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拉帕霍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拉帕霍人Arapaho
圖片來自iStock

阿拉帕霍人,(英文:Arapaho;法語:Arapahos,Gens de Vache),是歷史上生活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懷俄明州平原上的平原印第安人(大平原原住民)部落[1] [2]

簡介

阿拉帕霍人(Arapaho),他們是夏安族部落的親密盟友,與拉科塔達科他人Dakota people有著鬆散的聯盟。他們使用的是和阿爾岡昆語同族的阿拉帕霍語格羅斯文特語

阿拉帕霍人自稱為希諾諾·艾丁(阿拉帕霍語中的「人」),他們是土著美國人,他們的祖先是來自15000年前從亞洲穿越白令海峽進入北美大陸的人之一,曾在大湖區生活過一段時間,並在大平原上獵殺水牛。今天,阿拉帕霍人是聯邦政府承認的民族,主要居住在美國懷俄明州俄克拉荷馬州的兩個保留地上。

到19世紀50年代,阿拉帕霍人分成了兩個部落:北阿拉帕霍和南阿拉帕霍。

自1878年以來,北阿拉帕霍人在懷俄明州風河保護區Wind River Reservation東休休尼族Eastern Shoshone一起生活,獲聯邦承認為風河保護區的阿拉帕霍部落。南阿拉帕霍人與俄克拉荷馬州的南夏延人Southern Cheyenne住在一起。他們的成員一起被註冊為聯邦認可的夏安和阿拉帕霍部落Cheyenne and Arapaho Tribes

名稱

「阿拉帕霍」一詞的起源不明。有指是歐洲人使用波尼族詞彙中的商人「iriiraraapuhu」演變出來,又或者由克羅語Crow language中的「紋身」一詞訛用而成。阿拉帕霍人自稱「Hinono'eino」或「Inun-ina」(指「我們的人」、「我們的同類」)。

他們把他們的部落稱為「Hinono'eiteen」(阿拉帕霍民族)。夏安族稱他們為「Hitanwo'iv」或「Hetanevoeo/Hetanevo'eo'o」(天上的人);達科他人稱之為「Mahpíyato」(藍雲之人),而拉科塔人和阿西尼博因人則稱之為「Maȟpíya thó」(藍天的人)。

卡多人Caddo稱他們為Detseka'yaa威奇托人Wichita people稱他們為Nia'rhari's-kûrikiwa'ahûski[3]科曼奇人則稱他們為Saria Tʉhka / Säretika (Sata Teichas)。三者都意指「吃狗的人」。波尼族猶他人和其他部落都使用意指「吃狗的人」的名稱來稱呼他們。

北阿拉帕霍人自稱Nank'haanseine'nan或者Nookhose'iinenno(白鼠尾草人),南阿拉帕霍人稱其為Baantcline'nan或者Bo'oociinenno(紅柳人)。至於後者又被北方親戚稱為Nawathi'nehaNoowunenno'(南方人)。北阿拉帕霍人又被稱為BSakuune'na' (Bee'eekuunnenno')(血湯人)。[4]

夏安人採用了阿拉帕霍人的用語並且稱呼北阿拉帕霍人為「Vanohetan」或「Vanohetaneo / Váno'étaneo'o」(鼠尾草(草叢)之人),南阿拉帕霍人為「Nomsen'nat」或「Nomsen'eo」(南方人)。[5]

歷史

阿拉帕霍人由格羅斯文特人分化而來,自始至終都是夏延人的同盟,也和強悍的蘇族人結成鬆散聯盟。由此他們得以向南大肆擴張自己的領地。

阿拉帕霍人善於在馬背上進行格鬥,南征時他們先後擊敗了基奧瓦人科曼奇人等部族,佔領了他們的地盤。隨後他們又在東部擊敗了奧塞奇族波尼族人和奧馬哈人,在西部擊敗了猶他人休休尼人,成為了高原上和平原南部實力最強的部族之一。

後來他們又繼續南征,和納瓦霍人普韋布洛人以及阿帕契人的部落展開了拉鋸戰,成為了原住民中最為好戰的一支。

美軍西征蘇族人時,夏延人加入的戰爭,隨後作為盟友的阿拉帕霍人也參戰。阿拉帕霍人、夏延人和蘇族人等幾個善戰的部族一起成功地阻擊了美軍的進攻。後來經過談判,阿拉帕霍人進入了保留區。

文化

性別和分工

傳統上,男人負責狩獵。[6]馬被引入後,北美野牛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 - 肉、器官和血液都被消耗掉了。血液用來飲用或將其製成布丁[7]

女性(和雙靈人)傳統上負責食品準備和製作毛皮,以製作衣服和床上用品、馬鞍和房屋的材料。[6][8]

對於阿拉帕霍人來說,那些在當代原住民文化中被稱為雙靈第三性別的人在歷史上具有社會和精神作用。[9][10]

參考文獻

  1. 阿拉帕霍人:懷俄明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的土著美國人,tl80互動問答網
  2. 阿拉帕霍族圖畫、圖片和照片檔,iStock
  3. Arapaho text corpus. [202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2). 
  4. Fred Eggan, Loretta Fowler: Arapaho Politics, 1851–1978: Symbols in Crises of Authority, ISBN 978-0803268623
  5. Petter, Rodolphe. English-Cheyenne dictionary,. HathiTrust. [202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1). 
  6. 6.0 6.1 Mary Inez Hilger, Arapaho Child Life and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1952)
  7. The Arapaho Project: Food. [2019-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4). 
  8. The Arapaho Project: Clothes. [2019-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2). 
  9. Alfred Kroeber, The Arapaho (1902)
  10. Sabine Lang, Men as Women, Women as Men ISBN 0292777957,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