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陶器燒制技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陶器燒制技藝(黎族泥片制陶技藝),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傳統技藝[1],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陶器燒制技藝(黎族泥片制陶技藝),是用粘土為原料,專用制陶工具有竹片、木柏、英果仁或貝殼等,以手工泥片、泥滌圍盤製成器物。製作包括坯料製備、坯體塑形和露天平地堆燒三大環節。

2011年5月,「陶器燒制技藝(黎族泥片制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98。 [9]2012年11月,「陶器燒制技藝(黎族泥片制陶技藝)」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編號Ⅷ-4。

歷史淵源

從海南出土陶片分析,黎族泥片制陶技藝新石器早期年代已出現。

據學者分析,黎族泥片貼築法制陶是手捏法之後,泥條盤築法之前的一種廣泛流行的制陶技術,宋趙汝適《諸蕃志》「海南條」云:「按《隋志》謂:(黎族)人性輕悍……以土為釜」,距今已有八千年以上的歷史,是史前文化的孑遺。

工藝特徵

造型特徵

與原始的泥片制陶技藝相適應,海南白沙黎族製作的陶器造型敦厚、粗獷、樸實,具有胎厚重、粗唇口以及無頸、平底或圜底等特徵,頗有太古之風。而且,相同類型的器物尺寸在滿足實際需要的範圍內波動較大,手工存在感非常強烈。究其原因,幾千年來、黎族人在歷史上從未形成過專門的手工行業,尤其是像黎陶這樣以家庭婦女業餘製作為主的粗陶產品,絲毫沒有摻入技術改進和市場競爭的觀念,使得其造型外觀始終保持着粗放的風格。

器型用途

幾千年來,黎陶完全是為滿足黎族民眾炊煮和盛儲之需而設計的。直到20世紀80年代,許多黎族家庭依然還在使用黎族自己製作的黎陶。海南白沙黎族採用泥片制陶技藝製作的原始陶器主要包括炊煮器、蒸釀器和盛儲器三大類。

黎陶炊煮器以陶鍋為代表,器型古樸,普遍為鼓腹、無頸、唇口、平底或圜底,有耳或無耳。此外,黎陶傳統造型中還有一種提梁小陶鍋,是在傳統陶鍋的造型基礎上增加了提梁。德國人史圖博在其人類學著作《海南島民族志》中就畫出了1931年其在海南白沙峒打空村調查時看到過的這種造型的黎陶,被當時的黎族人用作燒水的壺和煮野菜的鍋。

蒸釀器是黎族用來製作糯米等土酒的傳統器具。例如劉玉華製作的這件黎族陶飯甑,下部為喇叭口,上部為陶鍋形狀,中間的箅層鑽有十數個均勻的小孔,非常適合於蒸糯米飯、紅薯飯等酒飯,與漢族農家蒸酒的木飯甑有異曲同工之妙。

黎陶盛儲器的種類也比較豐富,尤其以陶罐的數量和種類最多,基本造型是斂口、豐肩、鼓腹,包括有蓋或無蓋,有耳或無耳、有流或無流等不同的造型,可分別滿足盛水,盛酒,以及儲存穀米等不同的使用需求,是黎族人生活經驗與黎族原始陶器製造的良好結合體。

工藝流程

工具特色

黎族泥片制陶技藝採用的制陶工具簡單而有特色,除了鐵器以外,其餘都是黎族人自己就地取材製作的天然工具。

泥料製備工具

黎陶的泥料製備工具包括鋤頭、鐵鏟、竹筐、木臼、木樣、圓篩等。其中,用來搗碎干土的獨木臼和木杵具有特色,多是黎族人用無毒的被風颳倒的樹樁做成的。把一根完整的獨木樹樁的中間刳空即成木白,材質緻密、堅硬即可,通常高度和直徑在40至50厘米左右。木杵也是採用無毒的小樹幹削成,長約1至1.2米,直徑約10厘米,兩頭粗中間細,以便黎族婦女能夠一手握舉。

坯體成型工具

黎族泥片制陶的全部成型工具僅包括五樣:一個木拍、一根竹管、一根竹籤、一顆過江龍籽和半邊蚌殼。

陶拍是用緻密堅硬的木柴削成的,近似梯形,表面刨光無刺,板面寬約6至7厘米,厚約1厘米;手柄寬約3厘米、厚約2厘米;總長約20厘米,板面和握手的長度比例大約為2:1。

竹管刀是用一段長約20厘米的堅硬的細竹管削成。無竹節的一端斜斜削尖,斜口長約4厘,可以刻劃、切割。竹管另一端則可以鑽孔,光滑的竹管本身還可以當抹平器壁的工具。

細竹片是用竹管削片而成,形似扁平的竹籤,兩端修成圓弧形,長約25厘米,寬約1.5厘米,是刮平外壁的工具。

過江龍籽俗稱木腰子,為豆科植物過江龍從成熟豆莢里掉出來的種子,深褐色,呈扁圓形,直徑6厘米左右,中心部分微凹,外表光滑、堅硬,不腐,形如鵝卵石但更輕便,是打磨陶坯的天然工具。

