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港殯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香港殯儀
圖片來自theinitium

香港殯儀的習俗與宗教儀式種類繁多,這是出於來自不同地方的宗族習慣、地區文化和宗教信仰。但隨著時代發展,香港的殯儀服務選擇卻逐漸減少。香港殯儀歷史大致分成兩個時期:二戰前及二戰後。

二戰前說明

香港早年的殯儀服務主要由義莊包辦,但由於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義莊提供的殯儀服務通常只為靈柩暫存、大殮出殯下葬。而家境較富裕的,通常會光顧長生店的上門式殯儀服務,於家中發喪。在殯儀館普及之前,各家各戶都是把去世的先人遺體,放在大廳中供人瞻仰[1],直至入棺送到墳地埋葬為止。初時的屋是單層的,棺木可輕易從大門出入,後來的屋演變為多層住宅,但由於當時唐樓樓梯狹窄,沒有足夠位置讓靈柩通行,同時亦要避免滋擾鄰居,因此會從地面搭建棚架,直達先人家中的窗邊或陽台,喪家需要先將鋼窗拆下,把棺木運入。於出殯時再經由棚架移靈至街上,其家人亦需經棚架出入,並於前往下葬沿途繼續進行儀式。

香港首間殯儀館香港殯儀館於1930年代初啟用,館方並著力推廣新式殯儀館發喪服務,但當時普羅大眾仍未能夠接受。

二戰後

二戰後的1940年代中後期,因香港人口急劇增加,居住環境及街道越來越擠廹,不能再容許於家中及前往墳場的街道上進行這些繁複的儀式,灣仔跑馬地墳場一帶遂逐漸開設多間殯儀館。1950年代中期殯儀館發喪才普及化,於義莊或家中發喪的習俗亦逐漸式微,導致大量長生店亦相繼結束。及至1959年增設九龍殯儀館,於殯儀館發喪已經成為香港的殯儀服務主流。

1947年,香港共有6間殯儀館,主要集中在灣仔區,分別為灣仔道216號香港殯儀館摩利臣山道4至8號摩禮信殯儀館(另設九龍首間殯儀館——彌敦道559至561號的油麻地摩禮信殯儀館)、摩利臣山道10號李璇殯儀館皇后大道東189號福壽殯儀館晏達臣殯儀館[2]則位於銅鑼灣加路連山道2號。

1950年福壽成為香港首間結業的殯儀館,原址現為合和中心胡忠大廈之間的空地及車路。1951年,萬國殯儀館於灣仔洛克道41至51號開業。1952年李璇殯儀館結業,原址其後重建為永寧街休憩處。1954年晏達臣殯儀館遷往同區禮頓道2號,原址其後重建為禮信大廈。1957年晏達臣殯儀館及油麻地摩禮信殯儀館結業[3],禮頓道晏達臣館址其後重建為唐樓,而油麻地摩禮信館址則其後重建為唐樓及永旺行。1958年灣仔摩禮信殯儀館遷往西營盤薄扶林道51H號,灣仔舊址首先重建為唐樓,其後再重建為經信商業大廈。1959年,九龍第二間殯儀館——九龍殯儀館大角咀楓樹街1A號落成啟用。

參考文獻

  1. 灣仔的殯儀館歷史. http://www.weshare.hk/. 2013年4月4日. ()
  2. 晏達臣再獻棺. 華僑日報第壹張第肆頁. 1947年6月29日.  ()
  3. 《1958年香港年鑑》. 華僑日報. 195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