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紹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雷紹康(1913-1974)湖北大悟縣人,1913年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八歲給地主放牛,後賣長工。1929年參加徐海東領導的游擊隊,後編入鄂豫皖紅軍。歷任連長、師特務隊隊長、師作戰科科長、團長,軍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旅長、師長,湖北省軍區副參謀長,南京軍事學院合同戰術教授會副主任、主任,科學研究部部長,訓練部部長等職。1955年授少將軍銜。1974年9月8日病逝於南京。
人物簡介
雷紹康,大悟縣劉集鎮阮蔡家人,1929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鄂豫皖獨立第一
師排長、紅四方面軍第七十三師連長、營長、副團長、第三十一軍九十三師司令部參謀主任、第二七九團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營長、補充團團長、新編第七旅參謀長、冀南軍區第四旅分區副司令員。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二縱隊五旅旅長、中原軍區鄂豫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湖北軍區副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戰術教授會教員、合同戰術教授會副主任、主任、軍事學院軍事科學研究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人物經歷
1934年 雷紹康任紅31軍93師作戰科科長。他勇猛善戰,頑強靈活。在該師的歷次戰鬥中曾先後八次負傷。一次戰鬥中,子彈由左額射入,因當時救護條件有限,彈頭一直未取出。還有一次,彈穿右肺,致使肺部凹陷,直到病逝,他身上還有兩塊彈片[1]。
1938年 8月,奉中央軍委命令,雷紹康所在的紅31軍93師改編為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雷任某營營長。9月6日,雷參加了129師全體指戰員在陝西三原縣石橋鎮召開的奔赴抗日前線的誓師大會,聆聽了師長劉伯承、旅長陳賡的講話,宣讀了抗日誓詞。會後,隨部東渡黃河,投入到開展冀南平原地區的游擊戰爭,鞏固冀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1939年 雷紹康被送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結業後被派往冀南軍區工作。從1940年至1944年,歷任冀南軍區第六軍分區參謀長、軍區作戰科科長,第四軍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四軍分區地跨山東臨清、關陶、濰縣,環境艱苦,鬥爭複雜。4月29日,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對四軍分區「大掃蕩」,司令員楊宏明在戰鬥中犧牲,雷繼任司令員。他臨危不亂,狠抓「基幹團」,發動群眾,組織武工隊。積極開展分化、瓦解敵偽工作,組織反掃蕩,開闢新區,打開了工作新局面。
1945年 9月,為配合重慶談判,晉冀魯豫軍區遵照黨中央、中央軍委指示,集中太行、太岳、冀南三個軍區主力部隊及地方武裝三萬一千餘人,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於10日發起上黨戰役,雷率四分區武裝投入了是役戰鬥。10月下旬,又率部投入邯鄲戰役。11月,又指揮四分區武裝打下肥鄉,消滅敵殘存武裝近兩千人。
1946年晉冀魯豫軍區以原四分區武裝建立第5旅,雷任旅長,寇慶延任政委。8月,國民黨軍32旅大舉南下,企圖鉗擊我軍於定陶、曹縣地區。9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鄧指揮下發起定陶戰役。是役,雷率5旅在考城(今蘭考固陽)堅守九天,阻擊邱清泉部,殲敵兩千餘人。11月,該旅又投入滑縣戰役。12月,參加晉、豫、襄、泰等地戰鬥。5旅繳獲八門一O五榴彈炮,這是解放軍首次繳獲的新式炮。1947年3月,率部參加豫北戰役[2],參謀長陳仲平負傷。
1947年 6月30日,雷紹康率部隨劉鄧大軍由東路經商城向大別山挺進。過黃泛區時,5旅是先頭部隊,正架橋時,敵人追來。5旅改為斷後,當時剩下最後一個營幾乎過不去。雷帶兩個團趕過來阻擊敵人,並命令其營長:「渡口由我們控制,你們趕快過。」進入大別山後,5旅先後經歷了高山鋪、宋埠等地多次戰鬥,並負責商城、金寨、固始一線防務。
1948年 劉鄧大軍撤出大別山,北上準備淮海戰役。5旅改編為獨立師。雷紹康任獨立師師長。師轄三個團,改屬鄂豫軍區,留守大別山區堅持鬥爭。獨立師與其他兄弟部隊在大別山鉗制了國民黨白崇禧部20萬人,有力地配合、支援了淮海戰役。由於雷紹康的獨立師靈活機動,與敵周旋,死死地拖住了敵人,使國民黨軍畏之如虎,恨之入骨。貼出告示:「捉住雷紹康,賞銀元三千。」
視頻
雷紹康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將軍雷紹康,現代快報,2012-4-9
- ↑ 戰史今日5月28日:劉、鄧指揮豫北戰役獲勝,中國軍網,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