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冬的功效與作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麥門冬的功效與作用川麥冬的形狀與杭麥冬相似,主要不同點:塊根一般較小。表面淡黃白色或灰白色,皮較薄嫩。斷面淡白色,中央的小木心較細弱,濕潤後不易抽出。味微甘,嚼之粘性小。
以塊根肥大,兩端修淨,黃白色,質柔韌,嚼之發粘者為佳。習慣認為杭麥冬比川麥冬好。
麥門冬為常用中藥。始載《神農本草經》。商品主要有杭麥冬及川麥冬兩種。[1]
別名
麥冬、寸冬。
來源
為百合科沿階草屬多年生長綠色草本植物沿階草的乾燥塊根。多為栽培。
產地
杭麥冬:主產於浙江餘桃、滸山。川麥冬:主產於四川綿陽、三台。
性狀鑑別
杭麥冬呈紡錘形,兩端略尖,中部肥滿,長約1~4厘米,直徑3~6毫米。表面黃白色或土黃色,多為半透明狀,有細縱紋。未乾透時質較柔韌,干後質堅硬,斷面黃白色,角質樣,中央有細小的木質心,濕潤後可以抽出。氣微香,味甘、微苦,嚼之法粘。
川麥冬的形狀與杭麥冬相似,主要不同點:塊根一般較小。表面淡黃白色或灰白色,皮較薄嫩。斷面淡白色,中央的小木心較細弱,濕潤後不易抽出。味微甘,嚼之粘性小。
以塊根肥大,兩端修淨,黃白色,質柔韌,嚼之發粘者為佳。習慣認為杭麥冬比川麥冬好。
主要成分
藥理作用
潤燥生津、化痰止咳,其作用為:解熱、消炎、鎮咳、祛痰、利尿、強心、強壯,並有抗菌作用,體外試驗對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炮製:生用或硃砂粉拌。
性味:甘、微苦、微寒。
歸經:入肺、心、胃經。
功能:潤肺清心、益胃生津。
主治:勞熱咳血,燥咳痰粘,心煩口渴,津枯便秘等症。
臨床應用
與天冬近似。
1、治燥熱咳嗽,適於肺陰虛久咳患者,多用於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炎等之燥咳,可加配半夏祛痰,黨參益氣,方如麥門冬湯。
對外感所致的燥咳,前人有謂忌用麥冬,因其性較滋膩,補肺而助痰,不利於解表。實際上,當外感較嚴重,有發熱、鼻塞、惡風、欲汗不能,需用宜通透表治法治療時,麥冬缺不宜用,但如外感較輕,不發高熱,無鼻塞,只有燥咳,可以用麥冬。
2、治熱病後期之津虧便秘,虛熱煩渴,配生地、玄參等涼藥,進一步清熱,方如增液湯。
如屬熱病恢復期之陰虛血虧,可用麥冬配其他養陰補血藥調補身體,方如養正湯。
3、用於強心,尤其適宜於虛脫患者出汗過多,有心跳過速、血壓低,可用麥冬配人參、五味子等水煎服,方如生脈散。此方也是夏令養陰主方,傷暑汗服之,可收生津益氣的效果。
汗後虛煩不安者,則用麥冬15g,配黃芪6g,當歸9g,五味子3g,甘草3g,水煎服。
附:1、麥冬與天冬比較,清潤肺燥之力,麥冬優於天冬;滋補肺腎之功,天冬勝於麥冬;治肺結合燥咳時,可天冬、麥冬同用。2、麥冬配涼藥宜生用,配補藥宜酒制。3、氣虛、胃寒、便溏者不宜用。4、麥冬心服後易致心煩,故入養肺陰藥中宜去心。
用量:6~24g。用於強心時宜大量。
處方舉例:
麥門冬湯(《金匱要略》):麥冬15g,法夏45g,黨參9g,甘草3g,粳米15g、大棗4枚,誰煎服。
養正湯:麥冬9g、玉竹15g、何首烏12g、當歸9g、熟地12g、生地9g、淮山藥12g、茯苓9g、女貞子9g、天花粉6g、白芍6g、炙甘草3g,水煎服。
生脈散(《內外傷辯惑論》):麥冬12g、吉林參6g(或黨參15g)、五味子4.5g,水煎服。
註:
1、杭麥冬與川麥冬雖為同種植物,但生長年限不同。杭麥冬系栽後第三年立夏至芒種節採挖,塊根肥滿皮厚,中央木心粗硬,甜味濃,粘性大。川麥冬則在栽後第二年清明至穀雨節採挖,故塊根較短小,中央木心細弱,皮薄嫩,味甘淡,粘性差。近年來廣西、湖南、江湖等地亦有栽培,其性狀氣味,略似川麥冬。
2、西南、中南及華東地區均有野麥冬生產,原植物亦為沿階草屬植物,一般身較細瘦,兩端尖,多有粗皮和抽皺,間有體質堅硬(白僵支),商品稱土麥冬或野麥冬。此外,麥門冬屬植物大麥冬和闊葉麥冬的乾燥塊根,少數地區也作麥冬使用,屬於地區習慣用藥。其特點:塊根粗大,鈍圓或橢圓形,黃棕色,乾癟抽皺。味微甘,無粘性。
3、外形類似品: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根(碎骨子),塊根較細長,體質堅硬,味淡,中央無細的木心。
參考文獻
- ↑ admin. 麥冬/麥門冬的功效與作用. 2016-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