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觀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隔岸觀火(英文名 Look on at sb.'s trouble with indifference),漢語成語,拼音是gé àn guān huǒ ,意思是隔着河看失火。比喻置身事外,對別人的危難不去救助,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1]
三十六計之第九計--隔岸觀火,意思是比喻在敵人出現危難時,袖手旁觀,從中得到好處。當然隔岸觀火之計,不等於站在旁邊看熱鬧,一旦時機成熟,就要改觀為動,以取勝得利為目的。
敵方內部分裂,秩序混亂,我方靜觀其變,敵人窮兇惡極,自相仇殺,勢必自取滅之。敵勢進一步惡化,我方不失時機,順勢出擊,取得勝利,因此,我方要依據敵情特點進行策劃,還要順應敵情變化而見機行事。
目錄
成語辨析
成語出處
唐·乾康《投謁齊已》:「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 [2]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
原文與解析
隔岸觀火,本計名最初見於唐代僧人乾康的詩:「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而其思想,則早見於《戰國策·燕二》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故事:蚌張開殼曬太陽時,長嘴鳥去啄它的肉,被蚌夾住了嘴,互相爭持不下,結果一起被漁翁捉住了。[3]
【原文】 陽乖序亂①,陰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④。
【注釋】 ①陽乖序亂:陽,指公開的。乖,違背,不協調。此指敵方內部矛盾激化,以致公開地表現出多方面秩序混亂、傾軋。
②陰以待逆:陰,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我暗中靜觀敵變,坐待敵方更進一步的局面惡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為。
④順以動豫, 豫順以動: 語出《易經.豫》卦。豫,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為坤為地,上卦為震為雷。是雷生於地,雷從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飛騰。《豫卦》的《彖》辭說「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順時而動,正因為豫卦之意是順時而動,所以天地就能隨和其意?做事就順當自然。[4]
譯文
在敵人內部矛盾激化、分崩離析之時,我方應靜待地方形勢的惡化。屆時,敵人橫暴兇殘,相互仇殺,必將自取滅亡。我方要採取順應的態度,然後見機行事。
此計的特點是:以靜觀變,隨變而動,使敵人內部互相殘殺,自相削弱。當兩股敵對勢力相爭時,既不援助,也不魯莽干涉,靜觀其變化,直到事情發展到有利於自己的地步,才相機行動,及時出擊,坐收漁利。[5]
【解讀】
此計正是運用本卦順時以動的哲理,說坐觀敵人的內部惡變,我不急於採取攻逼手段,順其變,「坐山觀虎鬥」,最後讓敵人自殘自殺,時機—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舉成功。
按語
提到《孫子· 火攻篇》,認為孫子言慎動之理,與隔岸觀火之意,亦相吻合。這是很正確的。在《火攻篇》後段,孫子強調,戰爭是利益的爭奪,如果打了勝仗而無實際利益,這是沒有作用的。所以,「非利不動,非得(指取勝)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指怨憤、惱怒)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所以說一定要慎用兵,戒輕戰。戰必以利為目的。當然,隔岸觀火之計,不等於站在旁邊看熱鬧,一旦時機成熟,就要改「坐觀」為「出擊」,以取勝得利為目的。[6]
成語典故
典故一
隔岸觀火,就是「坐山觀虎鬥」,「黃鶴樓上看翻船」。敵方內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傾軋,勢不兩立,這時切切不可操之過急,免得反而促成他們暫時聯手對付你。正確的方法是靜止不動,讓他們互相殘殺,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說的是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鬥,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君,要一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歸降,心有疑慮。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心,現在二袁兵敗,如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公孫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後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但他又考慮,如果曹操進攻遼東,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禦曹操。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召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曹操笑着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俱怕袁氏吞併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併。看看結果,果然不出我料!"
