騶虞(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騶虞(詩經)
【原文】
彼茁者葭①,
壹發五耙②
於嗟乎騶虞③!
彼茁者蓬④,
壹發五鬃⑤。
於嗟乎騶虞!
【注釋】
①茁(ZhuO):草木初生出來壯盛的樣子。葭(jia):初生的蘆葦。
②發:射箭出去。耙(ba):雄野豬。
③於嗟:感嘆詞。騶(ZOU)虞:指 獵人。
④蓬:蒿草。⑤鬃(zong):一歲的小野豬。
【譯文】
蘆葦茁壯又茂盛,
射中五隻公野豬。
獵手箭法真神奇!
蓬蒿茁壯又茂盛,
射中五隻小野豬。
獵手本領真高強!
【讀解】
獵手是男子漢。男子漢應當騎馬射箭,當兵打仗,勇猛頑強。 一傢伙射中五隻野豬,自然體現了男子漢氣概如虹、不可戰勝的精神。
這裡沒有性別歧視。性別差異是天然的,有所分工、各司其 職也是順理成章的。否定差別,就否定了特點,就否定了事物的 多樣性,否定了事物相互對立、相互補充的關係。
男子漢也有戰敗的時候。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戰敗並不 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認輸,是自己在精神上被打敗。美國作家海 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所表現的,正是這樣的一種精神。老人 隻身與巨鯊搏鬥,最後,老人的收穫全被巨鯊掠去,老人在搏鬥 中精疲力竭。但是,他始終堅信自己是不可能被打敗的,因而也 是高傲的。
男子漢值得讚美的,是他的勇猛剛強、無所畏懼;女人值得 讚美的,是她的溫柔體貼、細緻周到。倘若不是這樣,這世界就 太糟了。[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