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道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香道文化

香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生活藝術的升華,多流行於古代貴族士大夫及文人階層,通過識香,六根感通香技呈現和香法修練等環節,並在相對規範的程序中,使我們體會人生和感悟生活的一種高品味的修行。

香,不僅芳香養鼻、頤養身心,還可祛穢療疾、養神養生。端午節期間,民間更有在端午節掛香袋、戴艾蒿的習俗。

作用

香,不僅芳香養鼻,還可頤養身心、祛穢療疾、養神養生。

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 「燃我一生之憂傷,換你一絲之感悟」。

獨特的「香文化」

早在先秦時期,香料就被廣泛應用於生活。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隨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習慣。在香道發展鼎盛時期的宋代,用香成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隨處可見香的身影。街市上有「香鋪」、「香人」,還有專門製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樓里也有隨時向顧客供香的「香婆」。

香之妙:養神養生

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靈動的境界,於心曠神怡之中達於鎮定。在防病養生方面,早在漢代,名醫華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藥物製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肺結核病。現代流行的藥枕之類的保健用品,都是這種傳統香味療法的現代版。明代醫家李時珍用線香「熏諸瘡癬」。在清宮醫藥檔案中,慈禧、光緒御用的香發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內容豐富。從中醫藥學的角度來說,香療當屬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各種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通過燃燒所產生的氣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殺菌消毒、醒神益智、潤肺寧心等作用。

選香用香上好的香料主要有沉香檀香龍涎香麝香等。品味香氣是最直接也是較為可靠的鑑別方法。由於不同的香味風格各異,沒有統一的鑑別方法,但品質較好的香,其香氣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清新,爽神,久用也不會有頭暈的感覺;醒腦提神,有愉悅之感,但並不使人心浮氣躁;香味醇和,濃淡適中,深呼吸也不覺得刺鼻;香味即使濃郁,也不會感覺氣膩,即使恬淡,其香也清晰可辨;天然香料做的香,常能感覺到在芳香之中透出一些輕微的澀味和藥材味。

古代用途

藥用

香做為藥用的起源極早,在經典中,就有以牛頭旃檀作為藥用的記載。當初提婆達多唆阿闍世王謀殺佛陀,從靈鷲山推下巨石要壓死佛陀。他們的計謀雖然未得逞,佛陀的腳卻被碎石擊中而流血。當時的醫王侍縛迦為佛陀診察之後,認為只有以牛頭檀栴為醫方才能醫治。但是此香極為珍貴稀有,一般擁有的人也只有國王求索時才敢獻出。當時有一個賣香的商人,聽說此香能治佛傷,於是甘願冒着生命的危險,歡喜奉上此香,以此因緣故,而被佛陀授記於未來世當證辟支佛等,名為「栴檀」。

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九,曾記載蘇合香丸可用來治病:「此藥本出禁中,祥符中嘗賜近臣。」北宋真宗曾經把蘇合香丸炮製而成的蘇合香酒,賜給王文正太尉,因為此酒「極能調五臟,卻腹中諸疾。每冒寒夙興,則飲一杯。」宋真宗將蘇合香丸數篚賜給近臣,使得蘇合香丸在當時非常盛行。此外,在中國的金創藥及去瘀化膿等方劑中,乳香、麝香及沒藥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成份。而現今極為流行的「芳香療法」,可以說是起源於埃及。

埃及人極為注重衛生,他們發明了能夠恢復健康、美容的沐浴法,就是在沐浴之後以香油按摩,來減輕肌肉酸痛,鬆弛神經。這原來是用來為木乃伊防腐的技術。

現代許多科學研究也指出,香味有助於人體健康,如耶魯大學精神物理學中心的學者,指出香薰蘋果的氣味可以使焦慮的人降低血壓,並避驚慌;薰衣草則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人提高警覺。辛辛那提大學相關測驗則顯示,空氣中所加入香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這些都使精油等芳香療法變成極為流行的健身法。在宋代,也有將香藥調入飲食而作成香藥果子、香藥糖水,並調龍腦、麝香入「龍凰茶園」中。而製作名貴的墨錠,也常調入龍腦、麝香。在《武林舊事》卷六中,也有以沈香水飲用的記載。

祭祀慶典

開始大量豐富使用香的埃及人,最初就是將香運用在繁複的禮拜儀式中,在祭祀的過程中,有時甚至必須燃燒數以噸計的香,乃至死亡時複雜的埋葬和防腐方式也需要用到大量香料和香膏。在古代的巴比爾塔寶塔形的建築頂上,祭司經常點燃成堆的馨香來祭祀天神,他們認為在高塔上焚香,能更接近諸神。 在中國,有很多用香來祭祀及舉行典禮用香的記載,例如祭天地、祖先、親耕禮等。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由於河南開封地區發生旱災,仁宗就在西太乙宮焚香祝禱求雨,儀式中曾焚燒龍腦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聖誕,從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級官員,及宮內人吏都要依序進香賀壽。

