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巴嫩內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黎巴嫩內戰是發生於1975年至1990年期間的一場全面內戰。這場內戰總共導致了12萬人喪生,至今在黎巴嫩國內仍有7.6萬人依舊因這場內戰流離失所,還有100萬人因這場內戰逃離至國外[1]

概述

在內戰之前黎巴嫩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在地中海沿岸遜尼派占多數,在黎巴嫩南部什葉派占主導地位,而黎巴嫩政府則由馬龍派基督徒占主導。

在內戰之前黎巴嫩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在地中海沿岸遜尼派占多數,在黎巴嫩南部什葉派占主導地位,而黎巴嫩政府則由馬龍派基督徒占主導。

在1920年至1943年法屬敘利亞託管地時期,各黨派和教派之間的聯繫得到加強。但是,在黎巴嫩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以及許多泛阿拉伯主義分子左翼派別,這些人反對親西方政府。以色列的建國以及大約十萬名巴勒斯坦難民湧入黎巴嫩使得黎巴嫩國內的政治平衡被打破,穆斯林群體的力量得到加強,冷戰對黎巴嫩產生了巨大的分裂性影響。

在1958年黎巴嫩政治危機期間,各派的力量進一步對立。馬龍派基督教勢力站在西方國家陣營,而泛阿拉伯團體及左翼陣營站在與蘇聯結盟的阿拉伯國家陣營。

巴解組織在黑色九月事件之後被約旦驅逐到黎巴嫩,使得巴勒斯坦難民群體開始軍事化。這引發了黎巴嫩各政治派別之間的軍備競賽,並且為黎巴嫩長期陷入地區衝突創造了條件。馬龍派基督教團體和巴勒斯坦武裝派別在1975年爆發武裝衝突,之後左翼團體、泛阿拉伯團體和穆斯林團體與巴勒斯坦人結盟。

在衝突中各聯盟之間頻繁且突然地轉變着,到戰爭結束時,幾乎每個黨派都已經相互結盟並最終互相背叛過一次。此外外國勢力,例如敘利亞和以色列在內戰爆發後加入了進來並且與不同派別並肩作戰。維和部隊,例如多國駐黎部隊和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也都曾在黎巴嫩駐紮過。

1976年經阿拉伯聯盟的調解,有過短暫的停火,但內戰又迅速再次展開;戰火集中在黎巴嫩南部,那裡自1969年起由巴解控制,後來南部由以色列占領,北部由敘利亞控制。1980年代前景越發灰暗,貝魯特的大部分地方在以色列入侵併驅逐巴解武裝人員時被破壞了。戰爭更演變成民族宗教的屠殺。1983年貝魯特發生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299名美國和法國的維和部隊士兵被炸死。

1989年塔伊夫協議的制定標誌着黎巴嫩內戰開始進入尾聲。但此時以色列仍然占據黎巴嫩南部,扶植南黎巴嫩軍,將該地區作為一個防範反以色列武裝襲擊的緩衝區。以色列軍終在2000年撤離,南黎巴嫩軍隨即瓦解。直至2005年黎巴嫩反對派和有力的外交干涉(美、法、聯合國)連手以逼走敘利亞,敘利亞那時候才從黎國撤軍。

1989年1月一個由阿盟指派的委員會開始着實制定結束衝突的方案。1991年3月黎巴嫩議會通過了一項大赦法案,赦免了法案通過之前黎巴嫩國內所有的政治犯。1991年5月除了黎巴嫩真主黨以外的各民兵武裝都被解散,黎巴嫩政府軍開始重建為一支黎巴嫩國內唯一的不屬於任何黨派的武裝力量。但黎巴嫩內戰結束之後,黎國內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關係依舊緊張[2]

視頻

黎巴嫩內戰 相關視頻

黎巴嫩 內戰結束25周年 政治危機難解
黎巴嫩內戰在眾多阿拉伯國家的調節下如何暫停的內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