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嘉庚科學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嘉庚科學獎原圖鏈接 來自搜狐網

陳嘉庚科學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科學技術獎,以著名僑領陳嘉庚的名字命名,獎勵獲得重大原始創新性成果的中國科學家。該獎創立於1988年,原名為陳嘉庚獎。1988-1991年以獎勵科研成果為主,1993-1999年則改為獎勵科學家個人成就,直至2001年因資金問題而中斷評獎。2003年中國科學院中國銀行一同成立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並於2006年起恢複評獎。

截至2016年,陳嘉庚科學獎共設有六個獎項,分別為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技術科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2011年起又增設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獎項概況

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及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儀式舉行原圖鏈接 來自搜狐網
200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者原圖鏈接 來自中科院網

陳嘉庚科學獎,以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名字命名、前身為陳嘉庚獎。由中科院和中國銀行共同出資的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的設立,旨在獎勵近年來獲得或被認定的原創性重大科技成就的在世中國科學家,目前共設數理、化學、生命、地球、信息技術、技術等六個科學獎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

陳嘉庚獎設立於一九八八年,共組織了八次評獎,包括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吳孟超、葉篤正在內,共有六十三位中國科學家先後獲獎,二○○一年,陳嘉庚獎評獎工作因資金原因中斷。

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於2003年2月正式註冊登記,其宗旨是:獎勵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中國優秀科學家,促進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由基金會設立的陳嘉庚科學獎是中國科技界的一項重要科技獎勵,共設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等五個獎項,用於獎勵在上述相關學科領域內取得重大原始創新性成果的中國本土在世的科學家。陳嘉庚科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項,獲獎人數一般為一人,獎金三十萬元,同時授予獎章和證書。

推薦陳嘉庚科學獎的獎項及學科領域為:數理科學獎(包括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包括生物學、醫學、農學)、地球科學獎技術科學獎。陳嘉庚科學獎候選項目至少由三名同領域的教授、研究員或同等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分別推薦方為有效。每位推薦人只能推薦一個候選項目。

影響

陳嘉庚獎1988年設立以來,共組織了8次評獎、頒獎工作,共有63位中國優秀的科學家獲此殊榮。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吳孟超、葉篤正和李振聲等都曾先後獲得過陳嘉庚獎。

江澤民、李瑞環、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楊振寧、丁肇中等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分別出席頒獎活動。1997年第七屆陳嘉庚獎頒獎儀式在新加坡舉行,時仍新加坡總統王鼎昌親自出席頒獎典禮並向獲獎人頒獎。

陳嘉庚獎已在中國科技界和海內外產生了崇高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對促進中國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勵與推動作用。

現設獎項

數理科學獎

年份 獲獎者 獲獎成果
1993年 吳文俊
1995年 黃昆
1997年 楊樂
1999年 馮端
2006年 范海福 晶體結構分析中的相位不確定性問題
2008年 彭實戈 倒向隨機微分方程和非線性數學期望
2010年 白以龍 固體的變形局部化、損傷與災變
2012年 薛其坤陳曦馬旭村 受限條件下液態/固態水的微觀形態和物理特性
2014年 王恩哥 高質量拓撲絕緣體薄膜的外延生長和量子現象研究
2016年 周向宇 多復變中若干問題的解決
2018年 高鴻鈞 原子尺度上「小分子機器」在固體表面的構築與物性調控

化學科學獎

年份 獲獎者 獲獎成果
1993年 唐敖慶
1995年 梁樹權
1997年 黃維垣
1999年 張存浩
2008年 侯建國 表面吸附單分子的高分辨表徵與選控
2010年 楊學明 態-態反應動力學研究
2012年 朱道本 基於派-共軛分子的有機功能材料的研究
2014年 林國強 手性化學中的幾個創新性研究
2018年 包信和 納米限域催化及其在甲烷直接轉化中的應用

生命科學獎

年份 獲獎者 獲獎成果
1989年 鄒承魯 蛋白質功能基團的改變與其生物活力的關係
1991年 王德寶汪恩壁汪猷 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1995年 湯佩松
1997年 沈善炯
1999年 張香桐
2006年 饒子和 線粒體呼吸電子傳遞鏈複合物II的三維精細結構
2010年 裴鋼 Beta-arrestin信號調節機制及生理病理研究
2012年 湯釗猷 肝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與轉移的研究
2014年 徐國良 DNA氧化在哺乳動物發育表觀遺傳調控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2016年 曹雪濤 樹突狀細胞與免疫調控、免疫治療的研究
2018年 李家洋 水稻株型形成與稻米品質調控的分子基礎

地球科學獎

年份 獲獎者 獲獎成果
1989年 孫鴻烈劉東生 青藏高原隆起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研究
1991年 馬在田曹景忠紀少游 波動方程法地震偏移成像的理論與應用
1993年 黃汲清
1995年 葉篤正
1997年 王之卓
1999年 陳述彭
2006年 塗傳詒 太陽風的形成機制
2008年 安芷生 東亞環境變遷的季風控制學說
2010年 李德生 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學
2014年 吳國雄 青藏高原動力和熱力強迫對亞洲夏季風爆發和氣候形成的影響
2018年 戴金星 煤成氣及鑑別理論

信息技術科學獎

年份 獲獎者 獲獎成果
2006年 王小雲 國際通用Hash函數的破解
2012年 楊學軍 可擴展並行計算機技術
2014年 尤肖虎 寬帶移動通信容量逼近傳輸與分布式組網
2018年 徐宗本吳一戎 基於L(1/2)正則化理論的稀疏雷達成像

技術科學獎

年份 獲獎者 獲獎成果
1988年 鄧錫銘范滇元余文炎 激光12號實驗裝置——高功率激光技術的新成就
1990年 王選陳堃銶鄭民 中文電子出版系統的硬件和軟件
1993年 鄭哲敏
1995年 李國豪
1997年 錢令希
1999年 趙國藩
2010年 吳良鏞 人居環境科學
2014年 沈保根胡鳳霞孫繼榮 新型LaFeSi巨磁熱效應材料的發現和機理研究
2018年 田永君 比天然金剛石更硬人工材料的合成

已撤銷獎項

物質科學獎

年份 獲獎者 獲獎成果
1988年 趙忠賢 液氮溫區超導體的發現及應用前景
陳創天吳柏昌江愛棟 晶體非線性光學效應的基團理論和新型非線性光學材料探索
1990年 華羅庚王元 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

農業科學獎

年份 獲獎者 獲獎成果
1988年 李振聲陳漱陽薛文江 遠緣雜交小麥新品種「小偃6號」
1990年 沈榮顯徐振東 馬傳染性貧血病免疫的研究
1993年 朱兆良
石元春
1995年 張福綏
1997年 婁成後
1999年 謝華安

醫藥科學獎

年份 獲獎者 獲獎成果
1989年 宋鴻釗吳葆楨王元萼 根治絨癌
1991年 曾毅王培中鄧洪 鼻咽癌早期診斷、前瞻性現場和病因的研究
1993年 吳孟超
1995年 姜泗長
1997年 陸道培
1999年 王正國

信息科學獎

年份 獲獎者 獲獎成果
1995年 楊嘉墀
1997年 李志堅
1999年 劉盛綱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