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縣新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鳳山縣新城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
---|
基本資料 |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別稱 文昌祠、文蔚社、文炳社 公告日期 74年11月27日 登錄類別 閩南式廟宇 地理位置 臺中市北屯區昌平路2段41號 建成年代 大清同治十年(1871年) |
鳳山縣新城為別位於左營之鳳山縣舊城,遂稱其為。鳳山縣城自林爽文事件後,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遷至埤頭街(今高雄市鳳山區)。鳳山縣新城原有城門六座、砲台六座、土牆及莿竹二重城牆、護城河。經歷歲月摧殘,只餘城門一座、砲台三座,現均列為鳳山縣城殘蹟,為市定古蹟[1]。[2]
目錄
新城特色
- 縣級城池本當只有東、西、南、北四門,但鳳山縣新城增建外北門、小東門(或稱東便門),共有六座城門。
- 鳳山縣新城的砲台為獨立式砲台,有別於鳳山縣舊城、台北府城的附屬式砲台。
- 縣城形狀為靴子(或稱為心形、元寶形),也為台灣中式城池中所罕見。
- 竹牆:周長一千三百餘丈,莿竹二萬餘株
- 土牆:高八尺(2.56公尺)、寬二尺(0.64公尺),上無雉堞,周長一千一百二十丈(3.6公里)
- 護城河:寬一丈二尺、深一丈一尺,周長一千一百二十丈
歷史簡介
-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遷治於埤頭街,植莿竹為城
- 嘉慶九年(1804年)知縣吳兆麟倡建六座城門
- 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縣曹謹增建城樓、興建六座砲台、興修曹公圳
- 咸豐四年(1854年)參將曾元福修築土牆
- 光緒十八年(1892年)土城傾圮,知縣李淦重修
城門概述
- 鳳山縣新城共有城門六座,之所以多出兩座城門,有研究指出是因應外北門街及東門溪(今鳳山溪)畔之碼頭而增建。
- 但也有為安全考量之說法。此六座城門均位於交通要道,易因現代都市計劃破壞而消失。
外北門
-郡南第一關
- 位置:鳳山區中正路與協和路口北側
- 重要性:往外可通往台南府城及左營舊城,往內則有商業活動興盛的外北門街
- 命名由來:清代鳳山縣治附近一帶為府城以南最為繁榮之處,故有此名
- 保存現況:已於日治時期拆除,橫額題有「郡南第一關」,落款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現存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北門
-平朔門
- 位置:鳳山區中正路與光復路口南側
- 重要性:位於繁榮的外北門街與和安街之間的重要關口
- 命名由來:「朔」為一個月的開始,按字面「平朔」應指美好、安寧的開始
- 保存現況:已於日治時期拆除
大東門
-朝陽門
- 位置:鳳山區中山路與三民路口東側
- 重要性:為仁和街通往東門溪碼頭之關口,早年東門溪可行船之時,可通往打狗港
- 命名由來:多處東門之命名通常與「日昇」有關,如竹塹城之迎曦門
- 保存現況:已於日治時期拆除,內面橫額題有「東門」,落款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現存於曹公廟外之碑林
小東門(東便門)
-同儀門
- 位置:鳳山區三民路44巷內
- 重要性:城內即為打鐵街,城外有東福橋,旁有東福祠,過橋即為過溝仔街;再往東可通阿猴城(今屏東市)
- 保存現況:為鳳山縣新城唯一留存的城門,橫額落款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北側仍留有土牆殘跡;原始形式不明,今日所見樣貌乃於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參考大東門舊照所修復
西門
-景華門
南門
-安化門
砲台特色
- 鳳山縣新城原有六座砲台,其形式各異,該是順應地形、水文而建。
- 砲台獨立於城牆,僅相連但不相通;位置大都在城牆轉角之處。
- 平成砲台
位在曹公廟後方,呈長方形,保存最為完整,橫額落款於道光戊戌年(1838年),於民國88年(1999年)整修完成
- 澄瀾砲台位在鳳山區復興街與立志街口,呈不規則八角形,橫額落款於道光拾柒年(1837年),兩側留有小段土牆;一度遭住戶占用,於民國88年(1999年)整修完成
- 訓風砲台位在鳳山區中山東路五巷之內,呈長弧形,一度只餘殘壁,於民國88年(1999年)整修完成
- 迎恩砲台已拆除,橫額落款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現存於曹公廟外之碑林
- 東南砲台已拆除,因無橫額出土,暫定名為東南砲台
- 東北砲台已拆除,因無橫額出土,暫定名為東北砲台
縣城內其他設施
- 鳳山縣署
在日治初期,曾作鳳山廳署使用。高雄州成立後(1920年),縣城乃屬其下轄之鳳山郡鳳山街,鳳山縣署一部分挪作學校用地(高雄州鳳山小學校,今曹公國小),另一部分則改建為鳳山郡役所。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1945年),廢高雄州,縣城改隸高雄縣鳳山鎮,鳳山郡役所改建為高雄縣政府警察局。2010年底,高雄縣市合併,高雄縣政府警察局外觀稍作整建,改為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保安警察大隊大樓
- 鳳儀書院
舊城屏山書院毀於戰火之後,為提升地方文風,歲貢生張廷欽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統籌興建鳳儀書院,道光三年(1823)落成。為全台現存規模最大的書院,建築工藝頗有可觀之處,列為三級古蹟,2014年11月已修復開放。
- 龍山寺
鳳山龍山寺為台灣五座龍山寺中,位置最南邊的一座;今列為二級古蹟,建築工藝精巧,仍保有清代格局。
- 雙慈亭當屬鳳山縣新城的寺廟群中,創建年代最早的一座,惜經多次改建已失原貌,故不列入古蹟;廟中保存許多珍貴文物,亦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 鳳邑城隍廟創建於嘉慶五年(1800年),因於日治時期移作他用而破敗,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重建,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 曹公廟位於曹公路、曹公國小正對面,原稱曹公祠;清代曾於鳳儀書院祭祀曹謹祿位,日治時期於現址建祠
- 玉皇宮(天公廟)。
外部連結
參考書目
- 盧德嘉,《鳳山縣採訪冊》
- 周郁森,《清代台灣城牆興築之研究》
- 李乾朗,《鳳山縣城殘蹟調查研究》
- 李乾朗,《古蹟入門》
- 蕭道明,《清代臺灣鳳山縣城的營建》
- 廖德宗,《重現鳳山縣新城的城池與街市》
- 黃獻寬,《從歷史環境保存與維護的觀點探究鳳山縣城城牆遺址空間再造》
參考文獻
- ↑ 鳳山縣城殘蹟.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 鳳山新城古蹟巡禮 (四) 三座古砲台之一 平成砲台,痞客邦, 200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