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潘天寿

移除 8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潘先生有两方印是他灵魂的写照,一方是“一味霸悍”,中国画以前讲究的是书卷气,不要霸悍,但是潘先生就强调一味霸悍,这种霸悍之气到今天,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中国人的雄强之气,另外一方印叫做“强其骨”,我们骨气要强起来,顶天立地、铮铮铁骨,这两方印是解读潘天寿先生绘画非常重要的导引。<ref>[http://art.people.com.cn/n1/2017/0503/c226026-29250917.html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 一味霸悍与强其骨]</ref>」
 
===奇崛肆意 行草书===
潘天寿先生书名为画名所掩。[[吴第之]]生前亦著文称“潘先生的书法功力很深、先从钟太傅、颜鲁公、史孝山入手,后学魏晋碑,参以明黄道周、倪元瑙和近代沈霖史各家、形成自己豪迈朴茂的风格、几乎无施不可.其造诣甚或在画之上。”潘天寿的笔墨造诣最被人称道的是用笔,[[黄宾虹]]曾称赞其“笔力打鼎” ,潘天寿自己认为画家用笔是借鉴了书法的用笔,书画同源,中国画的笔墨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笔墨的延伸和发展。如今书法理论界普遍认为潘天寿堪称二十世纪书法大家
诸体之中,潘天寿写得最多、成就最大的当推他奇崛肆意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与画风十分相似,都为奇险中寓平稳的风格。潘天寿的笔法应规入矩而又随势生姿,由于他笔力生涩沉厚和运笔的率真奔放,使他的笔画姿态多样,笔势变幻令人目不暇接,但总的格调是坚挺峭拔,以方折为主。<ref name="刘宗超2008">{{cite book|author=刘宗超|title=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oX1JAQAAIAAJ|date=1 January 2008|publisher=江西美术出版社|isbn=978-7-80749-380-8}}</ref>。
 
