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眶鶲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眶鶲鶯
金眶鶲鶯[原圖連結] [1]

中文學名:金眶鶲鶯
學名:Seicercus burkii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鶲科 Muscicapidae
屬: 鶲鶯屬 Seicercus
種: 金眶鶲鶯 S. burkii

金眶鶲鶯

分布地理 : 尼泊爾不丹印度孟加拉緬甸中國

中國分布 : 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廣東、香港、廣西、雲南西藏等地。

模式產地 : 喜馬拉雅山脈

保護級別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3年評估。

四個亞種

金眶鶲鶯指名亞種

學名:Seicercus burkii burkii。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喜馬拉雅山脈。[1]

金眶鶲鶯西南亞種

學名:Seicercus burkii distinctu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

金眶鶲鶯雲南亞種

學名:Seicercus burkii tephrocephalu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

金眶鶲鶯華南亞種

學名:Seicercus burkii valentini。在中國大陸,分布於甘肅、陝西、四川、湖北廣西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陝西。

物種特徵

雌雄羽色相似。嘴厚而闊,上嘴暗灰色或角褐色或黑色,下嘴黃色,腳橙黃色或角黃色。

前額黃綠色或橄欖綠黑色,中央冠紋灰色或綠色,有的為灰色沾橄欖綠色,側冠紋烏黑色或黑色,從額往後一直到後頭;耳羽頭側暗黃綠色或橄欖綠色,眼先稍暗,眼圈金黃色。[2]

背、肩橄欖綠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淡;內側翅上覆羽顏色同背,其餘翅上覆羽和飛羽暗褐色,羽緣橄欖綠色;大覆羽具窄的、不甚明顯的淡黃色或黃綠色尖端,形成一道不甚明顯的翅斑,有時缺失。尾暗褐色,羽緣橄欖綠色,最外側兩對尾羽內翈白色或大都白色。下體鮮黃色,兩脅沾橄欖色。

虹膜

褐色或暗褐色。

棲息環境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常綠或落葉闊葉林中,尤以林下灌木發達的溪流兩岸的稀疏闊葉林和竹林中較常見,也棲息於混交林和針葉林。[3]

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腳的次生闊葉林、林緣疏林和灌叢中,有時也到農田和居民點附近的小塊叢林內活動。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呈小群,有時也見和其他柳鶯與小鳥一起活動和覓食。常在林下灌叢中枝葉間跳躍覓食。[4]

遷徙

主要為留鳥,部分冬候鳥和旅鳥。

覓食

主要以昆蟲為食。

所吃食物主要有甲蟲金花甲金龜甲象鼻甲葉跳蟬螞蟻蟋蟀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等。此外也吃昆蟲卵和少量蜘蛛

繁殖方式

繁殖期每年5-7月。

巢築

營巢於林下灌叢中地上或距地不高的灌叢與草叢上,也在山坡、土坎、岸邊岩坡和岩石腳下營巢,巢附近均有灌木、草叢或小樹隱蔽。

巢狀

巢呈球形,主要由苔蘚和雜草莖葉編織而成,側面開口。也有報導巢的形狀為淺碟狀,由茅草和苔蘚鋪墊而成,巢的大小為外徑12-13.5厘米,內徑6.2-7厘米,高5.8-6厘米,深3.5-4.0厘米。

孵化

每窩產卵3-4枚,卵白色或淺土黃色,大小為14.4-7.1毫米×11.6-13.4毫米,平均16.0毫米×12.7毫米,重1.3克。雌雄親鳥輪流孵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