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館職名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館職名存》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隨筆》卷十六。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原文

國朝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然必試而後命。一經此職,遂為名流。其高者,曰集賢殿修撰、史館修撰、直龍圖閣、直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次曰集賢、秘閣校理。官卑者,曰館閣校勘、史館檢討,均謂之館職。記注官缺,必於此取之,非經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誥者。官至員外郎則任子,中外皆稱為學士。及元豐官制行,凡帶職者,皆遷一官而罷之,而置秘書省官,大抵與職事官等,反為留滯。政和以後,增修撰直閣貼職為九等,於是材能治辦之吏、貴游乳臭之子,車載斗量,其名益輕。南渡以來,初除校書正字,往往召試,雖曰館職不輕畀,然其遷敘,反不若寺監之徑捷。至推排為郎,即失其故步,混然無別矣。

譯文

我朝館閣官職的人選,都是天下的賢良之才,但是必須經過考試,中試之後才任命。凡是擔任過這種官職的,就成為社會的名流。官位高的,稱集賢殿修撰、史館修撰、直龍圖閣、直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次一等的,稱集賢院或秘閣校理;低的,稱館閣校勘、史館檢討,這些,都被稱為館職。修起居注的官員出現空缺,肯定從館職官員里挑選遞補,不經過記注官的階段,沒有直接任命為知制誥的。官階到了員外郎那一級就可以保舉子弟一人為官,朝廷內外都稱他為學士。等到元豐年間新官制頒行,凡是兼任其他職事官的,都官升一級但去掉館職,可是設置秘書省的官員,階官卻大抵與職事官相等,反而呈現出升遷遲滯的局面。政和之後,增加修撰、直閣的貼職,形成九個等級,貼職是科加恩兼職,並不擔任館閣職務,於是乎有治理之才的官吏、乳臭未乾的貴族子弟都染指於此,車載斗量,館職的名聲更加低輕。南渡以後,開始任命為校書、正字之官的時候,往往召集起來進行考試,雖說是給職不能輕易予人,但是他們的以序升遷,反而沒有其他寺監部升遷的捷徑。升幣孚決。至於遞次推舉為郎,失去了原來的少驟,和其他官員混同無別了。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3]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館職名存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