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公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韓文公祠位於中國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韓江東岸筆架山中峰西麓中軸線上,現址始建於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之後元、明、清各代均有續修,現主體基本為明、清建築。是中國大陸現存的保存最完整歷史最久遠的紀念唐代韓愈的專祠。「韓祠橡木」是潮州八景之一。
韓文公祠始建於宋真宗二年(999年),由時任潮州通判的陳堯佐在金山腳下的夫子廟正室東廂建成「韓吏部祠」,到了元祐五年(1090年),時任潮州知州的工滌將其移到潮州城南七里,蘇軾為此撰寫了《潮州昌黎伯文公廟碑》。直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時任知軍州事丁允元認為韓愈在潮州期間常來此地遊玩且這裡留存有其手植的橡木,韓文公祠應建於此才對,故將城南七里的公祠遷往今址。
韓祠存有清代重刻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饒宗頤行草錄寫的王大寶詩文《韓木贊》等古今碑刻。
登上韓文公祠需要三段51+1+4共56級石階,寓意韓愈貶為潮州刺史的時候51歲,在潮州期間有1年,活到56歲。
景區簡介
韓文公祠始建於北宋年間,建在城南7里。蘇軾曾撰寫了著名的《潮州韓文公廟碑》 。韓祠在元、明兩代屢經修營,不下20次。祠宇據地高曠,構造古雅。內分前後二進,並帶兩廊。後進築在比前進高出幾米的台基上,內供韓愈塑像。堂上有對聯:「闢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嶺嬌;到官才八月,潮平鱷諸,於今香火遍瀛洲。」祠內有歷代碑刻36塊,其年代最早者即蘇軾的《潮州韓文公廟碑》,從城南移此,置正堂南牆下。祠內前後二進樑柱,還分懸今人為重修韓文公祠所題寫的匾額。韓祠倚山臨水,肅穆端莊。1988年,原侍郎亭舊址又新建了「侍郎閣」(韓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稱「韓侍郎」),占地328平方米,系雙層垂檐建築。其下層為展覽廳,上層闢為「韓愈紀念館」,閣前石砌平台正 中有2米多高的韓愈平身石像1尊。
原韓祠始建於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99年),由潮州通判陳堯佐於金山麓夫子廟正室東廂闢建「韓吏部祠」,元祐五年(1090年),知州工滌遷至城南七里,蘇軾為其撰寫了《潮州昌黎伯文公廟碑》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軍州事丁允元認為韓公常游於此並手植橡木,韓公之祠應建於此,遂將城南七里的韓文公祠遷至今址[1]。
相傳當年韓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據宋禮部尚書王大寶《韓木贊》的描寫,橡樹形如華蓋,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魚鱗狀,葉細而長,葉脈凸起,作稜角狀,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甚是美麗。但花不常開,潮州人崇尚韓愈,以至效祥於他手植的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調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記載。於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韓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韓文公祠倚山臨水,環境清幽。回柱三門石坊上書刻着「韓文公祠」四個字,從右門入,牌坊後甬道右側,闢建近百米碑廊。從國家各級領導人和海內外知名書畫家惠贈或留題的近500幅墨寶中,選404幅,勒石鐫刻,與祠內古碑交相輝映,令千年古祠更加莊重典雅、文氣斐然。
韓文公祠是一座肅穆端莊的祠宇,正殿中央塑韓愈像,兩旁塑侍從張千、李萬[2]。祠內石柱鐫刻對聯、四壁環生歷代碑刻40面,記載着韓祠的歷史和韓愈治潮業績以及頌揚韓祠的詩文。正殿左側有碑刻「功不在禹下」,這句話本出自韓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權、皇權的雙重壓抑下。他認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還艱難,用此稱讚孟子傳播儒家思想的功績不比大禹治水低,後人反過來引用他的話來讚頌他。
視頻
韓文公祠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千年祠宇」韓文公祠「及備受國人崇拜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 ,搜狐,2018-10-26
- ↑ 廣東潮州韓文公祠: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炎黃風俗網, 201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