薰衣

早在西漢就記載着以焚香來薰衣的風俗,衣冠芳馥更是東晉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在唐代時,由於外來的香輸入量大,薰衣的風氣更是盛行。 在《宋史》中記載,宋代有一個叫梅詢的人,在晨起時必定焚香兩爐來薰香衣服,穿上之後再刻意擺動袖子,使滿室濃香,當時人稱之為「梅香」。北宋徽宗時蔡京招待訪客,也曾焚香數十兩,香雲從別室飄出,蒙蒙滿座,來訪的賓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氣習,數日不散。

宴會

古代在宴會及慶典中,香也是不可缺乏的場景。在埃及,上流人士參加宴會時,大都會在頭頂上戴一個蠟制的香膏圓錐體,讓它慢慢融化,使臉和肩上都滴上芳香的糖漿。而古羅馬人,則常在公開的典禮和宴會上,遍灑芬芳的玫瑰。在酒神祭等狂歡節目中,沒有大量的玫瑰,是非常不禮貌的。古羅馬人甚至設了「玫瑰日」這樣的節目。有時在酒宴中,他們會從天花板上灑下布滿香水和花瓣的香雨。

在中國南宋官府的宴會中,香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春宴、鄉會、文武 [1] 官考試及第後的「同年宴」,以及祝壽等宴會,細節繁瑣,因此官府特別差撥「四司六局」的人員專司。在《夢梁錄》卷十九中說,「六局」之中就有所謂的「香藥局」,掌管「龍涎、沈腦、清和、清福異香、香疊、香爐、香球」及「裝香簇細灰」等事務,專司香的使用。

考場焚香案

在中國多樣的用香的文化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場合會焚香,就是在考場設香案。在唐代及宋代,於禮部貢院試進士日,都要設香案於階前,先由主司與舉人對拜,再開始考試。

宋朝歐陽修就曾作一首七言律詩「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來描寫這種情景:「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春曉席群英,無曄戰士御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歐陽修在另外一首詩中又寫道:「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生。」也說明了考進士時以焚香待之的禮遇。

用香木建築

除了生活中常見的燃香、薰香之外,香木也被運用於建築上。例如: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以弗西斯的黛安娜神殿,就是用高達六十英尺的西洋杉來製成圓柱,因此當此殿於西元前三五六年焚毀時,傳說現場溢滿了濃郁的香氣。

古代皇室外建築也經常使用西洋杉建造整座宮殿,一方面是由於其杉脂香甜的氣味,另外則是因為杉木是天然的驅蟲材質。

如西元前八世紀,亞述王薩爾貢二世的宮殿之門,恆常散發出強烈的香氣,每當訪客出入的時候,都會飄香而過。埃及法老王的駁船和棺柩,也是由西洋杉所製成。

而中國滿清皇室在承德的夏宮中,其樑柱與牆壁都是西洋杉所製造,而且刻意不上漆,讓木材的芳香能夠直接滲入空氣中。

回教清真寺的建築也常用玫瑰露和麝香混合在灰泥中,當中午太陽一照射;溫度升高時,香氣就會發散出來。

人類對香的喜愛及運用之廣泛,由此可見一斑。

養生

香是自然造化之美,人類之好香為天性使然。從早期的簡單用香,到後來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品香、詠香,體現了人類熱愛自然的積極情趣,表明了人類安逸從容的生活態度。香道發展到,已經不單純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種以天然芳香原料作為載體,融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一體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創造人的外在美與心靈美的和諧統一的香的文化。

香道的含義遠遠超越了香製品本身,而是通過香這個載體達到修養身心,培養高尚情操,追求人性美的文化。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而又淨化心靈;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香,既能悠然於書齋琴房,開發心智;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安神定志; 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正是香的種種無窮妙用,使其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從香料的熏點、塗抹、噴灑所產生的香氣、煙形,令人愉快、舒適、安詳、興奮、感傷……等等的氣氛之中,配合富於藝術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環境的布置、香道知識的充實,再加上典雅清麗的點香、聞香手法,經由以上種種引發回憶或聯想,創造出相關的文學、哲學、藝術的作品,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情趣。

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精神狀態,人們用香、品香的方式有所不同,效果亦大相徑庭。香雖細微,卻能集宗教、藝術、醫療、休閒、生活日用諸功能於一體。依據香品的來源、用途、用法、以及不同人群、不同場合的需求等,演繹出了五彩繽紛的香文化—香道。現簡單歸類如下:

香品門類

1.根據所用香料的性質劃分香品:天然香料(及中藥材)類、合成香料類

天然香料類香品:以天然香料(動植物香料或其萃取物)或中藥材製作的香品。此類香品原汁原味,淡淡乎似有似無,幽幽乎回味悠長。除氣味芳香之外,更有安神、養生、祛病等功效。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事實上,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奢侈品」,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上嬗變,香品逐漸更趨於實用性,本已融入了書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超越了安神養生、美化生活、陶冶性靈的內涵。

