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埫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埫口鎮 |
中文名 :長埫口鎮 所屬地區:中國湖北仙桃 |
長埫口鎮在湖北省仙桃市東北部。面積190平方千米。人口11.2萬。鎮人民政府駐長埫口,人口1.3萬。傳清時漢水洪水暴漲,將此地沖成水潭,來往之人須淌水而過,名長淌口,後演變為長埫口。1949年為沔陽縣第三區。1958年設長埫口公社,1975年設長埫口區,1984年設鎮。2001年大福鎮、敦厚鄉併入。西北臨漢水。主產棉花、稻、小麥,有養殖業。有機械、造紙、建材、服裝等廠。318國道經此。[1]
歷史沿革
長埫口地區遠在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公無法417年)屬懷縣.北周屬復州建興縣。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沔陽縣。唐、五代、宋屬復州沔陽縣。元屬沔陽府玉沙縣。明沔陽州高三十八村,長埫口地區一部分屬下查村,一部分屬窯頭村。清雍十十二年(1734),全州分設五個鄉,長埫口地區屬北方拱辰鄉。民國初期屬沔陽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以鄉的建制屬沔陽縣第二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境內劃為長六、匡脈、恩福、柳集、下查、昌灣、金大等鄉。是年略軍侵占全縣,鄉政機構解體,境內水脈旺嘴、胡家台分別成立了維持會。民國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後,境內設長埫口鄉、恩脈鄉。
1949年,沔陽縣民主政府成立。長埫口屬沔陽第三區,區政府駐下查埠。1950年,區政府由下查埠遷長埫口。區內土地改革開始,區政府改稱區公所,為縣派機構。區下設鄉,成立鄉人民政府。
1952年,縣政府從第三區中(長埫口)分出下查埠另成立十一區。1953年,將十一區又併入第三區。1956年元三日改為長埫口區。六月長埫口區被撤銷,改為長埫口指導組。1957年十二月底長埫口指導撤銷,恢復長埫口區。
1958年10月撤銷長埫口區,成立長虹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為長埫口區人民公社,下設6個管理區。
1961年六月撤銷公社恢復長埫口區,改管理區為人民公社。
1968年四月,成立長埫口"革命委員會"。1970年八月,恢復長埫口區。
1974年11月撤銷長埫口區,分別設紅潭公社(駐地長埫口)、八潭公社(駐地北小垸子)、公明公社(駐地敦厚)。同年十月,公明、紅潭兩公社合併為紅潭公社;1977年10月,八潭、紅潭兩公社合併為長埫口公社,駐地長埫口。
1984年二月,撤銷長埫口公社,恢復長埫口區,駐地長埫口,管理區改設鄉(鎮)。1985年區、鄉(鎮建制未變)。
2001年3月,原敦厚鄉、大福鎮與原長埫口鎮合併為長埫口鎮,總面積190平方公里,下轄64個行政村,人口13萬人。
文化遺產
剪 紙
沔陽雕花剪紙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工藝品。藝人剪下各種人物形象,草、蟲、花、鳥,飛禽走獸,自然風光,玲瓏剔透。每逢喜慶佳節,人們總喜歡用剪紙裝飾住房,美化環境,增添生活的樂趣。
刺 繡
刺繡:民國時期,剌繡已在本區境內民間廣為流行。有的婦女繡的鞋花、枕頭花、門幔花、色彩艷麗,巧奪天工。"文化大革命"時期,人們不太重視刺繡工藝。"文化大革命"後,刺繡藝術先後在大福街、長埫口鎮、鄢灣村復興,其產品在國內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的還進入了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