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禧炮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銀禧炮台(英語:Jubilee Battery,又譯租庇利炮台),是香港昔日一座炮台,位於香港島摩星嶺西面山腳,域多利道及摩星嶺道交界。炮台的英文名稱得名自域多利道的舊稱Victoria Jubilee Road(域多利銀禧道)。
說明
建造及作戰
1930年代初,隨著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佔領滿洲地區,駐港英軍意識到需要加強香港的防衛。因為在摩星嶺山上的摩星嶺要塞已啟用超過20年,加上原有的五門海防炮,當中的兩門9.2吋後裝海防炮被轉移到新建的赤柱炮台,軍方於是在摩星嶺的海岸加建新式炮台,以期在戰時與山上的摩星嶺炮台配合,能夠更有效封鎖維多利亞港西部的水道[1]。
銀禧炮台於1939年落成,設有三個炮位,所配備的三門6吋後裝海防炮,分別轉移自卑路乍炮台及白沙灣炮台。炮台附近亦設有探射燈、彈藥庫及營房等軍事建築物。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該炮台主要用於擊沉海上的船隻,避免被日軍利用,及阻止日本海軍艦艇靠近香港島沿岸支援陸上攻勢。12月25日因為收到港督決定投降的消息,炮台守軍自行將各門火炮炸毀,避免炮台陷落後被日軍加以利用。
戰後使用
1945年8月香港重光後,銀禧炮台最初被駐港英軍作為皇家工兵的食堂和宿舍,之後部分原址被改建為域多利道扣押中心,其餘部分則闢作休憩場地,而域多利道扣押中心在1997年關閉多年後,於2010年被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其後於2013年通過活化古蹟的方式,在盡量保留原有建築風貌的要求下交由芝加哥大學改建為香港校區校舍。
2004年9月19日,建於銀禧炮台舊址的日落觀瀾亭正式啟用[2]。該亭為一臨海涼亭,因可以觀看日落和廣闊的大海而得此名。日落觀瀾亭是由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市區小工程計劃地區工作小組撥款興建。
炮台原有弧形外牆被揭發遭拆去
2021年2月中,《明報》揭發芝加哥大學香港校舍在2013年至2015年施工期間,誤以為2號銀禧炮台後方的弧形外牆為後期加建的建築,最後拆掉。其後詮釋及策展團隊進一步研究時,才發現被拆去的弧形外牆屬2號炮位的一部分。2021年2月初,記者發現校內介紹銀禧炮台歷史的展板上,有一段描述弧形外牆的文字疑被校方刪去,其動機引起質疑。民間環保組織長春社批評校方企圖掩飾真相,也不明白為何古蹟辦當年批准拆卸工程。芝加哥大學發言人表示,承認在未經仔細考量及討論下,將該段文字移除,團隊已即時還原展板的原有內容。同時透露在2016年提交的研究資料,認為炮台後方的弧形牆為後期加建,拆走了外牆能有助還原炮台原來的佈局,到2018年才發現外牆為炮台防衛系統的一部分,其後的加建工程成為工人宿舍的外牆。而重建外牆也不能還原面貌,最後保留外牆連接地下的痕跡作展示用途[3]。
銀禧炮台共有三個炮位,當中的2號炮位雖然獲納入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但被古蹟辦誤判而被芝加哥大學校方拆去弧形外牆,而在同期建造的1號及3號炮位,位置就在大學校舍附近,也是銀禧炮台的主要組成部分,卻未有交由古物諮詢委員會進行歷史建築評級。記者在2021年2月發現2號炮位的弧形外牆被拆去後,特地前往查看另外兩個炮位,發現1號及3號炮位仍然存在,兩炮位原有的弧形外牆也沒有被改動,但炮位因為日久失修,表面破爛不堪,而且雜草叢生。香港軍事史學者高添強受訪時稱三個炮位均屬銀禧炮台的一部份,不明白政府為何將炮台的歷史建築分割,發展局應將整個炮台好好評級和保育。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對此表示政府完全低估了炮台的歷史及保育價值。
交通
域多利道和摩星嶺道的交界處,有日落觀瀾亭的指示牌,沿梯級下走即可到達。遊人可從堅尼地城或薄扶林步行至此,或乘城巴1號巴士至摩星嶺總站。
參考文獻
- ↑ 港島西端摩星嶺 見證上世紀列強爭霸戰. 香港經濟日報. 2018-12-19 [2020-05-06].
- ↑ Template:Web reference
- ↑ 古蹟辦出錯 准芝加哥大學拆「白屋」炮台弧形外牆 逾 80 年歷史. 立場新聞. 2021-02-15 [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