天然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使用單一香料的「單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態,如塊狀、條狀或粉末狀;或是製成線香、盤香等形狀)。其質量雖優於化學香,但直接使用單一香料,共味道與養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發揮,而且許多香料,如檀香,其實工不適於單獨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講到「檀香單焚,裸燒易氣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這種單一香品只是漢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第二類是調和多種香料製成的合香,形狀上多為線香、盤香等。而傳統合香的製造,不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嚴格的炮製方法和製作工藝。市場上能見到的天然香料的合香已為數不多,大都是僅以天然香料為原料而已,只追求實用性,華而不實,而真正依古法製作的正宗合香,種類極少。

合成香料類香品:以化學合成香料製作的香品,着重於香味的優美,香型的豐富,和成本的相對降低。在19世紀後半期,歐洲就已出現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學香精)。這些化學香精不僅能大致地模擬出絕大多數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價格極其低廉,並能輕易的產生非常濃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為現代工業生產中的主要添香劑,在制香行業中同樣如此。

化學香精與天然香料相比,雖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氣更濃,但就香味品質及安神養生、啟迪性靈的功能而言,兩者卻不可同日而語。很多天然香料被列為上品藥材,而作為化學產品的合成香料雖初聞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卻有害於健康。而且,即使單就氣味而言,化學香精也只是接近而遠遠不能與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學香精類香品之所以能暢行開來,也是由於大多數香客只是把燒香作為祭祀的儀式。既然不聞香,不品香,只是燒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視香的用料、配方與品質,而只關注香品外形的美觀或香味的濃艷了。化學香精和化學加工技術的廣泛使用也在實質上改變了現代的制香工藝。雖有一些傳統的方法和技術仍然得到了採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圍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選擇、炮製、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內容被部分丟棄。其後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藝的中斷與香譜配方的散失,以至真正精通傳統制香技術的人少之又少,對香道發展造成一定障礙。

2.根據所用的配方劃分香品

有些香品是按照特定的香方,彩多種香料製成,所以多有自己獨特的名稱。而且單從其名稱上,大都看不出所用原料升香味的特徵。不同香方製成的香品,其特點、功效也不相同。所以,香方也是牙分香品的一個重要根據。一些通用的固定的配方都有相應的名稱,據此製作的香品往往沿用之;若根據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配方,通常用其歷史上的名稱。

3.根據香品外形特徵劃分香品 原態香材、線香、盤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塗香、香湯、香囊、香枕等。原態香材:香料經過清洗、乾燥、分割等簡單的加工製作而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觀特徵,如檀香木片、沉香木塊等。線香:常見的直線形的薰香,還可細分為豎直燃燒的「立香」,橫倒燃燒的「臥香」,帶竹木芯的「竹籤香」等等,盤香:又稱「環香」,螺旋形盤繞的薰香,可掛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燃,有些小型的盤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爐里使用。塔香:又稱「香塔」,圓錐形的香,可放在香爐中直接熏燒。

香丸:豆粒大小的丸狀的香。香粉:又稱「末香」,粉末狀的香。香篆:又稱「香篆」、「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將香粉壓製成特定的(「連筆」的)圖案或文字,點燃之後可順序燃盡。膏香:又稱「香膏」,研磨成膏狀的香。塗香:又稱「塗敷香」,塗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湯:又稱「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香囊:又稱「香包」,裝填香料的絲袋,有絲線可掛於頸下的稱為「佩香」。香枕:裝填香料的枕頭,可安神養生。

4.根據香味特徵(或所用的主體香料)劃分香品 檀香、麝香、等,「根據香味特徵」與「根據所用的主體香料」的劃分總體上相似,但也有差別:使用天然香料的香品,其香味的名稱與所用原料一致,「麝香」既是其香味,也是所用原料;而採用人工香料製作的香品,強調的主要是「香味特徵」,如「麝香」,強調的是「麝香的香味」,百並非以天然麝香為原料。

5.根據使用方法劃分香品

自然散發香氣、熏燒散發香氣、浸煮散發香氣、浴用等。自然散發香氣的香品:只須塗抹或佩戴,香料的香味就可以直接散發出來。如香精油、塗香(又名塗敷香,塗敷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囊、佩香(掛在頸下的香包)、衣香(放入衣服、衣袋)、香枕、帷香等等。熏燒散發香氣的香品:直接點燃使用的香,古稱「燒香」、「焚香」;或不直接點燃,而是藉助炭火熏烤散發香氣的香(古稱「薰香」)。浸煮散發香氣的香品:放入水中加熱浸煮以散發香氣(古人以蘭膏熏衣即是用此方法)。

6.根據煙氣特徵劃分香品

聚煙香:香的煙氣可以匯聚不散;微煙氣:煙氣很淡;無煙香:看不到煙氣。

7.根據所用香料的數量

單品香:使用單一香料製成(最典型的是原態香材,如檀木片、沉香粉等)。合香:使用兩種以上香料調和搭配製成。

詠香情懷

人們對香的心靈感受認識與鑑賞,則是我國香文化的精神內核。從《詩經》、《史記》、到《紅樓夢》,從《名醫別錄》、《洪氏香譜》到《本草綱目》、《香乘》,歷朝歷代的經典着作都有對香的描述和記錄;除春秋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嘆外,唐代詩人王維、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隱等都有此類作品。

