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麥拉倫車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麥拉倫車隊
McLaren

車隊名稱  麥拉倫一級方程式車隊

所在地   英國沃金

車隊主席  埃里克·布里耶

技術指導  蒂姆·戈斯
      尼爾·奧特利
      彼得·普羅德羅姆

網站 www.mclaren.com/formula1

麥拉倫車隊((英語:McLaren,又譯為邁凱倫、麥拿侖、麥克拉倫)是歐洲一級方程式賽車當中,經營最為成功的車隊之一,由布魯斯·麥克拉倫(1937年-1970年)於1963年建立。基地位於英國沃金。它同時也參加印地500加拿大-美國挑戰杯Can-Am以及勒芒24小時耐力賽。車隊是邁凱倫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邁凱倫車隊是現存的F1車隊中僅次於法拉利、歷史第二悠久的車隊,贏得過182場比賽,12個車手總冠軍,8個車隊總冠軍。

1963年,邁凱倫汽車建立,在車隊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生產一般道路用車輛。

源起

賽車歷史(F1)

1960年代

Bruce McLaren賽車隊是由紐西蘭人布魯斯·麥克拉倫於1963年創立。這一支年輕車隊的第一次出賽是在1966年的摩納哥大獎賽,然而布魯斯卻因為漏油意外而中途退出了比賽。

1966年到1967年,車隊只有布魯斯駕駛的一輛賽車出現在大獎賽上。除去在大獎賽上的工作,布魯斯同時與隊友丹尼·赫爾姆參加加拿大美國挑戰杯比賽,這一組合贏得了那一賽季六場比賽的五次冠軍。

1968年,車隊由兩名車手組成,包括統治一級方程式賽車的丹尼,他同時代表邁凱倫參加了當年的加拿大美國挑戰杯賽。布魯斯贏得了布蘭茲哈奇賽道Brands Hatch的非錦標賽冠軍,接着在比利時大獎賽中車隊贏得了第一個冠軍。

1969年布魯斯三次登頂,同時他和丹尼各自奪得了一次加拿大美國挑戰杯賽冠軍。

1970年代

作為一個車隊,邁凱倫在這十年裡有一個災難性的開始,車隊老闆布魯斯·麥克拉倫在Goodwood進行的加拿大美國杯賽最新型車的測試中死去。[1]此後,泰迪·梅爾Teddy Mayer接管了車隊。[2]儘管有這樣大的挫折,他們仍舊同心協力並在方程式比賽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包括加拿大美國杯賽、一級方程式、二級方程式、印地車賽和F5000。

邁凱倫決定在1972賽季結束後放棄加拿大美國系列賽,着眼於只進行一級方程式和印地車賽。這一決定被證明是正確的:1974年他們贏得了第一個一級方程式世界製造商冠軍和世界車手冠軍(埃莫森·費迪帕爾迪[3]以及第一個印地500車賽的勝利(約翰尼·拉瑟福德Johnny Rutherford)。1976年繼續由約翰尼·拉瑟福德Johnny Rutherford獲得印地車賽車手的冠軍。

由於印地車賽過低的投資報酬率,麥拉倫最終在1979賽季結束後隨即結束了他們對此項賽事的投入。

1980年代

在主贊助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和其首席執行官約翰·霍根自去年開始越來越大的壓力下,車隊主席泰迪·梅爾同意與羅恩·丹尼斯的Project 4 F2車隊合併,並且繼續由莫里斯公司贊助。[1][4]之前,丹尼斯的設計師約翰·巴納德John Barnard受BMW M1賽車(為Project 4而準備)使用碳纖維製造後翼的啟發,有用碳纖維代替傳統鋁合金製造革命性的F1賽車底盤的設想[1],然而苦於缺乏資金未能建造。但隨合併而來的投資使之成為1981年的McLaren MP4(McLaren Marlboro Project 4,之後改稱MP4/1)。由此,1981年起的所有邁凱倫賽車都冠名為「MP4-xx」,「P4」代表第四計劃,與第幾代賽車底盤無關。

80年代早期,雷諾法拉利布拉漢姆等車隊都使用1.5升渦輪增壓引擎而非3.0升自然吸氣引擎。看到自身對渦輪增壓引擎的需求之後,丹尼斯於1983年說服了威廉姆斯車隊的後台Techniques d'Avant Garde(TAG)Techniques d'Avant Garde公司投資以TAG命名由保時捷按照巴納德的規格生產的渦輪增壓引擎。TAG創始人曼蘇爾·歐耶Mansour Ojjeh後來成為邁凱倫的股東。

