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閃爍在青春驛站的人性光輝(陳德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閃爍在青春驛站的人性光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閃爍在青春驛站的人性光輝》中國當代作家陳德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閃爍在青春驛站的人性光輝

——序顏怡選的小說《如果當年》

去年的11月11日,也是當今在網上商業平台被商家炒的頗具知名度的「光棍節」的晚上九點多鐘,我手機微信「新的朋友」信息提示,有位叫「卡爾詩造型」的人要求加我為朋友。我對這個名字感到好奇,「造型?」現在行走在大街小巷,經常會看到「某某造型」的匾牌伴着紅藍轉燈在你眼前閃現。我時常會想,「造型」一詞本來指的是創造物體形象,涉及某種風格的物體。比喻說這個樓房造型美觀,那個玩具造型簡單,等等。在很多人的理解上,造型藝術應該是「占有一定空間,構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過視覺來欣賞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等。」但現在隨着時代的變遷,「造型」開始在人的身上動腦筋了,如果說時裝、面部化妝是一種造型,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它跟美術藝術密不可分。但目前懸掛在街頭的「造型」,清一色是針對頭髮來的。也就是過去的「理髮店」,現在搖身一變,就成了「某某造型」了,裡面的店員也全部是髮型百般奇異的年輕人,很少看見上了年歲的人在那裡工作。他們本來的職業叫理髮師,我們小時候稱走村串戶挑着擔子幫人理髮的人叫「剃頭匠」,現在變了,從業的年輕人覺得「剃頭匠」、「理髮師」這個名稱不夠「藝術」,便自封了很時尚的名字:「造型師」,還定出等級來,特級造型師,一級造型師,等級不同,收取顧客的價位也不同。這給我的看法是,凡事一旦與「藝術」掛上鈎,就身價陡增了。這不,以前剃個頭理個髮,幾毛錢即可打發,後來物價漲了,幾塊錢也就行了,但到了「造型」的店堂里,就少則幾十元,多則上百元。這裡是年輕人的時尚俱樂部,當你看到原先滿頭烏髮的青年男女通過「造型」店堂的精心打造,走出店堂後改頭換面成了飄着紅色、藍色、綠色、灰色甚至白色髮型出現在你的眼前時,這就體現了當今的年輕人在很大程度上對美的追求上了一個層次。

扯得遠了,言歸正傳。當我在微信上通過了「卡爾詩造型」的新朋友驗證後,他說他想出版書。我立馬想起了先前浙江溫州的文友張耀輝打電話給我,說當地有位叫顏怡選的文學青年想出書,推薦給我。我在微信上問了身份後,果然就是耀輝君介紹的顏怡選先生。我們聊了一會,他說他是理髮師,自己開了一個理髮店。也就是說,顏怡選是位當今的「造型師」,我估計他的理髮店就叫「卡爾詩造型」了(但至今我也沒有向他驗證這個問題)。那麼,怡選應該是位追求時尚的文學青年。說實話,在我的文學圈子中,從事理髮工作作家,顏怡選是第一人。故而對他的文學創作也就多了一份好奇心理。當我進一步走進他的文學作品中時,我發現顏怡選不僅追求時尚,還鍾情文學,熱愛收藏,喜歡發明,是中國發明協會的會員。他是一位頗有人生抱負和個人情懷的當代青年。他不但寫作散文,還嘗試創作小說,這部《如果當年》就是他歷經數年寫就的一個小長篇。

在《如果當年》這部作品中,作者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通過小說主人公西門一這個角色,展現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困惑和掙扎的生存環境以及不向命運低頭的奮鬥精神。向讀者較好地呈現出難以被專業作家觸及的一群小人物在不同時刻、不同地點所發生的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甚至啼笑皆非的故事。

小說中的主人公西門一是個愛好文學的理髮師,他在工作中,與同樣有着文學情懷的自由撰稿人司徒愛認識了,然後在作品中講述了司徒愛與「棺材仔」陽光的情感糾葛,讓人對當代青年的戀愛觀產生了獵奇的心理;在遊歷華山時,西門一遇到了令他一見鍾情的美少女葉冉。無巧不成書,多天後,葉冉竟成了西門一的同事,西門一為了博取葉冉的好感,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但最終功虧一簣,葉冉還是成了別人的新娘。在作品中,頗具江湖豪情的女生花瓊、兒時的玩伴童柯、年邁遲鈍的鳥爺、追求潮流的老刀、名號「大師」的巴特……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出現在西門一的視覺世界裡,構成了一幅光彩斑駁的市井眾生相。他們是西門一生活中的過客,卻也給西門一的人生帶來了許多的變化,使西門一從一個單純的青年學生逐步轉變成閱透人間世情的創業者。期間所經歷的苦難與收穫,讓人們從一個小小的理髮店所折射的人間百態和社會縮影中,感知到在改革的時代大潮中,一代年輕人的結集、分離、迷茫、掙扎、反思、覺醒、奮鬥的不同景觀,閃爍着青春的人性光輝。並以一種力透紙背的敘事風格,讓人們覺得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身邊的人物。

顏怡選對自己的創作有個要求,不熟悉的東西不寫。他認為,作家能寫什麼,取決於對一件事物特別實在的感性認識,信手拈來的東西才能特別有質感。確實,生活給予作家的寫作資源,單靠查資料、做調查是替代不了的。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生活,才能有打動人心的作品出現。儘管這部作品不是作者的自傳,有一些人物和故事都是虛構的,但他的筆下沒有太多惋惜、懷舊、回望的筆觸,他更多的是出於對現實的關懷,寫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那種生活,這樣可以捕捉到生命中的「魂」,因為這是他自己所處的時代,是屬於自己的時代,自己的生活。一個好的故事,一定能夠概括一個時代。《如果當年》這部作品也不例外。作者隨時進入生活,感知生活,與時代共舞的功力可見一斑。

真正的作家善於從平常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常的人物和事件,並從中勾勒出讓讀者心靈為之同頻共振的動人故事。作家是時代的真實記錄者,其筆力一方面來自於自身的文學素養,另一方面來自於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揣摩,這樣才能真實地記錄這個時代發生的一切,寫出可以感動自己,感動他人靈魂深處的優秀作品。期待作者在今後的創作實踐中再做進一步的探索。

2023年大年初九於逸耕齋[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