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餄硌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餄硌面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餄硌面是山西當地的美食。取適量餄硌面曾筋劑、食鹽、水混合均勻,把麵粉和成光滑的麵團醒發30分鐘後放入面筒中擠壓成條。在煮熟撈出澆上喜愛的滷汁,就做成了味道鮮美的傳統美食餄硌面。

河撈麵

這是蕎麥麵做的,和麵條的做法一樣,但是味道完全不同!

山西麵食歷史悠久,從可考算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以麵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喜愛

山西人嗜好吃麵的飲食習慣,誇張地說,每飯幾致無面不足、無饃不飽,相沿成習,由來已久。這是在自然條件、歷史源流、相襲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糧食作物應有盡有,品種多達數十種。

(一)主要產地

(1)北中部盛產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區呼粘者為黍子)、梁谷、莜麥、蕎麥、稻子、豆類(有豌豆、黑豆、綠豆、大豆、黃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蠶豆等十多種)、玉米、沙米等等。

(2)南部盛產小麥玉米穀子稻子等。

(二)飲食習慣

這些品種繁多的糧食,提供了豐富的食料。通過農家婦女的慧心巧手,可以製作出數以千計的麵食來。各種造型的麵食,既可口,又誘人。許多農家,一日三餐皆以麵食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湯,粗細搭配,粗糧細作,細糧精製,烹製技藝十分豐富。就是穀子盛產區的農家,以米為粥或撈飯,也要搭配拌湯、湯麵之類的麵食。湯麵中熗入油,或放蔥花,或加香椿嫩芽。這種粗茶淡飯,既能滿足人們的口腹,又有濃郁的黃土高原農家氣息,使人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1)晉中平川地區,農家的午餐幾乎都以麵條、面片等麵食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壓,或撥或擦,造型各有特色。麵條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有粗有細;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軟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繚亂,仿佛到了麵食的王國。各種各樣的麵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澆頭、佐料,聞一聞濃香四溢,吃一吃風味別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麵食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2)生活條件好的人家,吃麵食講究一個月內不重樣;

普通農家吃雜麵(高粱面摻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摻和榆皮面都稱「雜麵」)每天也要變個花樣。

(3)北部地區的黃米麵糕和莜麵栲栳,南部地區的白面饃,無論造型、口感都各有特色。

(三)食品介紹

(1)麵食

當然,山西麵食為人所賞識的還得數剔尖、拉麵、刀撥面、刀削麵,號稱「山西四大名面」。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別是在晉中平川,幾乎每個農家婦女都可以剔一手相當講究的剔尖。雜麵剔尖可以剔得粗細如一,長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長可短,可粗可細。粗者空心柔軟,細者心實滑利。拉麵,農家婦女以「小把拉麵」見長,可拉成寬和窄、圓和扁、粗與細乃至三棱等多種造型。就是這麼單一的麵食(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舊社會),在勤勞智慧的農家婦女手裡,竟變得如此多姿多味!通過煮、蒸、炸、烤諸手段,把單調繁瑣的家務,變成了詩化的勞動,或勞動的詩化,讓你從心底讚嘆:這些黃土坡的婆姨們!

(2)湯飯(其實就是粥)

山西人喜喝湯飯的習慣由來已久。除晉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足大多如此。長治一帶居民,至今鄰里相見,開口先問「喝了沒有?」山西絕大部分地區長年乾旱多風,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體,所謂「面朝黃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勞作,絕少有飲水啜茗的條件,全靠吃飯時的湯水一併補充;且山西人過去吃飯少有蔬菜,全憑鹽、醋相佐,口味明顯偏重,從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湯食的習俗。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譜中,湯飯的種類最多,吃法也最為講究。低檔的可滿足人的口腹之慾,中檔的可款待普通賓客,高檔的則為高級筵席中的佳湯美羹。如晉中一帶的三合面流尖、三合面抿蝌蚪、什錦空心拌湯等,都是比較講究的湯飯。山西民間還有這樣的說法;「吃飯先喝湯,一輩子不受傷。」吃乾飯前先喝點湯飯,是許多居民家的「飲食規範」。這從衛生角度講,這是很有道理的。吃饃、餅之類的乾食,大多要熬些米湯,或做點湯麵,有條件的家庭還要熬些油茶之類的湯食。吃乾麵條後喝點麵湯則是山西居民最為突出的飲食習慣。「喝原鍋湯,化原鍋食」,據說是傳統飲食古訓。許多農家代代相傳,至今仍保持這種習俗。如果你有機會來山西民間作客,酒足飯飽之後,家庭主婦定會給你盛來一碗麵湯,請你也來用「原湯化原食」。這並非陋習,倒是很有點科學道理。[1]

參考文獻

  1. 餄硌面的做法美食天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