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學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學曾

圖片來自搜狐

金學曾(1542年2月11日—1620年),字子魯,號省吾, 浙江錢塘人。明隆慶二年(1568)進士,初授工部虞衡清吏司(虞衡司)主事,曆郎中禮部主事,出為湖南督學。因與學政意見不一,遭到彈劫罷歸, 晚年居城東「金衙莊」。

萬曆十年(1582)後,又起用為僉事,歷任右金都禦史,福建巡撫。期間曾下令推廣種植甘薯,稱番薯為「金薯」。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金學曾提出駐兵澎湖的計劃。

善草書。著有《海外新傳》。

影響中國後世的功績

建水師滅倭寇

1588年,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決定對外發兵擴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文祿之戰因而揭開序幕。

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廷很快便派出遼東鐵騎2000人趕往救援,但是大敗。一個月後又集齊全國各路精銳部隊4萬餘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日軍受挫後和明朝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結束。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緊急調4萬兵力赴朝迎敵,明朝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萬曆朝鮮戰爭從1592年到1597年, 在這期間,金學曾向萬曆皇帝提出了建議:集中大明所有的水師,發動對日本的進攻,直接攻打日本本土,滅亡日本! 萬曆皇帝同意了金學曾的計劃,而金學曾便去請沈有容訓練水師。不過此計劃最終未能成型,因為大明水師還未出征,豐臣秀吉就死了,日本也投降了。

推廣紅薯, 使中國人口激增

來自網路 的圖片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 50歲的陳振龍從呂宋(今菲律賓)冒死引進甘薯, 陳振龍不顧當地西班牙殖民政府不準帶朱薯出境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另有「編入藤籃」「封裝於竹筒中」等説法),藏匿於船中,經七晝夜航行,終於將薯種帶回故鄉福州。

這一年福建大旱,五穀欠收,時任福建巡撫金學曾為此大傷腦筋。陳振龍命其子陳經綸向金學曾呈報《獻薯藤種法稟帖》,匯報其父帶回薯藤的經過,並説明呂宋種植朱薯之利,建議試種朱薯以解糧荒。金學曾對陳振龍涉險帶種而歸的義舉大為稱讚,命其覓地試種。陳振龍父子依照土人傳授種植之法,7月份種下去,4個月後啟土開掘,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可以充饑。 陳經綸再上《獻番薯稟帖》,稱番薯適合東西南北種植,金學曾採納建議,通令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金學曾將朱薯改名金薯,又因來自「番國」,俗稱番薯。[1] 而真正讓紅薯大面積推廣種植,則得益於金學曾。

在古代因為生產力低下,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所以很多農民基本上連飯都吃不飽,一旦遇上災年,餓死的人口,那更是數以萬計,固此,歷代統治者都以農業為本。但是農業技術並不發達,沒有雜交水稻,沒有玉米,只有五穀,不僅有地域限制,而且產量低, 糧食的缺乏,就造成了古代人口的缺少。

古籍記載,荒年時,「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 從明朝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番薯傳入我國,到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政府下令全國推廣番薯。

番薯的種植有效地解決了日益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加快了這一時期社會人口的增長。著名歷史學家夏鼐在《略談番薯和薯蕷》一文指出:「我國的人口,在西漢末年便已接近六千萬,到明代極盛時仍只有六千萬有零,清初以戰亂有所減少,但是到乾隆六年(1741年),便達一萬萬四千餘萬,道光十五年便增至四萬萬以上。這樣的人口激增,雖然與版圖的擴大、田地的開辟,及賦稅的改變都有關係,但是與明朝晚年輸入原産於美洲的番薯,有莫大關係。」

目前全國甘薯種植面積達一億多畝,年產量折原糧達三千萬噸,占世界甘薯總產量的80%。[2]

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民為了紀念陳振龍和金學曾大力推廣種植番薯的功績,在烏山建「先薯亭」。 郭沫若曾頌揚陳振龍、金學曾「此功勳當得比神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