王維《謁璇上人》有:少年不足方,識道年已長。事往安可悔,餘生幸能養。誓從斷臂血,不復嬰世網。浮名寄纓佩,空性無羈鞅。夙承大導師,焚香此瞻仰。頹然居一室,覆載紛萬象。高柳早鶯啼,長廊春雨響。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方將見身雲,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願以無生獎。

宋代蘇軾的《和魯直二首》: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閒。 朱熹的《香界》: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真成佛國香雲界,淮山桂樹叢。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陳去非的《焚香》: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爐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世呈有過現,熏性無變遷;就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黃庭堅所作的《香之十德》,稱讚香的好處有:「感格鬼神,清淨身心,能拂污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里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

古典名着《紅樓夢》中亦有很多詠香的詞句。如:在《中秋夜大觀圓即景》的聯句中,黛玉和湘雲便有『香篆銷金鼎,脂冰膩玉盆」的對句。謂秦可卿的臥窗前飄出的是一縷「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氣爽;薛寶釵的衣袖中散發的是一絲「冷香」,聞者莫不稱奇;而倒霉的妙玉則被一陣「悶香」所熏而昏劂,被歹徒劫持……,正是由於香的種種妙用,文人墨客揮墨歌之詠之。我們從眾多傳世的詩文中也不難看出我國香文化的深厚積澱。

香品用途

1.美化環境 英國名家吉卜林曾說:「人的嗅覺比視覺、聽覺更能挑動人們細膩的心。」香雖是一種嗅覺文化,但它的深度及美學是一種超越國界、心靈共通的語言,也是我們身邊最容易理解的文化。司馬遷所撰的《史記?禮書》中有「稻梁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芷所養鼻也。」說明漢代人們已講究「鼻子的享受」。《漢武內傳》描述朝廷「七月七日設座殿上,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其富麗奢華,可見一斑。當時薰香用具名目繁多,有香爐、薰爐、香匙、香盤、薰籠、斗香等。漢代還有一種奇妙的賞香形式:把沉水香、檀香等浸泡在燈油里,點燈時就會有陣陣芳香飄散出來,奇妙無比,稱為「香燈」。清親明快,若有若無的香味,無論在家居、書房、辦公室、影劇院,還是茶座、酒吧、宴會廳、旅途中,無形中愉悅了人們的身心,淨化了人們的心靈,淡忘了人們的煩惱,消除了人們的疲勞……

2.禮神祭祖

薰香的習慣來源於宗教信仰:古代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解釋不了,感到神明莫測,希望藉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驅邪避疫、豐衣足食,於是找尋與神對話的工具。由於人們覺得神仙與靈魂都是飄忽不定的、虛無飄渺的(雲霧繚繞之處也被人們以為是神仙居住之所),而香點燃後會發出煙霧,於是古人就似乎找到了與神、祖先聯絡的辦法—把各種要求向神祈禱:「借香煙之功,請神明下界」,寄託一種精神希望。歷代的王朝貴族,都有焚香祭祀拜天祭神的習慣,盼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華教信仰每天都有點香拜神敬佛的習慣。自古道:人爭一口氣,佛受一柱香。燃香是為了傳遞信息,我國各大寺廟每天都迎來無數的香客,每人都會帶上大量的香品,祈求神明保佑。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有時更是人山人海,人們盼望神佛會給他們帶來好運。大旱之年,焚香祭天求雨;豐收之年,答謝神明;出門前焚香求平安、好運;開業時焚香求發財;出海前,焚香保平安;大夏奠基時,焚香求吉利。可見焚香已成為人們渴望實現某種願望的精神寄託,也是表明心跡的一種方式。

自古以來,人們生兒育女、延續香火的相法,已成為一咱信念,人死後,後人會燃上三柱香悼念,表達思念之情,代代相傳。清明掃墓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但出遠門的人們都要回家祭奠,有的僑胞、港澳台胞更是不遠千里返鄉祭祖,給祖先點上三柱香,以表明自己不忘祖德祖訓的心聲。

3.養生祛病

中醫傳統中一直運用植物熏蒸法治療各種疾病。民間更有在端午節掛香袋、戴艾蒿、鬥百草的習俗,到了唐代更有品香、聞香、斗香之說。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對中藥植物的芳香氣味的醫用功效的研究開發更是中華醫學幾千年形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黴菌、驅除穢氣的一種方法。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焚香當屬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絕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利用燃燒發出的氣味,可以免疫避邪、殺菌消毒、醒神益智、養生保健。由於所用原料藥物四氣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異的功能,或解毒殺蟲,或潤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鎮痛。特別是被稱為「國老」的中藥甘草的摻入,則使制出的香氣味不烈不燥,變得香甜柔潤。