80年代是車隊最成功的歲月。巴納德設計的F1歷史上第一個完全由強化石墨塑膠和碳纖維合成的底盤與TAG/保時捷渦輪增壓引擎搭配被證明是非常強大的。另外這一時期連續幾位強力車手也功不可沒,包括尼基·勞達阿蘭·普羅斯特艾爾頓·塞納柯克·羅斯伯格斯特凡·約翰森Stefan Johansson

1984年,遭雷諾解僱的普羅斯特再次加盟邁凱倫[1]。車隊統治了整個賽季,拿下12場勝利且車隊積分是第二名法拉利的2.5倍。勞達以0.5分擊敗普羅斯特贏得車手總冠軍,而0.5分也成為史上最小的冠亞軍之差[1]。1985年車隊繼續強大,第三次加冕車隊總冠軍,普羅斯特則獲得了他的第一個世界車手冠軍。1986年,威廉姆斯車隊通過本田和兩位車手(奈傑爾·曼塞爾尼爾森·皮奎特)開始復甦,邁凱倫沒有贏得車隊冠軍,但普羅斯特又一次獲得了車手冠軍,成為自傑克·布拉漢姆在1959年和1960年獲得兩連勝之後第一位贏下背靠背總冠軍的車手[1]。巴納德在1987年轉投法拉利。

1988年,本田開始為邁凱倫供應引擎,在普羅斯特的鼓勵下,丹尼斯簽下艾爾頓·塞納。MP4-4賽車統治了全年的比賽,贏得了整賽季16場比賽中的15場勝利,塞納八次,普羅斯特七次。葡萄牙站時,塞納將普羅斯特擠上防護牆,兩人的關係出現裂痕。雖然年度總積分普羅斯特以105分勝過塞納的94分,不過那時候F1隻計算全年最佳的11場分站積分,因此塞納以90分壓過普羅斯特的87分,取得了生涯第一個世界冠軍頭銜。

1989年,規則禁止使用渦輪增壓引擎,本田開始為車隊提供3.5升自然吸氣V10引擎。邁凱倫憑藉MP4-5贏得又獲得了雙料總冠軍。倒數第二站日本大獎賽,塞納企圖超越普羅斯特,卻反而和對方發生碰撞。普羅斯特退賽,而塞納回到賽道並率先完成比賽,但遭到FIA取消成績,使得普羅斯特得到了世界冠軍。這次撞擊將兩人關係推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1990年代

1990年,阿蘭普羅斯特離隊,前往法拉利車隊,換來法拉利車隊車手傑哈德·伯格作為塞納隊友,但這一年仍是塞納和普羅斯特的競爭年。大獎賽倒數第二站的日本站,發車第一個彎道塞納與普羅斯特碰撞雙雙退賽,重演89年日本大獎賽一幕,此次未遭判罰,安慰了去年塞納的委屈。賽季積分領先的塞納儘管最後一站澳大利亞大獎賽第62圈機械故障退賽,仍然獲得當年車手總冠軍,聯手隊友貝加以121分總積分為邁凱倫繼續贏得車隊總冠軍。

1991年,邁凱倫保持着賽車優異的性能,塞納也第三次問鼎車手總冠軍。

1992年,威廉姆斯車隊開發出FW14B,憑藉主動懸掛、ABS等優異的車身穩定系統,賽季初便一騎絕塵,終結了邁凱倫連續四年的車隊冠軍,塞納也僅屈居第四。這也直接導致了巴西人萌生轉會的念頭。

1993年儘管最終塞納接受了一賽一簽的合同,並贏得了5個分站賽冠軍,卻仍阻擋不了威廉姆斯車手包攬剩餘的分站賽冠軍,最終僅屈居次席。而隊友91年印第賽冠軍Michael Andretti則處境更加艱難,賽季末僅獲得7個積分隨後便被當年的車隊試車手哈基寧替代。

隨後1994年伴隨着塞納轉會,邁凱倫持續低迷,直到1998年,技術總監紐維充分利用F1新的技術規則,重新設計賽車,哈基寧和庫特哈德聯手為邁凱倫重獲車隊總冠軍,而哈基寧也擊敗舒馬赫獲得第二個車手總冠軍。

2000年代

2000年

2000年又是一個近距離戰的賽季。低迷的開局後,MP4-15在賽季中期強勢反彈,但是最後邁克爾·舒馬赫法拉利還是贏了。

2001年

自從2000年後,邁凱倫車隊有點掙扎著要取回它在一級方程式賽車界內龍頭的位置,部分原因是梅賽德斯·奔馳引擎缺乏穩定性。2001年,米卡·哈基寧自1997年以來第一次積分落後於隊友大衛·庫特哈德。賽季結束後哈基寧決定退役[5],芬蘭同胞基米·萊科寧由此獲得車手席位。