古人按語說:乖氣浮張,逼則受擊,退則遠之,則亂自起。昔袁尚、袁熙奔遼東,眾尚有數千騎。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曹操破烏丸,或說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斬送尚、熙首來,不煩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傳其首。諸將問其故,澡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相圖,其勢然也。」或曰:此兵書火攻之道也。
典故二
戰國後期,秦將武安君白起在長平一戰,全殲趙軍四十萬,趙國國內一片恐慌。白起乘勝連下韓國十七城,直逼趙國國都邯鄲,趙國指日可破。趙國情勢危急,平原君的門客蘇代向趙王獻計,願意冒險赴秦,以救燃眉。趙王與群臣商議,決定依計而行。
蘇代帶着厚禮到咸陽拜見應侯范雎,對范雎說:「武安君這次長平一戰,威風凜凜,現在又直逼邯鄲,他可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我可為您擔心呀!您現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將來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這個人不好相處啊。」蘇代巧舌如簧,說得應侯沉默不語。過了好一會兒,才問蘇代有何對策。蘇代說:「趙國已很衰弱,不在話下,何不勸秦王暫時同意議和。這樣可以剝奪武安君的兵權,您的地位就穩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勞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暫時宣諭息兵,允許趙國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結果,趙國獻出六城,兩國罷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師,心中不快,後來知道是應侯范雎的建議,也無可奈何。
兩年後,秦王又發兵攻趙,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萬大軍前往。這時趙國已起用老將廉頗,設防甚嚴,秦軍久攻不下。秦王大怒,決定讓白起掛帥出征。白起說:「趙國統帥廉頗,精通戰略,不是當年的趙括可比;再說,兩國已經議和,現在進攻,會失信於諸侯。所以,這次出兵,恐難取勝。」秦王又派范雎去動員白起,兩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裝病不答應。秦王說:「除了白起,難道秦國無將了嗎?」於是又派王陵攻邯鄲,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掛帥,白起偽稱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職,趕出咸陽。這時范雎對秦王說:「白起心懷怨恨,如果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肯定是秦國的禍害。」秦王一聽,急派人賜劍白起,令其自刎。可憐,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白起,落到這個下場。
當白起圍邯鄲時,秦國國內本無「火」,可是蘇代點燃范雎的妒忌之火,製造秦國內亂,文武失和。趙國隔岸觀火,使自己免遭滅亡。
典故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英國,法國為首的協約國,和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在歐洲大陸展開了,曠古未有的大廝殺,很長時間,勝負未分。
在這很長時間裡,美國隔着大西洋「觀火」他按兵不動,為什麼?因為他採取了這樣一種策略,他一直喧稱保持中立政策,既不偏向協約國,也不偏向同盟國,而是抓緊時間和這兩大集團做生意,大發戰爭橫財,按照當時美國總統說法:和平而體面的征服外國市場,是美國合理的壯志雄心,他認為這是美國占領歐洲市場的絕佳機會。因為兩大集團忙於廝殺,完全的投入了戰爭,他的整個國家機器,全部是為了戰爭而運轉,這個時候誰都需要美國 的鋼鐵,需要美國的化工原料,需要美國的一切戰爭物資,美國就借這個機會趁機占領了整個歐洲市場,在戰爭開始之前,美國還是一個負債的國家,而戰爭之後,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從自己戰前的外債60億美元,到了戰爭結果的時候他自己發放外債103億美元,當時整個協約國,同盟國都需要從美國買東西,買戰略物資,美國當時國內只有19億美元的黃金儲備,而一站之後美國到達了45億美元的黃金儲備,這個數字是多少呢?是當時世界黃金儲備總量的二分之一,美國可以說是一戰爆富,但是這還不夠,戰爭還在繼續下去,歐洲還在流血,流到最後----到了1917年,美國看看形式差不多了,整個同盟國的首腦國家德國,已經再沒有力量打下去了,美國覺得時機成熟了,隔岸觀火也看夠了,美國決定參加一次大戰,這已經是一次大戰的尾聲,所以說美國向德國,同盟國喧戰,其實這個時候他是在打一隻死老虎,隨着美國的喧戰,美國參加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迅速垮台,一次大戰結束。
這次大戰結束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在戰前,原來顯得比他更強的國家,比如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不管是勝利的一方,還是失敗的一方,全都變成了世界上的二流強國,只有美國這一個國家成為了一流強國。
這個事情過了大約20年的時間,二次大戰爆發,二次大戰爆發之後,美國人採用的還是這個辦法,什麼辦法呢?繼續隔岸觀火,而這次他是隔着兩個大洋的岸來觀火,西邊隔着太平洋,東邊隔着大西洋,他隔着這兩岸,看着兩岸的戰火,歐洲的戰火和亞洲的戰火,美國人看夠了,於是等待時機,什麼時機呢?日本人偷襲了珍珠港,給了美國參戰的藉口,美國正式參戰,然後在這場戰爭後,美國徹底的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強國,所以美國的整個崛起過程就是一個隔岸觀火的過程。
美國利用自身的地理優勢與兩次大戰遠隔重洋,避免了戰爭帶來的最大損失,這就是「隔岸」。而在一旁,靜靜的觀看戰爭的變化,尋找最恰當的出手時機,這就是觀火,美國運用了隔岸觀火一計,一步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典故四
曹操滅掉蜀國後,三國鼎立的局勢就此瓦解,形成了魏,吳國對抗的形勢,不久魏大將司馬炎去魏稱帝,改國號晉,司馬炎繼續統一的方略,一方面在蜀地練兵,準備同吳作戰,一方怕與吳交戰兩敗俱傷,所以等待吳國軍力削弱後,再進攻。
吳國雖富,但內部派系鬥爭激烈,孫權只得廢太子孫和,另立太子孫亮,使派系怨恨加深,孫權死後孫亮即位,孫林又政變,廢孫亮即位,孫林死後爭鬥後孫浩即位,孫浩繼位後採用酷刑報復仇敵,使政治混亂,內耗嚴重,致許多能人志士死於派系鬥爭,他又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遷都於武昌,最後引起江南的民眾起義,又恢復故都,來回反覆消耗,吳國經起義,長期內部鬥爭,國民的大舉起義,其國力大大削弱,民心,軍心十分低落,西晉靜待時機,像捕蟬的螳螂一樣,靜等天機,隔岸觀火,見吞併吳國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大舉進攻吳國,三個多月後,吳國滅亡,不錯,只有三個月就滅了吳國,西晉從此一統中國,這真是長久的等待啊!