芳香療法是指利用從各種芬芳植物的根、莖、葉、種子或花朵中萃取出來的精化—精油,依照不同的使用方式(如按摩、薰蒸、泡浴、吸入、蒸氣吸入、噴霧、皮膚保養、護髮等)嚴格按照使用劑量、使用部位、與不同的手法來調理身體,美容護膚、平衡精神、情緒以達到美容養生保健的功效。 芳香療法自古就已存在。根據記載,早在遠古時代,先民就發現了香藥草植物能夠影響人體身心健康的奧秘,這在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都有堵過詳細的記載。我國早在5000年前就已應用香料植物驅疫避穢;古巴比倫和亞述人在3500年前便懂得用薰香治療疾病;3350年前的埃及人在沐浴時已使用香油或香膏,並認為有益肌膚;古希臘和羅馬人也早就知道使用一些新鮮或乾燥的芳香植物可以令人鎮靜、止痛或者精神興奮。

以紀念屈原為始的我國端午節活動更把芳香療法推廣成為「全民運動」。節日期間人們焚燒或薰燃艾、蒿、菖蒲等香料植物來驅疫避穢,殺來越冬後的各種害蟲以養活夏季的疾病,飲服各種香草熬煮的「草藥湯」和「藥酒」以「發散」體內積存的「毒素」。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了各種香料在「芳香治療」和「芒香養生」方面的應用,如[吹鼻]——皂莢末、細辛末、半夏末、樑上塵,蔥莖插;[線香]——大抵多用血芷、芎窮、獨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香、高良姜、角茴香、連喬、大黃、黃芩、柏木、兜婁香木之類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劑,以唧角笮成線香,成條如線也,亦或盤成物象字形,紙卷作捻,點燈置桶中,以鼻吸煙,1日3次,3日止,治楊毒瘡;[蘭草]——時人煮水以浴,療風,故又名香水蘭……《離騷》言其綠葉紫莖素枝,可紉可佩可藉、可膏可浴……《西京雜記》漢時池苑種蘭以降神,或雜粉藏衣書中辟蠹;……此草浸油塗發,去風垢,令香潤,《史記》所謂羅需禁解,微聞香澤者是也;值得注意是的,《本草綱目》中談到古代人們用薰香法止瘟疫同中世紀歐洲人的做法是一樣的,說明古代東西方在「芳香療法」和「芳香養生」方面是有聯繫、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例如宗教焚香、香料枕頭、烹調用香、食物保存、香料治病、屍體防腐、香料驅蟲、沐浴按摩等等都有相似的地方,18世紀末,天然香料及由天然香料製取的各種精油仍然被醫界廣泛使用着,進入19世紀後,由於化學的發展,動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物和合成化學品的藥效又強又快,芳香療法在醫學界的地位逐漸風光不再,偶爾有人提起或使用芳香療法也被人視為「落後」、「古怪」,上不了「大雅之堂」等等非議。不可否認,芳香療法同傳統的中醫中藥一樣,屬於「慢性療法」,不象西醫西藥那樣「簡便、快捷」,這就是人們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不能正確對待它們的原因。然而,西醫西藥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漸漸也暴露出它的缺點來,化學藥品和提純了天然物質進入人體以後,雖能快速治療一些病症,卻破壞了人體內部各方面的平衡,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人體素質的下降,包括人體自身的免疫力都在這一百多年內大不如前了。痛定思痛以後,許多人寧願「復古」——採用傳統醫藥療法,當然也包括芳香療法,而不願冒被西醫西藥「長期實驗」的危險。

養生場所

香道養生適用的場合很多,可以隨時隨心享用,粗略可分為一下幾個場合:

居家用香:居家用香可以有效的改善居家環境,讓房間裡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芳香的氣息,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即有利於我們身體的健康,也有助於烘托家庭的溫馨與和諧。

辦公室用香:辦公室用香可以提神醒腦,消除內心的緊張和煩躁,讓你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工作當中,另外,薰香有助於激發人的靈感,使您的工作效率變的更好,輕輕鬆鬆過好每一天。當然,如果能把這種香氣與同事們一起分享,那種和樂融融的工作環境真的是再好不過的了。

茶樓用香:「香道」與「茶道」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一樣,都是一種深具文化意味的活動,古代文人常把斗香、品茶、插畫等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香道有助於打造優雅的環境,增添藝術氣息,讓人在一呼一吸之間得到心靈的淨化和情感的升華。所以在茶樓里用香會給人帶來更加富有文化意味的情感體驗。

會所用香:會所,就是以所在物業業主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綜合性高級康體娛樂服務設施。在這樣的場合里薰香,會給人帶來一種優雅和檔次的感覺,在氤氳芳香的氣息里,人內在的種種美好的感情都會被激發起來,心緒變得寧靜,思想得到升華。從而給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用具

1.香爐

香爐是最常見的香道用具,其外形各式各樣,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等。材質多為陶瓷、石料或銅等金屬。明清以來流行銅香爐,銅爐不懼熱,而且造型變化多端。其他材質的香爐,多在爐底放置石英等隔熱砂,以免爐壁過熱而炸裂。

