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鹿港福德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鹿港福德祠
圖片來自pixnet

鹿港福德祠,又名北頭福德祠,是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玉順里的土地祠,祭祀鹿港五方土地公中的北方土地公。

沿革

鹿港福德祠位在昔日的鹿港船仔頭碼頭旁,廟又稱「閤港福德祠」、「北頭福德祠」,創建年代已不可考,一說創建於雍正三年(1725年)。廟內最古早的文物是正面嵌入「貴吉 大清乾隆戊寅年秋立 永遠供奉」、背被面嵌入「彰化縣北頭 福德正神座前 晉江弟子李元隆敬」的一個磁花瓶。

廟今貌是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總理施玉魁、士紳辜春林等百餘人發起重修,歷數年完成,在神龕上保有木匾為記。戰後初期民間普遍生活睏乏,此祠曾疏於管理,導致房舍被佔用,直到1960年代政府頒布廟宇管理施行規定,希望各廟宇皆設管理人負責。當時玉順里里長蘇騫,被指定為暫代管理人。

廟宇右側為鹿港奉天宮,是1968年建立。1998年蘇騫辭世,改由施純銘管理鹿港福德祠。

祭祀

此廟土地公古稱為「鹿仔港土地公」。昔日,鹿港八郊會在春秋兩祭祭祀鹿港天后宮媽祖、鹿港永安宮曾大老爺、鹿港潤澤宮李殿王、鹿港地藏王廟地藏王菩薩、鹿港城隍廟城隍爺、及此廟的土地公。鹿港各方另設土地公後,此神被當成北方土地公。

早期此廟無土地婆,其後常有信眾到廟中許願求財賜子,其中有一信眾還願時塑了一尊土地婆神像。因信徒認為該土地婆靈驗,又有還願者再進獻一尊土地婆神像,形成「一夫兩妻」。信徒多認為,香火旺盛是得自土地公有二位夫人相助帶來的福氣。

在二月初二、二月十六、八月十五都有祭祀。像在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得道升天日時,會與南方的鹿港福德宮推出多項應景活動,頗有相互較勁的意味。自2003年起,鹿港福德祠會在大年初五舉辦迎財神爺、福德正神、財神及虎爺出巡,遶行鹿港市區街道、鹿港彰濱工業區

求籤

該廟求籤方式與其他寺廟不同,為陰陽籤。信眾以擲筊三杯,依其杯意來挑選籤詩,如二正一負就是「陽陽陰」,就要挑選「陽陽陰」的籤詩,如碰到立筊,也有屬於立筊的籤詩。求籤時辰也與土地公的神示有關,有的籤在早上求時是吉籤,晚間來求卻是凶籤。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