蚌殼是本地河蚌,海蚌的外殼,光滑,堅硬,邊緣鋒利,是刮平陶坯內壁的主要用具,約為成年女性的半個巴掌大小,適合手握。

製作環節

陶器燒制技藝(黎族泥片制陶技藝)包括坯料製備、坯體塑形和露天平地堆燒三大環節。

坯料製備工藝

首先,挖取適合做陶的粘土,曬乾,搗碎,過篩,得到比較細膩的陶土粉末,然後兌水和泥,揉練成泥團用芭蕉葉等包裹密封起來放置在陰涼處陳腐一段時間即可。

黎族泥片制陶技藝所用的粘土原料完全是就地取材。據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描述,燒陶的土是從自家水田裡挖的,別人家的田土是不能挖的,一般有黃白土和藍白土兩種土可以制陶,但這兩種土都是單獨使用,並不混合。從曬好的干土塊來看,挖回來的原土是一種灰色塊石狀泥,為高鐵粘土,燒成之後呈深磚紅色。另外,根據一項在白沙縣什悟村的調查,當地做泥片成型的陶土原料是由兩種不同的原土混合而成,一種是在早田和坡地之間地表下挖的灰黃色、粘性較弱的原土,另一種是在水田邊挖的灰白色塊狀土,密度較高且粘性強。總的來說,黎族泥片制陶的粘土主要來自水田,含砂量較大,可塑性較好,且不再添加熔劑和配料。受粘土原料的影響,黎族採用泥片制陶技藝製作的陶器(簡稱黎陶)是典型的夾砂相陶器。

坯體塑形工藝

體塑形工藝主要採用無輪圍合成型工藝。泥片圍合成型法是指先將揉好的泥團用手掌拍打、按壓成大張的泥餅,然後切割成長條形的寬泥片,再用泥片圍合粘接出筒狀的陶器坯體。無輪泥片圍合法是指整個過程沒有慢輪、陶車等輔助工具,完全靠人圍繞陶壞轉圈來完成。因此,黎族婦女制陶的工作檯包括一塊平整的長木板和一個塑料方凳。長木板通常用寬約30厘米,厚約3厘米、長約1.5米,放在支撐物上或地面上,用於拍泥餅或搓泥條;塑料方凳高約70厘米,以便於人轉圈以製作陶坯。在沒有塑料凳之前,黎族人是把竹編的圓廈倒扣過來作為圍合的工作檯。通常用兩三塊大泥片就可以圍合出一件陶器,用一根粗泥條即可圍合出黎陶典型的唇形沿。期間,還要對坯體作拍打加固和提拉、刮平等,慢慢把坯體從直筒狀變成飽滿的鼓腹造型。黎族婦女完全以—種隨性放鬆的狀態做陶,這也正是黎族原始陶器形成粗獷風格的原因之一。坯體半干時,翻過來修整器底,拋光和壓實內外壁。待坯體充分乾燥後即可進行露天平地堆燒了。

露天平地堆燒工藝

黎族燒陶無固定窯址,可以在田裡或家門前的空地上燒陶。燒陶前要準備足夠的燃料,都是就地取材。松木、竹竿,以及各種枯樹雜枝都可以作為露天燒陶的主要燃料,而海南盛產的椰子殼、椰樹葉,茅草、稻草等則是極好的輔助燃料。

燒陶時,先用木柴和竹枝等搭建出一個多層的長方形柴堆,然後在柴堆上碼放陶坯,接着將柴堆四周引燃,使之均勻燃燒。期間,用長棍撥動柴堆使火焰充分燃燒,並調換陶器與火堆的接觸面使陶坯均勻受熱。柴堆的大小根據所燒陶器的數量憑經驗估計,當明火熄滅,木柴全部碳化時,露天燒陶工序就完成了。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海南白沙黎族的泥片制陶技藝,保留了原始罕見的泥片圍合成型工藝和露天平地堆燒工藝,是中國陶瓷技術發展源頭直觀的樣本。

首先,從成型方法來看,泥片圍合成型法是人類[2]最早使用的制陶手法之一。海南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藝跨越了五、六千年的時光,不但保存了原始的泥條盤築法,還保存了原始的泥片圍合法,堪稱歷史的奇蹟。

其次,從燒成方法上看,露天平地堆燒是人類古老的燒陶方式。海南黎族制陶保留至今的正是這種原始的平地堆燒法,而白沙黎族泥片制陶技藝中的平地堆燒工藝又是其中原始、久遠的燒陶方式。

此外,海南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藝也是西南各少數民族現今所保留的原始制陶技藝中原始的一種。海南黎族的原始澠片制陶技藝可以稱為迄今為止保存完好的、最早的一種活態手工藝遺存。

傳承狀況

陶器燒制技藝(黎族泥片制陶技藝)原流傳于海南島中南部黎族聚居的地區,現只有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尚存泥片貼築法制陶技藝。

保護措施

2006年至2019年11月,白沙黎族自治縣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輯出版了《黎族雙面繡、黎族泥片制陶教材》等圖書。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陶器燒制技藝(黎族泥片制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0年11月18日,為期10天的2020年白沙黎族自治縣黎族傳統泥片制陶技藝培訓班結束。通過對學員進行黎族泥片制陶技藝理論知識、傳統技藝培訓(選土、捏片、貼片、雕刻、燒陶)和泥陶文創工藝及思路等知識的傳授,使學員們對黎族傳統泥片制陶的歷史和工藝理論知識有了深刻的了解,掌握了製作泥片制陶技藝和開拓了創作思路。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陶器燒制技藝(黎族泥片制陶技藝)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2年5月,「黎族泥片制陶技藝」作為生產性項目,在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展示。

2016年1月,「黎族泥片制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第二屆海南文化產業博覽會現場展示技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