2.手爐

手爐是可握在手中或隨身提帶(帶有提梁)的小熏爐,類似暖爐。多為圓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鏤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圖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紋樣;材質多為黃銅或白銅。

3.香斗

又稱長柄手爐,是帶有長長的握柄的小香爐,多用於供佛。柄頭常雕飾蓮花或瑞獸。香斗在唐代已經很流行。香斗所燒的多為顆粒狀或丸狀的香品。

4.香筒

香筒是豎直熏燒線香的香道用具,又稱「香籠」(以區別於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為長而直的圓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鏤空成各種花樣,筒內設有小插管,以便於安插線香。其質材多為竹木、玉石或象牙。

5.臥爐

臥爐用於橫向點燃線香,也稱橫式香熏。類似於香筒,但橫豎方向不同。

6.熏球

熏球又稱香球,呈圓球狀,帶有長鏈,球體鏤空並分成上下兩半,兩半球之間以卡榫連接。球體內設有小杯,以承軸掛於中央,無論熏球如何轉動,小杯始終能保持水平,杯內的香品也不會傾倒出來。由於這種精巧的設計,即使把熏球放到被子裡也不會傾覆熄滅,所以也稱「被中香爐」,其原理與現代的陀螺儀相同。

7.香插

香插是用於插放線香的帶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數量有各種款式,以適用於長短粗細不同規格的線香。

8.香盤

香盤又稱香台,是焚香用的扁平的承盤,多以木料或金屬製成。

9.香盒

香盒是放置香品的容器,又稱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狀多為扁平的圓形或方型,材質多為木製,體積大小不等。香盒既用作容器,也是裝飾香案、居室的物品。

10.香夾

香夾用於夾取香品。

11.香箸

香箸即「香筷」,多為銅製。

12.香鏟

香鏟常用來處置香灰,多為銅製。

13.香匙

香匙用於盛取粉末狀或丸狀香品。

14.香囊

香囊用於盛放香粉、乾花等香品,以便於隨身攜帶或掛佩,多為刺繡絲袋,也常把繡袋再放入石、玉、金、銀等材質的鏤空小盒裡。系有絲線,能掛在頸下的也稱為「佩香」。

15.香帚:清理香具上的粉塵,以示敬重;

16.香篆:壓香末為篆紋,循序燃點,篆紋吉祥,香雲繚繞,有祝願祈福之意。古人也用作計時,南宋時杭州城曾盛行香篆;

17.香押:用來整理香灰,使香灰平整或者平滑,常用於隔火薰香中為香灰整理造型使用。一般材質銅質較多,也有銀質。

18.香刀:用來切去香木,便於熏燃。

19.切香盤:用來切香或者鑑賞香品。

20.打火機:薰香打火機由於受各種香爐造型限制,一般多用頭部可彎曲打火機;在隔火薰香中,燃碳用打火機多用噴火式打火機,方便初速燃碳。

香道養生的方法根據具體的需要而定,其最終的目的還是在於「養生」方面,只要不妨礙這個主要目的,不影響薰香的效果,具體的操作形式可以因人而異。當然,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採用傳統的品香方式相對會比較有文化意味一點,如果你嫌麻煩那也可以選擇線香、盤香來用,比較方便快捷。 這裡主要介紹一種傳統的薰香方法——隔火薰香的步驟:

1、將無味香灰放進聞香爐中。對於經常薰香、品香的朋友來說,香灰通常都是一直保留在香爐中的,這也就是所謂的以灰養爐。

2、將聞香爐內的香灰搗松,然後在中央挖出一個碳孔。其大小就按照香碳的尺寸來定,剛剛能夠完全掩埋住香碳為準。

3、將香碳點燃,讓香碳保持完全紅色但是無明火狀態最佳。然後把燃燒的香碳放進碳孔中,用香灰掩蓋住。

4、將周圍的香灰堆積到香碳上方,並拍打嚴實形成火山狀,頂部要平。

5、在香灰頂部做一個通氣的孔以防香碳熄滅,同時還能以此來控制燃燒速度。

6、將香盤放置在頂部平面上。

7、將小片狀的香材或者香粉放到香盤上。保持香材沒有煙霧的狀態,若冒煙,則是溫度太高所致,繼續加厚香碳上方的香灰。

8、在香盤加熱完畢後,香材的香氣則會散發出來。這時可以將香爐托起至胸前來品香。

香文化朔源

香道講究靜觀不語,需要人們隨着裊裊升起的輕煙靜靜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宋代陳去非的詩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對香的態度:

明窗延靜書, 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 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 於今心醒然。 爐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 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 熏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 波定還自圓。

古人焚香是為了享受高雅,也是宮廷貴族們顯示身份的象徵。而在現代喧鬧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這種動中求靜的意境。在客廳里擺上一個香爐,焚上一柱香,閉目養神,靜靜地感悟香氣中帶來的奇妙感受。薰香還可以有助於提神醒腦、消除疲勞,自己浮躁的心也會變得踏實。