2002年

車隊換用米其林輪胎,MP4-17賽車只在摩納哥由庫特哈德收穫一場勝利。而法拉利當年取得15場勝利。

2003年

車隊開局很棒,大衛·庫特哈德奇米·雷克南先後拿下開始的兩場比賽。但為本賽季而設計的賽車MP-18遭受碰撞測試和可靠性問題的困擾,使得車隊不得不使用從MP4-17發展而來的MP-17D進行比賽[6]。儘管如此,雷克南還是連續得分並將車手總冠軍的懸念保持到最後一場比賽,但最終以兩分之差惜敗於邁克爾·舒馬赫

2004年

車隊早早地在去年聖誕節之前就推出了新車MP4-19,技術總監阿德里安·紐維將其描述為「MP4-18的改良版本」。後來證明MP4-19全然是一場災難,賽季中期由MP4-19B取而代之。即使這樣,車隊也只是在比利時站取得勝利(雷克南奪得冠軍)。最終,邁凱倫位於車隊積分榜的第五位,這是1983年以來的最差成績。

2005年

庫特哈德轉會去了紅牛車隊,取代蘇格蘭人的是CART冠軍胡安·帕布羅·蒙托亞哥倫比亞人與芬蘭車手雷克南贏得本年度的10場比賽,堪稱近些年來邁凱倫最成功的賽季。然而,詬病於MP4-20的穩定性,雷克南在數場比賽中都從領先的位置或者跟費爾南多·阿隆索競爭的位置上退出比賽,這也成就了阿隆索的車手冠軍和雷諾的車隊冠軍。12月19日,車隊宣布西班牙車手費爾南多·阿隆索將在2007年加盟。

2006年

由於沒能提供穩定可靠且速度優秀的賽車,邁凱倫全年都沒有勝利,十年中這還是首次。蒙托亞在美國站之後轉戰納斯卡賽事[7],隨後的比賽由測試車手佩德羅·德拉·羅薩頂替參加。年末,Kimi轉投法拉利車隊[8]

2007年

本賽季,一年多前就簽了合同的阿隆索加入車隊[9],隊友是初出茅廬的新秀車手路易斯·漢密爾頓[10],後者來自於邁凱倫車隊的車手培育計劃。兩位車手分別贏得四場勝利並在大部分時間裡領跑車手積分榜。

由於漢密爾頓表現搶眼,隊內關係開始緊張,有些評論認為阿隆索難於應付漢密爾頓的競爭[11]匈牙利大獎賽時,賽事組委會對阿隆索在排位賽中故意阻擋隊友漢密爾頓進行了判罰:取消阿隆索的發車杆位(退後五位發車);剝奪邁凱倫本年度在匈牙利大獎賽獲得車隊積分的資格。[12]隨後,邁凱倫由於持有法拉利賽車的機密文件而被國際汽聯(FIA)調查(間諜門)。兩次聽證會後邁凱倫被判有罪:驅逐出車隊積分榜;罰款一億美金;車手不受處罰。[13]漢密爾頓帶着領先的優勢進入收官之站巴西大獎賽,但雷克南最終以一分險勝,贏得年度車手冠軍。11月份,車隊和阿隆索雙方同意終止合同,由芬蘭車手海基·科瓦萊寧填補阿隆索留下的空缺。[14][15]

2008年

漢密爾頓與法拉利車隊菲利佩·馬薩和奇米·雷克南上演了貼身戰。漢密爾頓共拿下五場比賽,雖然他在比利時大獎賽上也率先衝過終點,但被認為在一個S彎中有抄近路超越的行為而被有爭議地降到第三[16]。漢密爾頓領先馬薩七分進入最後一站巴西大獎賽,奇蹟般的在最後一圈的最後一個彎角拿到了第五名,從而以超出馬薩一分的優勢加冕車手總冠軍,儘管馬薩是巴西站冠軍。邁凱倫的另一車手科瓦萊寧僅贏得了匈牙利大獎賽,在車手積分榜上名列第七。法拉利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9年

3月1日,丹尼斯卸任車隊負責人,由馬丁·惠特馬什接替[17]

