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濕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香山濕地(英語:Siangshan Wetland)是位於臺灣新竹市以南到與竹南鎮交界處,北起金城湖附近,南至海山漁港的海岸溼地,全長15公里,面積約1,700公頃。 香山溼地生態豐富,為北臺灣最大的蚵場,亦是臺灣沿海招潮蟹族群最繁盛的細泥灘濕地,也是西伯利亞鳥類遷徙的必經之處之一[1]。 香山溼地是由頭前溪、牛浦河及鹽水溪河水沖刷而成,由北往南依序有客雅溪河口濕地、三姓公溪及大莊溪口草澤濕地、香山泥灘濕地、海山罟紅樹林濕地及南港沙灘。泥質潮間帶長約2公里,所累積的有機物質是碎屑食物網基礎的能量來源,孕育大量蝦、蟹、螺、貝,吸引大批水鳥覓食棲息。
潮間帶
香山潮間帶,已於1996年國際拉姆薩公約組織會議中被正式列為「東亞水鳥保護網棲息地」的一環,更是國際鳥盟指名重要的野鳥保育棲地。 本區原本規劃填土造地,歷經保育界長期抗爭反對而取消;2001年,公告為香山濕地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1600公頃。
年表
- 1988年1月「新竹香山海埔地初步規劃報告」,該報告預計填海造地總面積為1246公頃。
- 1992年1月27日台灣省政府於第2073次委員會通過「台灣省加速推動海埔地開發計畫」。7月10日,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提報之新竹香山區海埔地造地開發計畫(簡稱香山案)約開發1,025公頃。8月10日省府決定年底動工,並在灘地上填了一塊地,為當時省主席前來主持動工典禮準備。
- 1996年,台灣濕地保護聯盟開始進行大規模集結,發動海內外環保團體支援香山濕地保存[2]。
- 1997年3月3日 行政院函准台灣省政府建設廳、省水利局、新竹市政府與省營事業台灣土地開發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及土地銀行三家出資單位成立一個決策開發中心。
- 2001年2月15日中華民國政府作成審查結論公告,正式完成終止香山填海造地案的環評法定程序。
- 2011年10月12日韓國的衛星追蹤發現,野放的黑面琵鷺幼鳥E44 ,直奔香山潮間帶,耐力與時間打破紀錄。
- 2016年5月7日港南的浸水岸際第一次出現一隻10公尺長的抹香鯨擱淺。
- 2018年4月13日數千隻高蹺鴴聚集在香山濕地。
濕地保護
潮間地帶的招潮蟹超過四億隻[3] (1990),近年由於人為侵犯造成招潮蟹銳減,現急需復原。( 包含台灣招潮蟹[4]-北部地區僅存的棲息地且數量最大 )
濕地保護法靜待通過—香山濕地是近年來,搶救成功的教案[5]。
生態種類
注意事項
香山濕地保護區分區管制,新竹市政府在濕地出入口及解說亭皆設置告示牌。民眾擅闖管制區,依規定可處新台幣兩萬到十萬元罰款。
參考文獻
- ↑ 新竹香山濕地海岸生態環境資訊調查系統之建立 (PDF). [2012-09-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2-11).
- ↑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PDF). [2012-06-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3-28).
- ↑ 新竹市-中文百科在線. [2013-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5).
- ↑ 我們的島 第279集 再見 台灣招潮蟹(2004-11-08)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2013年10月27日
- ↑ 參考 學習加油站 香山濕地 之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