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陽江市龍舟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陽江市龍舟協會成立於2020年09月10日,註冊地位於陽江市江城區馬洲東路66號,法定代表人為譚進華。經營範圍包括培養和訓練龍舟運動員參賽,協助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組織和舉辦龍舟賽事。

相關資訊

陽江龍舟

陽江龍舟是廣東省陽江市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每年農曆初一至初五,陽江都舉行龍舟競賽[1],而江城區每隔一年就舉行一次可謂期待已久,內地在江河(漠陽江、鴛鴦湖)划龍船,沿海地區在海上扒艇仔,不 近江河的地區則舞旱龍慶祝。

陽江龍舟一般長30多米,坐撓手50人,船上另有鑼鼓手 各一人,以壯船威。龍舟扒完後,被埋在河(湖)邊,至第 二年四月才又挖出來,初一至初四為小扒(分賽),初五為 大扒(決賽)。獲獎者可得金豬一隻和龍包(肉包子)無數 等獎品。

特別的是,陽江每年龍舟節舉行的都是逆水賽龍舟。中國南方各地都有端午賽龍舟的風俗,陽江也不例外,除了江城和東平的逆水賽龍舟外,閘坡的海 上賽龍舟更具特色,海上龍舟不像江河龍舟那樣刻意雕琢,只是由漁民日常使用的「艇仔」插上彩旗而 成,如此賽龍舟更顯示出一種粗獷的原始美,更能讓遊人興奮和心醉。

久遠的歷史淵源河厚重的文化底蘊,賦予了廣東陽江民間龍舟競渡獨具一格的傳統民俗文化特色。據相關史料記載,廣東陽江端午節賽龍舟的傳統習俗,早在清朝已經盛行,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三天,漠陽江上群龍逐浪,鑼鼓喧天,觀者如潮。

歷史記載

有史書記載,在南北朝時期梁朝天監期間(公元六世紀),廣東陽江已有船往返廣州,唐朝時開始在陽江駐水軍,每年都有端午憑弔屈原的習俗,早期賽龍舟只是一種宮廷活動,而到了明清年間,廣東陽江的龍舟競渡進入了鼎盛時期。

據考證,廣東陽江古代的龍舟競渡與現代有明顯分別,古時候是「舟大人多」,偏重於一種藝術性很強的群眾藝術活動,「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龍舟,「上建五丈檣,檣上有台閣二重,中有五輪閣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雜劇五十餘種,童子凡人八十餘人。」如今的龍舟則是舟小人少,且隨着時代的變遷由巡遊轉為競速,演化成今天的一種群眾性體育競技比賽活動。

據了解,歷年來在廣東陽江的漠陽江上參加競渡的龍舟,最多時達十九19艘。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後,當時的陽江縣人民政府於一九五二年開始組織傳統的端午龍舟競渡,此後至一九六四年,每年都舉行一次。陽江端午賽龍舟的盛況,通過傳媒傳遍全國。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於一九五六端午節專門到陽江攝製龍舟競渡紀錄片,在全國各地放映並定為國家史料片而珍藏。而在「文革」時期,龍舟被視為「四舊」,陽江龍舟幾近遭遇滅頂之災。一九八四年以後,陽江龍舟競渡才得意逐漸恢復。

龍舟特點

廣東陽江的龍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龍舟都歸屬當地神廟或姓氏宗祠,擁有各自的旌旗和稱謂,每艘龍舟所屬地都設有自己的龍舟協會,負責人稱「龍種」(「種」為傳承之意),由「龍種」負責組織安排每年的競渡活動。農曆五月初一早,各龍舟協會均舉行莊重的「祭龍」儀式,給龍頭點睛、梳髻、梳須,然後劃到附近河埠竹林中采青,接着外出參加競渡。

廣東陽江的傳統龍舟[2]長三十點六米,中部寬一點二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龍頭高大威猛,舟身油亮烏黑,首尾鱗甲色彩斑斕,長須飄逸,極為威武,全舟共五十四人。

與世界各地龍舟競渡習俗不同的是,廣東陽江龍舟一直都沿襲着「逆水賽舟」的競渡方式,旨在體現一種不畏艱難、奮發爭先的「龍舟精神」,世人稱之為「劃的是龍舟,賽的是精神」。龍舟競渡之時,雙龍並排逆水而上,鑼鼓喧天,水花飛濺,宛如猛龍騰江,煞是壯觀。

視頻

陽江市龍舟協會 相關視頻

2017年陽江雙帶七星旗國標龍舟國慶中秋期間對抗賽活動
陽江市陽東區北慣賽龍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