本年度邁凱倫開局不利:MP4-24賽車跟不上比賽步伐。揭幕戰澳大利亞大獎賽快要結束時,安全車第二次出動。駕駛豐田賽車的特魯利出現失誤偏離賽道,漢密爾頓順勢超越。接着車隊告訴漢密爾頓讓意大利人過去,然後漢密爾頓照做了。FIA判罰特魯利違規超車,比賽成績追加25秒。特魯利說:「漢密爾頓突然慢了下來並且讓到路邊,我以為他的車有問題就超了過去,因為沒有其他能做的。」但漢密爾頓告訴賽會幹事,他沒有收到車隊讓其放特魯利通過的指令。第二輪馬來西亞站比賽前,特魯利/漢密爾頓案再次開庭。播放無線電錄音後,漢密爾頓依舊堅持沒有收到指令。幹事們認定,漢密爾頓和邁凱倫誤導了他們,於是取消漢密爾頓和邁凱倫澳大利亞站積分,恢復特魯利第三名的積分。此外如果邁凱倫12個月內再犯同樣的錯誤,那就會禁賽三場。儘管有這些早期的問題,漢密爾頓贏得了匈牙利大獎賽和新加坡大獎賽的勝利。11月份,車隊宣布簽下了本年度車手冠軍簡森·巴頓[18],他將替代科瓦萊寧與漢密爾頓共同出戰下一賽季。

2010年代

2010年

2011年

本賽季繼續由漢密爾頓和巴頓搭檔,兩人各贏三場。最終,巴頓積270分排名第二,對友漢密爾頓則以227分位列其次。車隊落後紅牛屈居亞軍。

2012年

2012賽季,巴頓與漢密爾頓分別取得了三場和四場勝利。邁凱倫擁有不錯的開始,二號車手劉易斯漢密爾頓憑藉穩健的發揮,曾一度是積分榜領跑者,但後來Pit Stop失誤頻發、巴頓人車配合欠佳、賽車沒能適應倍耐力輪胎等因素使得車手以及車隊前期建立的優勢灰飛煙滅。5月12日,漢密爾頓獲得西班牙站杆位,後由於油料不足,被取消排位賽成績,不得不從最後發車。9月23日舉辦的新加坡大獎賽則是整個賽季的轉折點,在這之前邁凱倫已經連續獲得了三場勝利,該站漢密爾頓從杆位起跑並一路領先,但比賽中途的變速箱故障讓賽車失去動力從而退出比賽。英國人走出駕駛艙一步三回頭離開賽道的場景讓億萬車迷揪心,至此漢密爾頓與世界冠軍漸行漸遠,車隊在後來的比賽中也鮮有上佳表現,僅拿下美國大獎賽和巴西大獎賽。11月4日的阿布扎比大獎賽期間,同樣的悲劇再次降臨在漢密爾頓身上,只不過這次是燃油壓力故障。[19]最終邁凱倫獲得年度車隊季軍。

2013年

由於路易斯·漢密爾頓的離開,麥克拉倫從索伯車隊招募來了墨西哥塞吉歐·培瑞茲與前世界冠軍巴頓搭檔。

又一全年無勝的賽季,車隊早早就退出了雙料世界冠軍的爭奪,年度最好成績僅是巴西大獎賽的第四名,整年沒有領獎台自1980年以來還是首次[20]。與此同時,麥克拉倫與梅賽德斯20年的合作(1995-2014)也即將終結。5月16日,車隊和本田公司在東京宣布2015年起麥克拉倫賽車將搭載本田引擎[21][22]年末,麥克拉倫決定啟用新人凱文·馬格努森替代培瑞茲出戰下一賽季[23][24]丹麥菜鳥來自車隊的車手培育計劃。

2014年

一月,惠特馬什突然下任,羅恩·丹尼斯接管馬丁的CEO工作[25][26],從路特斯跳槽而來的艾瑞克·布里耶則出任新領隊[27]

本賽季麥克拉倫繼續着低迷。對於2015年的車手人選,麥克拉倫在巴頓與馬格努森之間長時間的搖擺不定。年末麥克拉倫終於做出選擇,由巴頓與阿隆索出站2015賽季,凱文降為備用與測試車手[28][29][30][31]

2015年

麥拉倫簽下阿隆索與巴頓搭檔,但剛回歸賽事的本田無法提供良好的動力單元,賽季成績慘澹,MP4-30賽車甚至被媒體譏為「最強GP2」。

2016年

阿隆索和巴頓繼續搭檔,經過本田多次改良引擎,賽季末車隊狀況趨於穩定,年度排名第六。阿隆索決定續約,范多恩將代替巴頓參與2017賽季,而巴頓將暫時降為試車手。

2017年

基於賽制更動,阿隆索在賽季前向媒體表示對本田的V6引擎有信心,直到試車時才發覺引擎趨於不穩定,而車隊完賽率也持續低迷,這對車隊而言是更換引擎製造商後的另一次挑戰。

