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鹿港地藏王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鹿港地藏王廟
圖片來自xuite

鹿港地藏王廟,是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的地藏庵,列為三級古蹟,《鹿港普度歌》歌詞的「初一放水燈」,即指出此廟過去在農曆七月初一時舉行放水燈。

沿革

傳說此地藏廟建於清初,卻未無任何佐證的文獻資料,而現存於鹿港天后宮的重修鹿港聖母宮碑記載地藏王廟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由鹿港八郊以重建天后宮餘資撥銀建廟 。現今廟宇的基本格局即為當時重建的原型。廟方有一座刻寫「咸豐甲寅十二月」的石爐,為來自泉州石獅鋪錦村的黃姓移民家族所贈。光緒四年(1878年),廟身重修。

1896年廟內設置國語傳習所,次年遷移到彰化孔子廟,為今日的彰化市中山國小。戰後時期,廟址為街尾里力行街2號。1960年重修神房、正殿,至1971年再修兩廊,增加鹿港書法家施文炳、施招澤等人作品,1985年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廟方因獲得縣府補助三千萬元整修,因此停止廟後土地承租戶的契約,但承租戶有意見,雙方因此打起官司,纏訟多年,之後廟方勝訴。

1999年5月修復動工後,包商發現諸多建構都有嚴重腐蝕情形,許多樑柱都已無法繼用,加上地方要求墊高地基,為變更設計,而於同年11月停工。在修復工程停擺約三年後,2002年5月2日,縣府文化局副局長粘振裕和建築設計師、包商協調,呼籲盡速復工,並同意包商必要時採用新工法,但對抽換原材料、施工技術有意見。包商在修復時除廟宇改成又紅又綠的色彩,還加上「獨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礎」、「學海無涯學貴心悟」、「真誠是人生最高的美德」、「莊敬自強」、「前程似錦」、「荷風送香氣、松月生夜涼」、「強學博覽足通古今」等題字,引起鹿港書法家林俊臣、尤祖宜、吳肇昌等質疑不倫不類。廟宇彩繪師李奕興則批評包商彩繪時,未按傳統工法先做地仗基層處理,即須先採用豬血灰作底,一麻五灰,再上紅丹底漆最後面漆的工法。2003年9月19日,粘振裕現場勘查,要求建築師和包商對彩繪、詩詞文句部分的謬誤,立即全部改正。同月22日包商、地方人士、文化局展開會談,粘振裕作成結論,分別是已偷做的廟埕工程需全部拆除、變更設計案經專家學者審核同意後才能施做、山川和正殿的詩詞題字要全部改寫。2004年11月11日廟宇修復完工,同月17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2016年,廟方向文化局反映12年前整修的彩繪、石地板和外牆已陸續龜裂。次年11月14日,立法委員王惠美邀請文化部、文化局官員勘查。文化部文資局專委陳嘉瑞見到損壞之處,判斷當時整修沒完全採用傳統工法,彩繪脫落,石地板斑駁,可看出當初重修有瑕疵,將找專家學者勘查,再規畫設計整修。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2]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Đình|亭」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 
  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