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骨蠕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食骨蠕蟲屬(學名:Osedax)是一類深海多毛綱[1]動物,俗稱食骨蟲,學名Osedax來自拉丁語,意為「食骨的」,得名的原因它們主要是靠在鯨遺體的骨頭上鑽洞來獲取骨頭裡的脂類[2]物質,這些物質是它們主要的營養物質。
本屬最初是於2002年2月在加利福尼亞州蒙特利灣(Monterey Bay)發現,最初是利用遙控潛水器Tiburon在海面下2,800米深,位於蒙特利峽谷的灰鯨遺體上檢測到。
生理結構
食骨蟲沒有胃、口和肛門,主要是依靠共生細菌來消化鯨的脂肪和骨油後分解出營養來供它們吸收。它們有彩色羽毛狀的結構來充當鰓,顯著的根毛狀結構用來吸收營養和排泄廢物。在一隻雌性個體中,寄生着50-100隻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雄性個體,因為雄蟲在幼蟲期時就不再長大了。
繁殖
無論在野外還是在實驗室環境下的水中,人們都能觀察到雌蟲會大量產卵。Osedax rubiplumus一次能產出上百個卵母細胞。排出體外時卵細胞已受精。它們的內共生體——海洋螺菌目(Oceanospirillales)細菌在這些卵母細胞中是不存在的,而是在之後從外界獲得。對於成體,細菌居住在根毛狀結構上,而這些結構用於進入鯨骨。它們的生殖力似乎非常旺盛,持續不斷的繁殖。從它們的生殖特點就能得知,雖然沉入海底的鯨魚遺體很稀少,食骨蠕蟲屬的多樣性仍然很強的原因。
生態位
食骨蠕蟲對於海洋脊椎動物遺體的降解所扮演的角色備受人們爭議。一些科學家認為食骨蠕蟲只消耗鯨骨,而另外一些人認為它們可以消耗多種類型的遺體。這種爭議是由於一個生物地理學悖論引起的:雖然鯨遺體墜入海底是很罕見的,這個過程持續的時間也很短暫,食骨蠕蟲仍然有廣闊的生物地理學分布,而且也具有很強的多樣性。一種假設超前的解釋了它們如此成功的原因,認為它們能將多種脊椎動物的遺體收集到鯨骨附近。已有一項試驗試圖證實這一假設,已知一個食骨蠕蟲屬的變種能將海底的牛骨收集起來。人們也曾觀察到它們能將水面艦船廚房垃圾中混入的陸生動物骨頭收集起來。其他一些科學家也對此假設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牛骨試驗並不滿足自然棲息地的條件,而且陸生動物骨頭大量進入海中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他們還指出,殘羹落入海中,動物遺體很快就會消失,食骨蠕蟲可能來不及收集,而且也沒有相似的其他觀測案例來證實這一假設。食骨蠕蟲對於降解海洋脊椎動物的真正作用是需要被人們深入了解的,因為這對於研究海洋脊椎動物的埋葬學非常重要。
發現歷史
在2002年該屬被發現後,第一次對外宣布是在2004年的《科學》雜誌上。2005年,瑞典的一些海洋生物學家進行了一項試驗,結果成功的在瑞典西海岸的北海發現了一新種。在試驗中,他們將一隻被沖上岸的小鬚鯨遺體沉入120米深的海中,並觀察了數個月。結果出人意料,生物學家們發現這次的發現與之前不同,新種Osedax mucofloris生活在淺海中,而之前發現的食骨蠕蟲是生活在深海中的。
2009年11月,研究者在加利福尼亞海岸的蒙特利灣發現了多達15種食骨蠕蟲。
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克雷格·史密斯(Craig Smith)指出,19世紀末有半數的食骨蠕蟲滅絕,因為當時90%的鯨都由於捕鯨活動被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