==续优秀传统之正脉 面时代变化之挑战==
 
潘天寿的艺术道路可以大致几个时期:'''海派浸润时期'''(1923-1927年,26-30岁)、'''积极探索时期'''(1928-1937年,31-40岁)、'''风格形成期'''(1938-1948年,41-51岁)、'''求新衍律呈时期'''(1949-1956年,52-59岁)、'''艺术全盛时期'''(1957年-1966年,60-69岁)。
==续优秀传统之正脉 面时代变化之挑战==
===困难苦闷 无用武之地===
从1938年至1948年是潘天寿'''风格形成期''' (41-51岁) 。虽然长达11年,但其中抗战八年辗转内地,作画自然就少,感慨良多,诗多于画,条件差,篆刻研究不受大的影响,于是《听天阁诗存》和《治印丛谈》应运而生。所以绘画风格形成关键的倒是抗战胜利后的二三年,1946年潘天寿在昆明办过一次个人展览,所展作品售馨。
求新衍律呈时期( 1949 ~ 1956年, 53 ~ 60岁)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新政权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基础要巩固,要求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包括文学艺术。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成了一个时期的方针。作为年过半百的老艺术家,潘天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首先要弄明白新政权需要他怎么做,他不愿落伍。于是听从学校领导的意见:改画人物画。因为人物画据说比较可以反映政治。他又改大写意为工笔画,因为工笔画更接近具象,容易被工农兵接受。1950 年庚寅 54 岁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西画合并成绘画系,中国画被忽视。他随着师生一起下乡体验生活,参加土改,前前后后作了三年多的人物画创作,竟然也画出了《蹈跃争缴农业税》、《地主下地劳动》、《义桥镇一角》、《丰收图》等新作,有的还受到称赞。如《蹈跃争缴农业税》(简称《缴公粮》)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不久,潘天寿受命调离教职,转为替学校收购、鉴定民间古代藏画。他与吴弗之等被安排在民族美术研究室。他苦闷过,因为不让他上课堂教学生;他仿德过,难道新社会真的不需要花鸟画、山水画了吗?直到世界和平大会的政治需要,老画家画和平鸽可谓是有了用武之地。 1953 年他画了大画《松梅群鸽》,又画了《江南春雨》(青蛙)反映禾泰丰收,均得到好评。他终于明白共产党、党中央并不反对花鸟画。好在衍德苦闷的时期不算太长。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56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提出:“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指导思想,艺术界开始活跃起来,潘天寿等老先生的作用得到了发挥。
===创作高峰 大笔淋漓===
坐冷板凳直到1957年复出。从1957年至1966年 (61-70岁) 是他一生中第二个平静的十年 ,也是他的'''艺术全盛时期''' 。潘天寿不但创作获丰收,在他执长的美院,中国画教学经过改革完善,也获得了成功。以浙江人物画风靡全酉的新浙派被刮目相看,杭州成了中国画朝圣的地方<ref name="浙江美术学院1993">{{cite book|author=浙江美术学院|title=中国画六十五年|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MZNAAAAYAAJ|year=1993|publisher=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ref>。
这时期潘天寿平除教学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外,几乎天天作画,艺术风格更为强烈鲜明。潘天寿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此时,技法纯熟,作品甚丰。而且喜作大画,常常把两张丈二匹幅的宣纸接起来,铺在地板上作画,一连几小时,或蹲,或坐,实在累了,就卧在宣纸上挥写。时而渲染,时而勾勒,画兴大发,竟端起调好的墨水,在宣纸上泼洒<ref name="齐凤阁・1989">{{cite book|author=齐凤阁・|title=中国现代画家传|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OloAAAAIAAJ|year=1989|publisher=河南美术出版社}}</ref>。
此时,潘天寿如日中天。他身体十分健壮,学术上,可谓是人们仰慕的高山; 生活中,他是众人尊敬的长者。北京方面又来与浙江省委商量,把潘天寿调北京去任全国美协主席。但浙江省委舍不得放,要求让他留在杭州 。人一旦出名以后,许多事情都将身不由己,潘天寿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是行政事务繁忙,一是作画的社会任务很多,各地大型建筑蓬勃兴建,需要大幅山水花鸟画装饰。虽然是国家任务,但他还是把它看成创作实践的契机 。当时的新中国,对于传统中国画有很多除旧的批评。例如:"中国画不能作大画"、"没有世界性"、"必然淘汰。"这些言论都刺痛到潘天寿这位由衷热爱中国画且能力全面的画家。创作大画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技术制作能力,它应该是一种审美能力。该指责的不应是大画,而是缺少画大画的能力 。人一旦出名以后,许多事情都将身不由己,潘天寿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是行政事务繁忙,一是作画的社会任务很多,各地大型建筑蓬勃兴建,需要大幅山水花鸟画装饰。虽然是国家任务,但他还是把它看成创作实践的契机
==变从常起==
==坎珂人生道路上 幸得美满家庭相伴==
尽管潘天寿人生道路十分坎珂,家庭生活是美满的。 潘天寿最早有一次由他父辈包办的旧式婚姻(原配姜氏)。 由于文化差距大大,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这使潘天寿十分痛苦最终 使 在1928年 登报离了婚 八。两年前,他已与原配姜氏离婚。^ 15 是一次由他父辈包办的旧式婚姻 。对于这次婚变,现在没有任何材料证明是由-丁- - 于任何一 方另有新欢, 以乎也找不出比"性格不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1930 年与国立艺专女生何文如(愔)结婚。1931 辛未民国二十年 35 岁、年初,生长子圻。 1932 壬申民国二十一年 36 岁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画派" 后来 革新精神从事中屆画创作。曾先后在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地办画展,甚获好评。是年,生女儿曦, 潘夫人原名何文如,婚后改名何愔。1906 年生于杭州 , 1928 ,1928 年考入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 绘画系,首届生。由于对潘天寿先生的倾慕,第二年便坠人爱河 。 1930 。1930 年初,她与 先生 天寿 自由恋爱成婚,那年 她 24 她24 岁,潘 先生 33 天寿33 岁。至潘 先生 1971 天寿1971 年在“文革”中罹难 ,他 们结伴人 生 41 生41 个年头 。家庭生活是美满的,人生道路却十分坎珂 。何愔出身名医家庭。父亲[[何公旦]]自学成才,医术高超,胞弟[[何任]],即解放后浙江中医。她在子女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当她临终前宣布要把他们父亲的遗作捐献给文化部时,五个子女没有一个反对,子女们在她逝世后实现了母亲这一遗愿。潘师母登台致词,这是她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中演讲,也是她一生中惟一的演讲,用的纯粹是杭州话,但说得非常实在。记得她是这样说的: “天寿一生努力工作,用来回报生他养他的祖国,现在我们把他的遗作献给国家,是为了实现他的遗愿。”<ref>{{cite book|title=中國婦女|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LY4oAQAAIAAJ|year=1998|publisher=中国妇女社}}</ref>他的夫人何文如把保存的遗作捐献给国家,文化部奖励她二十万元,她把奖金捐给浙江美术学院,成立了潘天寿基金会,用于开展学术活动和颁发“潘天寿奖金”。
潘天寿外表朴素、谦和,但内心却强悍、坚强,这让潘天寿的情绪并不轻易外露。潘天寿次子[[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说,“虽然他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的经历和挫折也有很多,压力非常大,但是回到家里却从来都是一句话都不说。有再大的压力他都顶着,顶不住也不抱怨,这一点我感受很深。所以我们家从来没有人高嗓门说话,我的父亲和母亲从来不脸红,从来不吵架。”潘天寿性格粗狂、朴实又强悍,但非常幸运的是,他又有非常敏锐的感性,对美的敏锐、对形式的敏锐,所以他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
1968年戊申77岁是年5月,先生受到"四人帮"集团的指名诬陷。 1969 年己酉 73 岁是年初,先生被押往家乡宁海县等地批斗。 4 月,重病中被押往工厂劳动。由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医院抢救。此后即卧床不起。1970年庚戌74岁是年,先生两次被送医院抢救,但未能得到认真的治疗。1971 年辛亥 75 岁是年 5 月,先生在听了向他宣读的"定案结论"后,由于愤慨疲乏,又大量血尿,再度被送进医院抢救,终于于9月5日在冷寂中逝世<ref name="杨成寅林文霞2003">{{cite book|author1=杨成寅|author2=林文霞|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SXVpAAAAIAAJ|year=2003|publishe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0-05008-9}}</ref>。
5,1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