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門國家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門國家公園

圖片來自ettoday

金門國家公園位於金門縣,為中華民國第六座國家公園,1995年5月25日公告計畫,1995年10月18日成立管理處,是首座位於離島的國家公園,也是首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軍事戰役紀念為主軸,並兼具自然資源保育功能的國家公園。[1]

地理位置

金門國家公園位居台灣海峽西側,分為五個區域。包括了金門島中央的太武山區、西北的古寧頭區、西南的古崗區、東北的馬山區,以及烈嶼(俗稱小金門)區,總面積約為3720.7公頃,佔金門縣總面積的四分之一[2]

地質地形

金門島地質單純,若以瓊林—尚義連線為界,可將金門本島分為兩大地質區,東半部明顯露出大量花崗片麻岩,西半部則以紅土層為主。金門本島的東北、東南海岸及烈嶼的東北—東南海岸,都被海水侵蝕而成為海蝕崖海蝕平台,且露出花崗片麻岩被岩脈侵入的景觀。

金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面無高山屏障,風力強勁,年均溫約攝氏21度,冬季乾冷,春季多霧,年降雨量約1000公釐,多集中在2到9月,且由於年蒸發量達1600公釐以上[3],使島上出現半乾旱的現象,再加上島上土壤概以砂土及裸露之紅壤土為代表,自然條件不佳,農業發展受限。[4]

生態資源

金門為海島,屬小型島嶼的生態體系。因金門開發得早,且經多次戰爭,大型野生動物資源較少,但有瀕臨絕種之保育類哺乳動物-水獺。另有屬古老的活化石」及「文昌魚」,十分珍貴。

金門位於歐亞大陸邊緣,且是候鳥遷徙的中繼站,故鳥種最為多樣,每年秋冬大批候鳥到此渡冬,形成特殊的景觀。

人文

古蹟

金門人文史蹟相當豐富,全縣古蹟共計有21處,其中11處位於國家公園內,包括國家二級古蹟瓊林蔡氏祠堂文台寶塔水頭黃氏酉堂別業虛江嘯臥碣群等四處,及三級古蹟邱良功墓園、漢影雲根謁、古龍頭振威第、瓊林一門三節坊、海印寺石門關、水尾塔、蔡攀龍墓等七處。

閩南聚落

1949年起,金門因軍事管制城市化緩慢,所以傳統建築風貌保存良好,構成金門本島特殊文化景觀。

金門國家公園成立時,即將範圍內之保存完善之聚落定義為七大傳統聚落並加以保存。分別為瓊林、珠山、歐厝、南山、北山、水頭、山后。

戰役史蹟

金門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南明時期的鄭成功,在此留下許多古蹟,例如建功嶼鄭成功像等。1949年起,金門成為中華民國的最前哨,而作為國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長期戰備使得金門島上處處是防禦工事,戰火在此留下深刻的歷史遺跡。

古寧頭戰役的主戰場在古寧頭區,包括北山斷崖、北山洋樓、李光前將軍廟、林厝浴血殲敵紀念碑、古寧頭精神堡壘、湖南高地等,見證了戰火的無情。太武山的中央坑道、瓊林的地下戰鬥村、八二三戰史館、大小金門俱有的八二三勝利紀念碑、太武山軍人公墓等,追懷八二三炮戰。此外,距離中國大陸僅2300公尺的著名心戰喊話中心馬山播音站、古寧頭播音牆、烈嶼的九宮坑道及雙口戰鬥村、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碑、湖井頭軍史館等,在在記錄著金門那段烽火歲月。

太武山上毋忘在莒碑 , 原本為清初隨施琅征臺名將金門浦邊周全斌題字「文武岱崧」四字,於民國四十一年(西元1952年)被蔣介石令人磨去 , 改刻「毋忘在莒」四字。

風獅爺

風獅爺

圖片來自travel

由於東北季風旺盛,金門的居民自清朝時期,就開始設立鎮風的辟邪物來鎮風驅邪,而在金門最多的鎮風辟邪物就是風獅爺。

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它們常常矗立在聚落中的村口、嵌入宗祠的牆壁中,或者是隱藏在廟宇的某個角落,甚至已經被人們遺忘的安置於民宅建材堆裡。由於不同年代的造型、材質、塑造工藝技巧,再加上民間不同的習俗傳說,增添了神秘的人文色彩。找尋金門的風獅爺,也探索出金門豐富的人文風貌。

數位金門

「金門國家公園數位典藏專題網站」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於2009年所籌辦,內容收錄了金門國家公園開拓的人文史蹟,即其生態風景和自然資源等介紹,並擁有線上互動學習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金門國家公園全球資訊網. www.kmnp.gov.tw. [2021-01-06] (Chinese (Taiwan)). 
  2. 金門國家公園計畫書(第二次通盤檢討) (PDF).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2-10 [2013-04-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7-07). 
  3. 氣候環境. 金門縣農業試驗所. 108-03-11. 
  4. 歡迎光臨~金門縣農會. www.kmfa.org.tw.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