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韓城市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韓城市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梁帶村,是在兩周芮國墓地遺址進行發掘考古的基礎上建成,2018年2月14日正式開放。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就建立在已發掘的芮國墓地遺址西側,2018年2月14正式對外開放,對外展出青銅器、金器、玉器[1]等798件珍貴文物基本陳列以「古芮尋微 故國韶光」為主題,通過梁帶村發現的周代遺址及出土的600餘件(組)精品文物,再現了芮國曾經燦爛的歷史文化。其中,多件一級珍貴文物最為引人注目,如七鼎六簋、梯形牌組佩、玉劍金鞘、鑲金玉韘等。

基本介紹

梁帶村兩周遺址發現於2004年10月,位於韓城市區東北7公里的西莊鎮梁帶村村北。經過幾次考古調查表明,該遺址為兩周時期,分墓葬區和遺址區兩個部分。初步認定遺址處於梁帶村東南方向;墓地主要位於村北,占地330000平方米,經科學勘探,共發現兩周墓葬1300座,車馬坑64座,隨後對7座大墓及百餘座中小型墓進行考古挖掘,出土金、玉、銅器等各類文物2萬餘件(組),僅珍貴物就有3千餘件(組)。尤其是在 M27 芮桓公墓內,一次性出土了48件金器,乃當前國內外同一時期單個墓葬中,出土金器數量最多的古墓葬。

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投資5.5億元,以梁帶村遺址為依託,建設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博物館主體建築以梁帶村出土文物鏤空方盒簡化提煉,融合現代化元素[2],莊嚴凝重,氣勢恢宏,是一座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大型博物館。展覽以考古成果為核心,以《古芮尋微 故國韶光》為主題,從不同的角度,運用高科技手段,再現考古發掘現場,探秘芮國風雲。

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的建成,不僅成為古芮國文化展示研究中心,社會教育基地,更是成為關中東部商周考古研究基地,讓更多人走進梁帶村芮國遺址,了解古芮國文化,了解中國三千年燦爛文明。

展廳展館

青銅珍品

芮國墓地出土的青銅器不僅有高貴威儀的廟堂禮器,還有形制各異的兵器、豐富多彩的車馬器和日常勞作的生產工具,數量眾多,造型生動,製作精良。青銅的應用滲透到芮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金鼎芳滋,玉堂璀燦」,芮國墓地27號墓出土的七鼎六簋,正是對這八個字的美好詮釋。所謂七鼎六簋,顧名思義,有鼎7件、簋 6 件。這 7 件鼎(圖一)的形制紋樣相同,大小相次。器形呈斂口、方唇,寬斜沿,淺半球形腹,圜底,獸蹄足且中段較細。口沿下飾一周十二組「G」形平目竊曲紋,其下有一周凸弦紋。腹部和底部表面有數量不等的砂眼。

另外6件簋的形制、紋樣、大小都相同。由器蓋和器身組成,蓋面隆起,中有圈足式捉手;口微斂,鼓腹,器腹兩側各有一獸首半環耳,獸角呈螺簪形,鼻上卷;腹下有圈足,圈足上飾一周垂鱗紋,外壁上等距離分布着三個獸首,其下各連接一個三趾獸蹄形小足。蓋緣與器口沿下各飾一周「G」形平目竊曲紋,蓋面及器腹鑄有數周瓦棱紋,耳兩側均飾重環紋。器蓋捉手內及腹內底中部鑄有銘文,共六字,內容皆同且字體凝重蒼勁,為「內(芮)公作為旅簋」。就現有考古資料來看,鼎最初用於烹煮,簋是盛放熟食的器皿,但隨着西周禮樂制度的不斷完善,它們逐漸演變為禮器,是「明尊卑,別上下」等級制度的標誌和權力的象徵。西周時期,主人身份級別不同,鼎簋的使用就不同。據記載,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如果僭越,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諸侯的身份地位僅次於天子,遵從禮制,與諸侯這一等級身份對應的是七鼎六簋。因此,此套七鼎六簋的出土,是判定該墓等級的實物資料,也是反映東周早期貴族階層器用制度的例證。同時,結合六簋及 26 號芮姜墓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說明芮國遺址27號墓主人為芮桓公,他是芮國最鼎盛時期的一代國君。