香道以前的香,是以香味為主要目的的。

五代的羅隱有一首詩寫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 從劉向、李商隱、李煜、蘇軾、黃庭堅到朱熹、文徵明、丁渭,歷代文人都有大量寫香的詩文傳世,從《詩經》到《紅樓夢》,從《名醫別錄》到《本草綱目》,歷代經典著作都有關於用香的記載。

如蘇軾的《和魯直》、朱熹的《香界》:

《和魯直》

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 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閒。

《香界》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洗光風; 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其中,黃庭堅總結的香之十德,仍被日本香道界奉為圭臬。

我們看到,作為香道文化的學習者,日本早已將香道與茶道和花道並稱為三雅道,是一種以「樂香」為道藝的高雅藝術。

唐代鑒真和尚東渡,不僅把佛教傳到日本,同時也帶去了與佛教有密切關係的品香文化。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員和貴族頻頻到中國來開展外交活動,帶走了完整的茶道典儀,而與茶道一起東渡的就有香事。

後來到了足利義政的東山文化時代,薰香演變成按照一定方式的「品香」風俗,逐漸形成了日本的「香道」。

插花、飲茶、弈棋、薰香等生活藝術都源於中國,它們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絢麗多彩的篇章,在傳入東瀛後,早已成為上流社會及市民階層都樂於接受的修身養心的生活哲學。

但香道和茶道、花道這些純粹的典雅的生活藝術,它們的面貌對於國人來說卻有一種刺痛心靈的陌生感,使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那些神聖而莊嚴的文化傳承在中國早已逝去。

品香,這種勘驗人們學識和覺知的藝術,不是僅僅要求參與者通過嗅覺辨識出各種不同香的種類,而是要達到一種閒寂、優雅的內心狀態和生活方式的目標。不少人聽說香,就以為是宗教用的香,其實它只是香學中很小的範疇。

中國人用香的歷史可說是非常的早,中國用香的文明可概括為:肇始於春秋戰國,滋長於秦漢兩朝,完備於隋唐五代,鼎盛於宋元明清。

漢代之前用香以湯沐香、禮儀香為主,博山式的薰香文化大行其道。

隋唐五代不僅用香風氣大盛,又因為東西文明的融合,更豐富了各種形式的行香諸法。

宋元時,品香與鬥茶、插花、掛畫並稱,為 上流社會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閒事』。 由於士大夫對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追求,且着力從精神層面勵勵倡導與提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薰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品香,並制定了最初的儀式。專門研究香的來源、載體、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書、香譜也在此時出現。

至明代,香學又與理學、佛學結合為『坐香』與『課香』,成為叢林禪修與勘驗學問的一門功課。佛門與文人營建香齋、靜室與收藏宣德爐成為時尚。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爐、瓶、盒三件一組的書齋案供以及香案、香幾成為文房清玩的典型陳設。

之後,隨着滿清王朝與國民黨政府的腐朽沒落,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加之西方文化的侵入,而致國勢日漸衰微。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趨於萎頓粗疏,香席文化的儀式與詩詞樂舞等純粹的藝術形式一樣已日漸式微,至此香道逐步淡出了普羅大眾的視野。

如今,改革開放已逾三十載,社會昌明,國運強盛,人心思善,正是整理恢復傳統文化的大好時節,香道作為傳統文化不容忽視的一枝,正亟待廣大有識之士與學者的共同挖掘、整理和復興。

四大名香

沉香:在世界所有香料當中,沉香最為神奇,從質、量來說都是第一位。沉香是一種混合了樹膠、樹脂、揮髮油、木材等多種成分的固體凝聚物,體積不同,形狀各異。沉香是瑞香科植物所包含的樹種為基礎,在特定的條件下(受傷害)經多年累積結出的一種香料。主要分布於中國海南、廣東、雲南、廣西,及越南、柬埔寨、老撾、印尼、緬甸、馬來西亞、文萊、巴布亞等地。天然沉香已極為稀少、珍貴,屬香道文化中香之上品。

檀香:(學名:Santalum album L. )為檀香科植物的心材。常綠小喬木,高6~9米,具寄生根。分布印度、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及印度尼西亞等地。中國台灣亦有栽培。全年可采。採得後切成小段,除去邊材(製造檀香器具時,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藥材分黃檀香和白檀香兩種。多呈圓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數微有彎曲,常鋸成長短不等之段,一般長50~100厘米,直徑10~20厘米。表面淡黃棕色,放置日久則顏色較深,外表光滑細緻,可見細長的縱裂隙。兩端平截而整齊,截斷面圓形或微扁圓形,具細長裂隙,呈放射狀排列,並可見鋸斷痕跡。質緻密而堅實,極難折斷,碎塊折斷後呈刺狀。具異香,燃燒時更為濃烈,味微若。黃檀香色深,味較濃,白檀香質堅,色稍淡。製造器具後剩餘的碎材,稱為檀香塊,大小形狀,極不規則,表面光滑或稍粗糙,色較深,有時可見年輪,呈波紋狀。縱劈後,斷面紋理整齊,縱直而具細溝,以色黃,質堅而緻密、油性大、香味濃厚者為佳。主產於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用水浸泡,鎊片或劈碎,晾乾。

