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矮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矮星,在天文學上的正式名稱為GV恆星,是光譜型態為G,發光度為V的主序星。這一類恆星的質量大約在0.8至1.2太陽質量,表面的有效溫度在5,300至6,000K,表VII、VIII。與其他的主序星一樣,GV恆星在核心進行將融合成的核聚變反應。太陽是最著名的,也是最易見到的GV恆星(黃矮星)[1],每秒鐘將大約6億噸的氫轉換成氦,將400萬噸的質量轉換成能量。其他的GV恆星,還有南門二(半人馬座α)、鯨魚座τ和飛馬座51。

黃矮星其實是一個錯誤的名稱,因為光譜類型為G的恆星實際顏色是從白色到黃色的,像太陽在早期的顏色是白色,只有到晚期才會成為黃色。參考光譜分類的顏色與光譜圖,太陽實際上是白色的,被錯誤的看成黃色是因為背景的藍天造成的(在藍色的襯托下變得偏黃),而在地平線附近的太陽呈現紅色,則是大氣層的瑞利散射造成的。

一顆GV恆星燃燒氫的生命期大約是100億年,當他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之後,這一類恆星便會膨脹許多倍,發展成一顆紅巨星,像是畢宿五(金牛座α)。最後,這顆紅巨星會拋掉它外層的氣體,成為行星狀星雲,而這時裸露出來的核心便是一顆體積小、密度高的白矮星,在往後的歲月中只會持續的降溫與壓縮。

黃矮星太陽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其質量約占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是一個主要有氫元素和少部分氦元素組成的巨大氣體球,其內部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氫核聚變反應,源源不斷的向宇宙空間以電磁波的形式釋放能量,我們稱為太陽輻射。

恆星是指宇宙中能夠發光發熱的天體,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滿天繁星,絕大多數都是恆星,恆星也是有其生命周期的,從原始星雲,開始不斷積聚,最終形成恆星,然後進入主序星行列,進入能夠穩定發發熱的階段,此階段恆星主要的成分是氫,發生氫核聚變反應。逐漸的,隨着恆星氫元素的消耗殆盡,就不能繼續維持主序星階段。

此時,恆星會向內收縮,內部壓力不斷增大,會重新點燃氦元素髮生核聚變反應,從而體積膨脹,進入紅巨星階段,最終恆星會走向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2]

分類

由於恆星光度不同,主序星會呈現不同的顏色,表面溫度從高到低分別為藍矮星、黃矮星和紅矮星。而太陽的質量在恆星當中屬於中等的,光度也是中等,所以屬於黃矮星,大約能夠在主序帶上待100億年,目前大約已經在主星序上待了45億年左右,太陽還有大約50億年的主序星階段。我們熟知的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天狼星就是屬於藍矮星。

視頻

黃矮星 相關視頻

太陽或正在變為黃矮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