玉器精華

芮國墓地出土的玉器數量多達上萬件(組),其玉質之佳,雕琢之精,造型之豐,用途之廣,在兩周考古中實屬罕見。其中 26 號芮姜夫人墓中出土的玉器最多,數量多達 500 件(組),分為禮玉、佩玉、斂玉、飾件、用具、填土玉石器等八類,琳琅滿目,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墓中隨葬成組玉佩在兩周時期比較流行,例如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山西天馬—曲村晉侯墓地都發現此類實物。出土於梁帶村遺址芮姜夫人胸腹部的這件梯形牌組玉佩(圖二)以梯形玉牌為中心,上下兩端分別雕琢九個和十一個牛鼻穿孔,以此連接有九條和十一條串飾,每條串飾皆以各式琉璃管珠、瑪瑙管、綠松石,以及玉質管珠穿系而成,復原總長度達 105 厘米。雖然這組梯形牌串飾的使用時間在春秋早期,但是各個組件卻製作於不同的年代。比如梯形玉牌,其紋飾主體為一正面的獸面,其餘面積則填飾方向不一的側面龍紋,這種較為方直舒朗的紋飾手法盛行於春秋早期。至於其他組件,除了有春秋早期的器物外,也有來自西周中期、晚期的飾件。本組玉佩集不同時代的作品重新串結而成,為此組串飾最大的特色。玉佩因其組合清晰、出土位置準確及製作工藝高超,是現陝西地區發現等級較高的周代組玉串飾。

鑲金玉器

明初王常宗曾有詩云:「曉起沖寒行且獵,強箭如雨脫韛韘。」韘即是我們熟知的扳指,韛是纏繞於左手小臂處束袖之物,便於箭射。詩中描繪在冬季清晨策馬縱射,乃至韛、韘都為之脫落的場景。韛、韘之器對於挽弓射騎者來說是必備之物,在距今約2800年前的芮國墓地遺址27號墓出土了一件珍貴的鑲金玉韘(圖三),它長 5.2 厘米,寬 2.8 厘米,高 2.1 厘米,孔徑 2.3 厘米,出土位置是墓主人右手掌附近。黃綠玉質,局部受沁,質地細膩,微透明,紋飾細縫殘留有硃砂。整體形制為斜筒狀,斷面呈橢圓形,表面裝飾陰線雲紋。正面筒壁較長,有鼻狀凸起,背面筒壁較短,中央縱向凸起一棱脊,脊上部有一穿孔,並鑲有金質鷹首,打磨光滑。筒壁一側有方形孔,推測應系鑲嵌金質扳突。

這件玉韘是西周晚期的遺留,原因在於器身下端紋飾為排列有序的逗點紋樣,這是西周晚期典型的紋飾單元;此外器身上端略具彎弧特徵的雙陰線,以及線條彎轉的處理手法,皆是西周晚期的風格特徵,因此斷定本器的初始製作年代當為西周晚期。仔細觀察發現方形鑿孔打破了原始雙陰線,乃後期改制的證據。至於春秋時期改制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符合其時新形制的需求。

《說文解字》記載:「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着右巨指。」說明韘是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鈎弦射箭的用具。考古發現的韘大多數為玉質,少數為骨、漆、木質等,所以說梁帶村遺址 M27 出土的鑲金玉韘和鷹首金韘都是國內首次發現,意義重大。鑲金玉韘和鷹首金韘,應該不是實用器,而作為一種佩飾象徵權力、身份地位。

視頻

韓城市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 相關視頻

帶兩個熊孩子游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全場追趕,經典沒錯過
航拍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很有個性的建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