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風燭殘年:比喻隨時 可能死亡的晚年。風燭:風中燃燒的蠟燭。

目錄

出 處

《古樂府·怨詩行》:「百年未幾時;奄若風吹燭。」《列子·湯問篇》:「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

例 句

他已到了~之際,日子越發的難過了。

近反義詞

成語故事

劉因,是元朝初年的人。他非常聰敏,寫了一手好文章,並且肯下工夫讀書,著作有「靜修集」和「四書集義精要」等著名的書。他幼年時父親就死了,一向對母親很孝順;長大以後,曾在朝廷做右贊善大夫。

後來因為母親生病,才辭去官職,返回家鄉侍奉母親。不久,朝廷又叫他去做官,他卻不願意再去了。有人問他為什麼要放棄這個做官的機會呢?他回答說:「我的母親已經九十歲了,就好象是風中殘燭,朝不保夕,我怎麼可以遠行,去貪圖那些榮華富貴呢?」

這句「風中殘燭」本來是比喻風中燒殘的蠟燭,很容易熄滅的意思;一般人就用來形容老年人的衰竭,不久人世。

例如,隔壁的老奶奶最近經常生病,猶如「風中殘燭」。這句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切衰竭的事物,例如在商場上,可以這麼說:「最近商場的景氣不好,這家公司經常入不敷出,猶如「風中殘燭」,不知還能維持多久?」另外,「風中殘燭」也可以叫做「風前之燭」或者是「風燭殘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