龍腦香:龍腦香,因其狀加貴重之稱也。以白瑩如冰,及作梅花片者為良,故俗呼為冰片腦,或雲梅花腦。番中又有米腦、速腦、金腳腦、蒼龍腦等稱,皆因形色命名,不及冰片、梅花者也。清者名腦油,金光明經謂之羯婆羅香。龍腦是樹根中干脂。婆律香是根下清脂。舊出婆律國,因以為名也。

龍腦香及膏香出婆委國。樹形似杉木。腦形似白松脂,作杉森氣,明淨者善。久經風晶或如雀屎者不佳。或云:子似豆蔻,皮有錯甲,即杉脂也。今江南有杉木,未經試。或方土無脂,猶甘蕉之無實也。〔頌曰〕今惟南海番舶賈客貨之。南海山中亦有之。相傳云: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圍,如積年杉木狀,旁生枝,基葉正圓而背白,結實如豆蔻,皮有甲錯,香即木中脂也。膏即根下清液,謂之婆律膏。按段成式西陽雜俎云:龍腦香名固不婆律,無花實。其樹有肥有瘦:瘦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波斯國亦出之。斷其樹剪取之,其膏於樹端波出,斫樹作坎而承之。

麝(shè)香:為雄麝的肚臍和生殖器之間的腺囊的分泌物,乾燥後呈顆粒狀或塊狀,有特殊的香氣,有苦味,可以製成香料,也可以入藥。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外用能鎮痛、消腫。簡稱「麝」。

香木

香道中對香木按照產地和味道做分類。

"六國"是指香木的原產地,分別是伽羅(越南)、羅國(泰國、老撾)、真那賀(馬六甲)、真南蠻(馬來西亞西部)、寸門多羅(印度尼西亞)、佐曾羅(印度東部、緬甸)。五味指的是香木的五種氣味,分別指甘、酸、辛、苦、咸。

伽羅是沉香里的最高等級,產地只在越南。與白檀不同,沉香並不是一種木材。沉香原木生長在密不透風的原始森林中,受外傷後形成樹脂,累積後原木枯萎倒地,埋在土裡經過幾百年的熟成才形成了香氣。沉香的產量極少,貴比黃金。

中國香道

中式香道是對應日式香道(日本香道)而言的。日本香道源於中國唐代,而中式香道成型於漢朝, 這一時期香文化繁盛的標誌是文人多以美好的香氣作為寫作的素材,如:西漢氣勢壯美的大賦常寫到香草香木。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就以華美的辭藻描繪出遍地奇芳、令人神往的眾香世界,如《子虛賦》言「雲夢澤」之勝景:「雲夢者,方九百里……其東則有蕙圃衡蘭,芷若射干,芎藭菖蒲,江離蘼蕪……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楠豫章,桂椒木蘭…… 漢武帝與香的故事也是魏晉之後文學作品的常用題材——武帝對寵妃李夫人早亡深為悲慟,以皇后之禮葬之,命人繪其像掛於甘泉宮。白居易的樂府詩《李夫人》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夫人病時不肯別,死後留得生前恩。」、「丹青畫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殺人。又令方士合靈藥,玉釜煎煉金爐焚。九華帳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許?香煙引到焚香處。」

而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代的博山爐以及古人就已經意識到單品香的局限,於是產生了多種香料配伍的觀念,開始轉為使用多種香料和合而成的香品。從西漢初期的「四穴薰香爐」可以看出,和香在那時就已是呼之欲出了。中式香道傳承至清末宣德年間,又有宣德爐這一知名香具產出,而後隨着鴉片戰爭和國力衰敗日益凋零。有一些香學大家流落至香港和台灣略有留存。改革開放後中式香道開始日漸興盛,參與者漸漸多了起來,中式香道一直是香學大師石德義先生以及中香堂創始人許庭赫先生所推崇的,兩位大師從古籍中恢復了漢、唐時的服裝、器具以及儀式等。

太月香學是由香學藝術家羅子傑 [2] 先生建立並倡導的香學體系,其中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統制香技藝」;以及香文化歷史、香料、香器、香方、香文學、生活用香、宗教用香、祭祀用香、民俗用香、文房用香、空間美學、香學養生等眾多內容;是以「儒釋道醫武」為基礎,以易學為核心指導的當代香文化學術體系。

香者,知其香、養其德,道也!以香為媒介,通過長期對用香方法的研習,以達到探究學問、反觀心性、調養身心、增強智慧為目的的生活藝術形式。太月派香學的研習者,遵循「由藝臻道、以道統藝」的宗旨;在用香過程中,通過止語、習靜、反觀、對談等形式達到習香的目的。無機不被、恰似太虛含萬象,有感即通、宛如一月印千江;無極、無為、致虛極、守靜篤,寧靜致遠、感應天地。[1]

參考文獻

  1. 傳承香道文化,騰訊網 2021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