園,進步師生有很多人被抓上囚車,在被捕的五位師長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哲學系的金克木。這一事件激起了全國學界以及社會各界的抗議浪潮,三天後,國民黨當局迫於政治與社會壓力,不得不釋放金克木等人。「六一慘案」使金克木等五位教授一時成了新聞人物。他在北京與從西南聯大畢業的女才子、武漢大學歷史系著名教授唐長孺的妹妹唐季雍女士結為伉儷。

1948年,7月19日離開武漢大學前往北京大學任教,開始了他長達52年的北京大學教授生涯。

1960年與季羨林共同開辦梵文與巴利文課程。

季羨林張中行鄧廣銘一起被稱為「燕園四老」。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以88歲的高齡去世。

創作特色

詩歌

金克木善於運用古典意象在抒情空間裡凝結了現代人的感觸,使抒情具有客觀化的意味,提煉出精緻深婉的詩情,在精神和情感層面得到共鳴,具有舒緩的韻律美。金克木不僅注重詩「質」之美,其別具一格之處還在於在隱藏自己與表現自己方面,做出積極的探索。他主張情知合一,以簡約追求豐富,以有限追求無限,營造出悠遠深微的詩境。

金克木步入詩壇時有《秋思》《黃昏》。

《古意》是執著等待的背影,從「枯葉已鋪滿空山」的·秋冬時節到「上山采蘼蕪」的春天,不見佳人歸來,心卻依舊,等待在此富有對理想堅守的意味。黑洞洞的《眢井》點化出陰森的氣氛,詩人充滿了奇特的聯想和想象,蝦蟆、土蛇、冥索的哲人、自殺少女的枯屍被有意味地聯繫起來,給人以想象的衝擊力。

《鏡銘》是借銘語「見日之光,長毋相忘」。婉轉表述愛的誓言,在回憶的春天裡會讓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燈前》是日常生活的剪影,瑣碎而平靜,「默默地做着事:針線,茶飯。/默默地消損着:日裡,夜裡。」年華在簡單的生活中蒙上蒼白的色調,是對生命在單調的日常生活里日漸消損發出喟嘆。

《香草》《美人》吟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況味,又融人漫漫等待的焦灼,這不單是古音的迴響,更是孤獨的心在現代社會裡懸空無着落時的期待與追索,正是長期浸淫古典詩歌的氛圍里,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精心運用繁複的古典意象,個體的思索浸染了綿密的思緒,在富有古典意味的框架內抒寫着現代人的情懷,使抒情客觀化,凝結了冷峻的意味。

散文

金克木的文字精細而立意宏遠,微言大義,在漫不經心的敘述中,潛伏着一種嚴密而不可肢解的精神脈絡,思想被整合在天馬行空的文字中,自然、隨意、順理成章,沒有硬要講道理。在金克木的文章中,他對新思想、新事物,對社會和時代的變革,無不具有深入的了解與思考,對許多社會現象都有深刻絕妙的認識。他文章中蘊含的知識帶給我們高明,但啟發我們自己睜眼看世界的,是金克木積極、開放、熱誠的生命態度,對世界、對人生的探究、思考和深峻的智慧。金克木的創作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想促進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在當代的健康發展。

金克木的《舊巢痕》和《難忘的影子》雖用的是第三人稱,兩本書其實是他的自傳。而除了自傳性作品外,金克木還有為數不少的回憶性隨筆,表面上看作品是對親朋故舊的一種懷念,但深入其中,讀者會發現這些回憶性散文更多的體現出了一種文化觀照。

人物軼事

在圖書館上「大學」

1930年,金克木突然發現了一大寶藏:市立圖書館。這個圖書館,使讀書青年金克木有了歸宿感,他覺得那兒就是他的新家,是他的大學。正如金克木所描述的:」我幾乎是天天去,上午、下午坐在裡面看書,大開眼界,補上了許多常識,結識了許多在家鄉小學中聞名而不能見面的大學者大文人的名著。如果沒有這所圖書館,我真不知道怎麼能度過那飛雪漫天的冬季和風沙捲地的春天,怎麼能打開那真正是無窮寶藏的知識寶庫的大門。」

」探寶」與激情——外語學習

金克木學習英語的初期,好像進入一個巨大的迷宮,好奇心和激情推動着他往前走。老師對他說:」富蘭克林學英文就是念的阿狄生。」這就更讓他覺得迷宮裡面有無數的珍寶要他來開發。他無意中調動起老師的激情,教學漸漸變成了討論,討論又發展為談論。就這樣,金克木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探到了老師在大學四年中所學的英文要點和心得。此後,金克木又以同樣的」探寶」激情,學好了法語、世界語、梵語等多種語言,成為名副其實的語言學大師。

一本字典學拉丁語

金老就是這樣懷着好奇心來專研學問的,如他在《自撰火化銘》中寫道:「戰時至西南,逢史學名家贈以凱撒拉丁文原著,諄諄期以讀希臘羅馬原始文獻,追歐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為了能「讀希臘羅馬原始文獻,追歐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金老居然僅憑一本詞典學會了十分複雜難解的拉丁文。

着作書目

  • 《金克木集》(全八卷)

學術着作

  • 《梵語文學史》
  • 《印度文化論集》
  • 《藝術科學叢談》
  • 《舊學新知集》
  • 《比較文化論集》

譯着

  • 《高盧日爾曼風俗記》
  • 《我的童年》
  • 雲使
  • 《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
  • 《伐致呵利三百詠》
  • 《印度古詩選》
  • 《通俗天文學》
  • 《莎維德麗》
  • 《梵語文學史》
  • 《甘地論》
  • 摩訶婆羅多》(與黃寶生、趙國華、席必莊、郭良鋆、葛維鈞、李南、段晴共譯)

詩集

  • 《蝙蝠集》
  • 《雨雪集》
  • 《掛劍空壟》

小說集

  • 《舊巢痕》
  • 《難忘的影子》

散文集

  • 《天竺舊事》
  • 《燕口拾泥》
  • 《藝術科學舊談》
  • 《燕啄春泥》
  • 《文化獵疑》
  • 《書城獨白》
  • 《無文探隱》
  • 《文化的解說》
  • 《舊學新知集》
  • 《圭筆輯》
  • 《長短集》
  • 《文化卮言》

輯選

  • 《書讀完了》(2007年7月1日 黃德海選)

參考資料

  1. 歷史名家——金克木.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2016-11-29]. 
  2. 李工真:我所認識的金克木先生. 愛思想網. [20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