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元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鍾元輝(1915年-2009年8月9日),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第三軍團營教導員。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和直羅鎮戰役。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後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1940年起,先後入延安軍事學院、中央黨校學習。後任晉察冀軍區團政委、華北軍區縱隊組織部部長。參加了清風店、石家莊、平津等戰役。建國後,歷任師政委,北京軍區幹部部副部長、後勤部副政委,天津警備區政委。是中共七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簡介
(1915—2009)江西省上猶縣人。一九三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十一軍第四十三團連副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紅三軍團第五師十五團連指導員,第十一團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
第二師亘屬隊總支書記。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政治處組織股長、副主任,延安軍事學院區隊長,晉察冀軍區教導二旅輪訓隊政治委員,旅政治部鋤奸科科長,第五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晉南支隊政治委員,第三縱隊政治部軍法處處長,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二十兵團師政治委員,北京軍區幹部部副部長,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天津警備區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2009年8月9日,鍾元輝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97歲[1].
生平
鍾元輝(1912-2007):1912年6月生,江西省上猶縣營前區章樹下村入。貧苦農民家庭出身。1921年起在家務農。1925年在地主家放牛。 1927年在家種地、打草蓆等。1928年到營前鎮當學徒。
加入組織
1930年參加少先隊和工人糾察隊工作。1931年春脫產在本區工會做宣傳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4月任信康獨立營宣傳員。8月任獨立團宣傳隊分隊長。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3年4月後歷任紅二十一軍第四十三團第九連副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黨支部委員和小組長。同年冬到瑞金紅軍學校學習。1934年冬任紅三軍團第五師第十五團第五連政治指導員。1935年10月任紅三軍團第十一團第三營政治教導員。12月任紅三軍團第十一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1936年2月任紅軍第二師直屬隊黨總支書記。1937年1月任紅軍第五師第十二團政治處總支書記。參加樂安宜黃戰役,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第五次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山城堡等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
1938年2月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1939年4月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1940年10月進延安軍政學院第一隊學習,任區隊長、黨小組長。1942年1月進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10月任教導第二旅輪訓隊政治委員、黨支部書記。12月任教導第二旅政治部鋤奸科科長。參加了晉察冀邊區反「掃蕩」作戰。1945年4月至6月作為晉冀魯豫代表團成員參加中共七大。7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二旅第五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9月任晉察冀軍區晉南支隊政治委員、晉南工委委員。1946年1月任晉察冀軍區第三縱隊第四十一團政治委員,4月任第三縱隊政治部軍法處處長。1947年9月任第二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易滿、正太、青滄、保北、清風店、石家莊、平津和太原等戰役。
建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 12月任解放軍第二十兵團第六十七軍第二○一師政治委員、師黨委副書記,軍黨委委員。1950年11月任北京軍區幹部管理部任免處處長。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任志願軍第二十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幹部部部長。1952年8月任華北軍區幹部部處長,9月任幹部部機關黨委常委。1954年 11月任華北軍區直屬隊黨委常委。1956年3月至1959年2月任北京軍區幹部部副部長,1956年10月任幹部部機關黨委書記、軍區直屬隊黨委副書記。1957年8月至1959年3月任北京軍區黨委常務委員。1959年10月起任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黨委常委。1960年3月起任北京軍區後勤部黨委副書記、後勤部黨的監察委員會書記(至1963年10月)。1969年10月任天津警備區政治委員。1973年7月任天津警備區黨委副書記。1978年5月任天津警備區顧問[2]。1981年按副兵團職離休。是中共七大候補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因病醫治無效,於2009年8月9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7歲。
視頻
鍾元輝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鍾元輝同志逝世(圖),搜狐新聞,2009-8-14
- ↑ 鍾元輝-生平故事,蘇紅網,200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