相關影片

2019 Monaco Grand Prix Qualifying: The Inside Story From The McLaren Pit Wall
McLaren F1 Evolution 1966 -2013
The Downfall of McLaren Part 1
50 Years Of F1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Alan Henry. McLaren Formula 1 Racing Team. Haynes Publishing. 1999. ISBN 1-85960-425-0 (英語). 
  2. Alan Henry. Teddy Mayer. The Guardian. 2009-02-05 [2013-09-14] (英語). 
  3. Gerald Donaldson. Emerson Fittipaldi. formula1.com. [2013-09-14] (英語). 
  4. Alan Henry. Jaguar land Crocodile's brother. The Guardian. 2003-02-23 [2013-09-14] (英語). 
  5. Hakkinen announces retirement. BBC Sport. 2002-07-26 [2013-09-14] (英語). 
  6. Andrew Benson. Bold new dawn for McLaren. BBC Sport. 2003-12-23 [2013-09-14] (英語). 
  7. McLaren agree to release Montoya. BBC Sport. 2006-07-11 [2013-09-14] (英語). 
  8. Ferrari reveal Raikkonen signing. BBC Sport. 2006-09-10 [2013-09-14] (英語). 
  9. Alastair Moffitt. Alonso to make shock switch from Renault to McLaren. The Independent. 2005-12-20 [2013-09-14] (英語). 
  10. Hamilton gets 2007 McLaren drive. BBC Sport. 2006-11-24 [2013-09-14] (英語). 
  11. How Hamilton drove Alonso to the edge. BBC Sport. 2007-09-16 [2013-09-14] (英語). 
  12. Hungarian Grand Prix 2007. BBC Sport. 2007-08-05 [2013-09-14] (英語). 
  13. McLaren hit by constructors' ban. BBC Sport. 2007-09-13 [2013-09-14] (英語). 
  14. Kovalainen to partner Hamilton at McLaren for 2008. formula1.com. 2007-12-14 [2013-09-14] (英語). 
  15. Andrew Benson. Alonso and McLaren agree to split. BBC Sport. 2007-11-02 [2013-09-14] (英語). 
  16. Ben Smith. World media bemused by Lewis Hamilton decision. The Times. 2008-09-08 [2013-09-14] (英語). 
  17. Kevin Eason. Ron Dennis leaves McLaren in safe hands. The Times. 2009-01-16 [2013-09-14] (英語). 
  18. Pablo Elizalde. Button secures new multi-year contract at McLaren. autosport.com. 2011-10-05 [2013-09-14] (英語). 
  19. Abu Dhabi GP: Lewis Hamilton says McLaren not good enough. BBC Sport. 2012-11-04 [2013-09-14] (英語). 
  20. Alan Baldwin. McLaren to start season without title sponsor. Reuters. 2014-03-06 [2014-04-25] (英語). 
  21. McLaren-Honda: reuniting one of the greatest partnerships in Formula 1 history. McLaren. 2013-05-16 [2013-05-16] (英語). 
  22. Andrew Benson. Formula 1: Honda to return in 2015 as McLaren engine supplier. BBC Sport. 2013-05-16 [2013-05-16] (英語). 
  23. Perez to leave McLaren at end of 2013. formula1.com. 2013-11-13 [2013-11-14] (英語). 
  24. Kevin Magnussen confirmed as McLaren Formula 1 race driver for 2014. McLaren. 2013-11-13 [2013-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英語). 
  25. Andrew Benson. McLaren: Ron Dennis replaces Martin Whitmarsh as CEO in coup. BBC Sport. 2014-01-16 [2014-12-11] (英語). 
  26. Jonathan Noble. Dennis to make changes at McLaren after being appointed Group CEO. autosport.com. 2014-01-16 [2014-12-11] (英語). 
  27. Paul Weaver. Eric Boullier appointed to new racing director role at McLaren. The Guardian. 2014-01-29 [2014-12-11] (英語). 
  28. McLaren-Honda announces Fernando Alonso & Jenson Button for 2015. McLaren.com. 2014-12-11 [2014-12-11] (英語). 
  29. Adam Cooper. Alonso, Button finally confirmed as McLaren's race drivers. motorsport.com. 2014-12-11 [2014-12-11] (英語). 
  30. Ben Anderson. McLaren F1 team keeps Jenson Button alongside Fernando Alonso. autosport.com. 2014-12-11 [2014-12-11] (英語). 
  31. Andrew Benson. McLaren confirm Jenson Button & Fernando Alonso for 2015. BBC Sport. 2014-12-11 [2014-12-1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