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5
次編輯
變更
维克多·特纳
,擴充
1950年至1954年,特纳接受葛拉克曼的安排,与妻子爱迪丝(Edith Turner)至非洲中部贊比亞,進入罗德斯-利文斯敦学院(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對恩丹布部族(Ndembu)進行調查研究,兩年半後,在1955年獲得曼徹斯特大學學位,並在1957年出版了博士論文《一個非洲社會的分裂與延續》,被認為是曼徹斯特學派的代表作<ref name="特納"/>,由於特納已注重「儀式」,卻受到指導教授葛拉克的制止,葛拉克漢曾說:「除非你已能完全掌握社會組織的層面,否則你沒有任何立場分析儀式。<ref>{{Cite book | author =Edithe Turner ed.| title = On the Edge of the Bush: Anthropology as Experience| publisher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 date = 1985 | pages = 6}} </ref>」兩人因而有了齟齬,1961年特納曾至[[美國]][[加州]][[史丹佛]]的行為科學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一年,深受美國學術圈的自由開放吸引,因此在1963年,他接受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聘任,自由進行象徵與儀式的研究,出版了《觸動傷痕的鼓擊》、《象徵的森林》、《儀式的過程:結構與非結構》等代表作<ref>{{Cite book | author = 黃應貴主編,何翠萍著 | title = 當代人類學家-見證與詮釋| publisher = 正中書局 | date = 1992 | pages = 289}} </ref>。
1968年,他到[[芝加哥大學]]任教,開始進行跨領域的研究,在1973年創立主編象徵、神話與儀式系列叢書,共出版17本書之多,並參與了六人委員會,成員包括小說家[[索爾·貝婁]]、哲學家[[漢娜·萼蘭]]、藝評家[[哈羅德·羅森堡]],開啟了特納未來跨領域學術研究的發展<ref> {{Cite book | author =Manning, Frank E.| title = Victor Turner's Career and Publications| publisher = Indiana University| date = 1984| pages = }} </ref>。
1977年特納以[[小威廉·R·克南]]講座教授身分,受聘[[維吉尼亞大學]],除了延續在芝加哥時發展的興趣,如各種象徵、儀式的研究外,進一步對表演和經驗做連結,針對紐約百老匯實驗劇場和南美嘉年華慶典研究,在劇場理論和文學批評上有不少成果,並開展了他所謂的「後設性評論」<ref>{{Cite book | author = 黃應貴主編,何翠萍著 | title = 當代人類學家-見證與詮釋| publisher = 正中書局 | date = 1992 | pages = 290-291}} </ref>。1983年12月18日因心臟病逝世<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Barbara A. Babcock| url = 網址 | title =Obituary: Victor W. Turner (1920-1983)| journal =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year = 1984 | volume = 97卷 | issue = 386期 | pages = 461 }}</ref>。
特纳深入研究了阿诺德•范•热内普通过仪式中的三重结构以及关于阈限阶段扩展理论。范热内普的结构由前阈限阶段(分离期)、阈限阶段(转型期)、以及后阈限阶段(重整期)组成。特纳指出,在阈限期(liminality),转型状态位于前后两个阶段之间,个人处在悬而未决的状态,既不再属于从前所属的社会,也尚未重新整合融入该社会。阈限期是一个临界边缘(limbo),一个模糊时期,以谦卑、遁世、测试、性别模糊以及共同体(communitas)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