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麗閣巴士總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麗閣巴士總站
圖片來自centamap

麗閣巴士總站[1](英語:Lai Kok Bus Terminus)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深水埗東京街麗閣邨麗葵樓及麗閣商場外,對面為長沙灣邨,為一個露天坑狀巴士總站。現時有2條巴士路線以此為總站。

總站路線資料

九龍巴士6F線

九龍城碼頭 ↔ 麗閣 於1984年11月22日配合九龍巴士26線服務重組投入服務,途經土瓜灣、紅磡、油麻地及旺角。

九龍巴士13P線

寶達 → 麗閣 於2003年1月20日投入服務,途經秀茂坪邨、和樂邨、觀塘市中心、九龍灣、太子道東、亞皆老街及旺角(九龍灣至旺角一段不停站),只於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提供服務,為九龍巴士13D線的特別班次。

深水埗區

深水埗區英語:Sham Shu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行政區之一,位處九龍西北。北面以琵琶山尖山(以尖山隧道九龍出入口)和筆架山沙田區為界,南以界限街油尖旺區為界,西面以昂船洲新填海區及西北面以呈祥道荔景山路葵青區為界、東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與九龍城區接壤。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深水埗區的人口有405,869人[2],面積約948公頃

地理

深水埗區包括深水埗長沙灣荔枝角蘇屋石硤尾又一村大窩坪昂船洲南部(即昂船洲政府船塢昂船洲海軍基地昂船洲污水處理廠等地,而非因1990年代填海工程而成為葵涌貨櫃碼頭範圍的部分)。

深水埗區西北面以呈祥道荔景山路為界,因此一部分被人視為九龍的地區,如九華徑華荔邨等,實際都屬於葵青區,而清麗苑(在荔景山道以南呈祥道以北)及盈暉臺則是深水埗區的範圍。

由於深水埗區東面及南面則以港鐵東鐵綫路軌及界限街為界,因此界限街(至港鐵東鐵綫之前一段)以南的地區,包括部份汝州街基隆街大南街荔枝角道,屬油尖旺區,而位於港鐵東鐵綫路軌以西九龍塘的又一城香港城市大學又一村等,屬於深水埗區,而非九龍城區

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長沙灣附近就已經有人居住。位於李鄭屋邨東漢古墓——李鄭屋古墓,引證了香港的滄海桑田,因為從發掘的經過,發現當時古墓在建造之時位於海邊,但發掘的時候位於山邊的古墓與海邊已有一段距離。

深水埗區一帶位處界限街以北,屬於新九龍地區,因此到了1898年才由英國管治。當時區內一帶主要有九華徑長沙灣深水埗九龍塘 (九龍塘原屬於深水埗區內的一個小村落)。四個主要聚居地,人口約3,000人,居民主要靠務農、種花、捕魚及航運貨物維生。深水埗是當時一帶的市集,並設有一個碼頭將貨物轉運到香港島。深水埗便因該碼頭而得名。

1920年代起,政府發展旺角一帶,其北部的深水埗及長沙灣一帶也相應被發展。加上當時海外華僑的投資,使該區成為戰前九龍的主要工業區,設有紡織製衣五金搪瓷工廠。

1940年代末,大批難民從中國大陸(主要是廣東省)移入香港,當中不少人在深水埗區內興建木屋。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使很多災民失去家園,令香港政府在該處興建香港第一個公共房屋——石硤尾邨

自1960年代起,隨著香港工業迅速發展,深水埗區的工業發展也日益蓬勃,加上區內興建了大量公共房屋,使該區至1990年代一直是最多人口的行政區。

參考文獻

  1. 2010年劃定為禁止吸煙區的露天公共運輸設施衞生署控煙辦公室
  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pop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