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蚜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食蚜蠅 |
中文名:食蚜蠅 |
食蚜蠅 ,雙翅目(Diptera)食蚜蠅科(Syrphidae)昆蟲。成蟲體小型到大型。體寬或纖細,體色單一暗色或常具黃、橙、灰白等鮮艷色彩的斑紋,某些種類則有藍、綠、銅等金屬色,外觀似蜂。頭部大。雄性眼合生,雌性眼離生,也有兩性均離生。斜斑鼓額食蚜蠅(Scaeva pyrastri)卵一般產在蚜群中的為白色,長形,卵殼具網狀飾紋。成年的食蚜蠅主要以花蜜及花粉為食,經常會在花朵上停留,因此可替花授粉。 食蚜蠅的幼蟲外形像是蛆,不同種類幼蟲的食物有所不同。 有些類型的幼蟲是腐生生物,以腐化的植物及動物為食;另外一些類型的幼蟲是食蟲動物,獵食 蚜蟲、牧草蟲及其他吮食植物的昆蟲。 [1]
簡介
雙翅目環裂亞目食蚜蠅科的通稱。全世界已知5000種,其中分布於新熱帶界的種類最多。中國已知300餘種。
常在花中懸飛。有黃色斑紋,形似黃蜂或蜜蜂,但不螫人。與其他蠅的區別在於翅上有與第4縱脈平行的一條假脈。有的形小而細瘦(如Baccha屬),有的形大,似熊蜂,黃黑相間,多毛(如Criorhina屬)。許多種的幼蟲(如Syrphus americanus及Allograpta obligae)食蚜蟲,在化蛹前一隻幼蟲要吸數百隻蚜蟲的體液。幼蟲還在授粉上起重要作用。水仙球蠅(Merodon equestris或Lampetia equestris)和蔥瘤食蚜蠅(Eumetuberculatus)在水仙洋蔥等的鱗莖、球莖內鑽孔為害。Microdon屬的幼蟲生活在蟻巢、白蟻巢內,Volucella屬的幼蟲生活於熊蜂巢中,其他屬的幼蟲生活於腐敗的植被中。蜂蠅(Eristalis tenax)的幼蟲(鼠尾蛆)生活在陰溝和污水中,後端有一條可伸縮的呼吸管。
形態特徵
食蚜蠅是常見的天敵昆蟲,以幼蟲捕食蚜蟲而著稱。但實際上,還有不少食蚜蠅種類,它們的幼蟲並不捕食蚜蟲,而是植食性的,幼蟲在植物體內取食植物的組織,或者是腐食性的,幼蟲以腐敗的有機物或禽畜糞便為食。即使在捕食性食蚜蠅中,也可以其他昆蟲為食,如捕食鱗翅目的幼蟲、葉蜂幼蟲,或甚至捕食其他的食蚜蠅幼蟲。圖中所示的羽芒寬盾食蚜蠅不是捕食性的,幼蟲屬於腐食性的。食蚜蠅成蟲腹部多有黃、黑斑紋,不少種類有明顯的擬態現象,往往被誤認為蜂。由於蜂很強大,腹末有刺,不好惹;中胸背板黑色, 具銅色光澤,腹部狹卵形, 黑色,食蚜蠅由於像蜂,從而起到保護作用。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番,不難區分。食蚜蠅屬於雙翅目,即體上只有一對翅膀,而蜂類屬膜翅目,體上有二對翅膀;食蚜蠅的觸角短,而蜂類觸角較長;食蚜蠅的後足纖細,而常見的蜜蜂等蜂類有比較寬闊的後足,用以收集花粉。對於熟悉食蚜蠅的人來說,即使在飛行中也可以看出它們與蜂類的不一樣來:食蚜蠅在飛行時能較長時間懸定於空中某一點,後突然飛到附近另一點,飛行動作平穩,而蜂類飛行時常常有輕微的左右擺動。
生活習性
食蚜蠅成蟲早春出現,春夏季盛發,性喜陽光,常飛舞花間草叢或芳香植物上,取食花粉、花蜜,並傳播花粉,時或吸取樹汁。成蟲飛翔力強,常翱翔空中,或振動雙翅在空中停留不動,或突然作直線高速飛行而後盤旋徘徊。食蚜蠅本身無螫刺或叮咬能力,但常有各種擬態,在體型、色澤上常摹仿黃蜂或蜜蜂,且能仿效蜂類作螫刺動作。如體大、被毛、具黃黑斑紋的屬摹仿熊蜂,並能發出蜜蜂一樣的嗡嗡聲。蟻穴蚜蠅亞科的某些種類摹仿蜜蜂。幼蟲生活習性複雜,因此,口器隨種類而異。例如:腐食性種類以腐敗的動植物為食,並在其中越冬;也有部分幼蟲生活於污水中。此外,某些類群的幼蟲生活在其他昆蟲的巢內,吞食已死的幼蟲和蛹以及某些動物的排泄物。植食性種類鑽入植物木質部中生活,有的為害植物的球莖。捕食性種類則以捕食蚜蟲為主,是蚜蟲、介殼蟲、粉虱、葉蟬、薊馬、鱗翅目小幼蟲等的有效天敵。成蟲羽化後必須取食花粉才能發育繁殖,否則卵巢不能發育。許多種類的成蟲在露天或樹林中飛翔交配,交配時間僅1~2秒鐘。雌蟲產卵於蚜群中或其附近,以便幼蟲孵化後即能得到充足的食料。有時也產卵於葉上或莖部。幼蟲孵出後立即能捕食周圍的蚜蟲。某些種類的成熟幼蟲有遷移現象。一般以幼蟲或蛹在土中、石下、枯枝落葉下越冬,少數以成蟲越冬。
地理分布
食蚜蠅分布很廣,從遼寧到廣東,從台灣雲南均有分布;也分布於東南亞,日本,朝鮮,俄羅斯等地。
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