三十六計權謀研究
隔岸觀火這個計謀,特點是:以靜觀變,隨變而動,使敵人內部互相殘殺,自相削弱。當兩股敵對勢力相爭時,既不援助,也不魯莽干涉,靜觀其變化,直到事情發展到有利於自己的地步,才相機行動,及時出擊,坐收漁利。這個計謀具體使用起來,就需要對下面的三大方面詳細了解:
一、如何隔岸?
觀火要保證自己的安全,火是危險之物,搞不好會引火燒身,所以,此計謀就需要有岸可隔,在火與自身之間有道鴻溝。這個岸有時是天然的,有時是需要自己打造的。通常而言,有三種築岸手法:
1、保持距離
時刻的關注火情,而保持距離,讓自己置身事外,使競爭者各方感覺不到己方對他們的威脅。
2、偽裝中立
表面上要裝出不偏不倚,中立的樣子,讓各方都把自己當成可爭取的力量,而實際上暗中煽風點火。
3、增強實力
競爭或是鬥爭,歸根結底,最安全的還是不斷的加強自身的實力,這才是安全作為有效的方法。
二、如何觀火?
觀火,根據不同的條件有不同的觀法,有的需要袖手旁觀,不介入爭執,有的需要靜而暗觀,躲在暗處,不暴漏自己的意圖,有的則需要隨而動觀,動態中觀察力量消長,臨機制變。主要觀三點:
1、觀火因
主要是搞清楚雙方的利益分歧點,矛盾的糾結點,自己與火併雙方的關係等等。只有洞悉了各方的狀況,才能夠根據環境和地位,來制定我們的戰略。
2、觀火變
火變,主要是指,火勢的大小,以及火勢發展變化的情況下,各方損失狀況。我們要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方法,不僅火小了,就要主動煽風點火,又要在燃燒中,引導火勢的延燒方向。
3、觀火候
觀火的目的,主要就是觀察火候,也就是要找到最利於自己的時機來出手,這樣才能得到漁利的目的,不然,等火燒完了,最有利的時機也就過去了,這樣觀火毫無意義。
三、如何破解?
隔岸觀火的實施條件是有火可觀,或是有供人點火的材料,也就是說內部有可供人利用的矛盾或是領導人內心有不健康的心理,比如有嫉妒心理,爭權奪利下,被人施展此計謀,破解就要從此下手:
1、增強團結,樹立全局觀念
為了一些局部的,小的利益,搞窩裡鬥,就猶如把刀交給了敵人的手裡,讓別人來砍殺我們,其結果是必然局部利益不能滿足,而整體的利益也都損失了。
2、控制分歧,內部矛盾保密
視頻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很激烈很尖銳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可怕的是這些矛盾被對手所知道,這個無疑就相當於為進攻我們提供了炮彈,讓敵人有空子可鑽。
3、克服缺陷,心理弱點掩飾
任何的人都有人性的缺點和弱點,尤其做領導的性格特點,一旦這些被對手發現,會成為點火或是助火的燃料。所以,要學會喜怒無常或是呆若木雞,做好掩飾。
最後,隔岸觀火這個計謀最需要強調的是,情報工作,知己知彼方能布局,沒有可靠的敵方矛盾信息,矛盾的演變過程的把握,就不可能施展此計謀。這是基礎中的基礎。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中,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參考文獻
- ↑ 隔岸觀火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8]
- ↑ 隔岸觀火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18-11-23]
- ↑ 三十六計之九隔岸觀火 2018年12月19日 - 三十六計之九隔岸觀火 重生心悟 百家號12-1906:48 隔岸觀火意思是在河的這岸看對岸失火,比喻在別人出現危難時,袖手旁觀,從中得到好處。當然隔岸觀火之計,...
- ↑ 如何能在投資市場獲益?一招「隔岸觀火」教你坐收漁利! 作者 看鑒君|發布:2019-12-11 21:22:32
- ↑ 《三十六計》隔岸觀火,兵法_勸學網 《三十六計》09計 【敵戰】隔岸觀火【原文】陽乖序亂①,陰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④。 【注釋】①陽乖序亂:陽,指公開的。...
- ↑ 三十六計權謀研究:隔岸觀火——如何隔岸?如何觀火?如何破解? 2018年4月30日 - 三十六計權謀研究:隔岸觀火——如何隔岸?如何觀火?如何破解?2018-4-30 仇大律師 權謀分享 隔岸觀火這個計謀,特點是:以靜觀變,隨變而動,使敵人內部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