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組織工作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組織工作委員會成立於1990年11月,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的工作機構。
本會宗旨
組織起草、修訂學會的規章、制度,使之更加完善合理,加強組織建設,協調、平衡各專業委員會和專門工作委員會的業務範圍和有關人員等。
業務職責
1.根據常務理事會要求,起草、修訂學會章程及各項工作細則;2.辦理理事會的選舉、增補、更替等事宜;3.參與、指導各專業學術委員會及專門工作委員會的組建、調整等工作,負責聘請各專業學術委員會委員;4.發展和管理通訊會員,保證通訊會員應享有的權利;5.負責各種榮譽稱號的提名、審查等工作,經常務理事會批准後組織實施;6.建立學會組織檔案。
組織機構
直接受學會常務理事會領導,組織工作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
相關資訊
「政策建議」專欄丨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統籌區域與城鄉發展
2017年11月18日-20日,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在東莞舉行,集中探討了當前城市規劃工作中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會後,各論壇承辦方根據專家報告及討論成果形成了一系列政策建議。為此,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官微「中國城市規劃」推出「政策建議」專欄,陸續推出系列文章,集中傳遞專家聲音,助力城鄉規劃建設。
本期「政策建議」依據年會「青年專場——區域與城鄉發展研究」論壇[1]觀點提煉,通過分析城鄉之間的互動互惠互補,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從歷史中獲取理論的縱深維度:錨固城市發展的坐標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城市是文明的載體,城市發展的變化深深根植於歷史坐標之中。對於規劃思想與實踐的理解,不僅要從其時代背景、框架結構、理論特徵入手,也要追根溯源,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探求其本質與源泉。城鄉規劃的核心在於把握時代特徵,進行相應的空間干預;因此,更需要我們具有歷史縱深感,在橫向和縱向的歷史脈絡中,尋找變化表象中不變的思想規律,透視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橫向維度:放眼世界,建立多元理論視角
歷史縱深的橫向維度強調廣度,即結合中西方多種研究範式,建立對城市現象的多元解釋。西方在百年城鎮化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教訓,規劃理論同樣經過百年思考與創新,形成了較為全面的體系——既有對全球各地區各時期的規劃論述,也有分地區分時期的專門國別斷代史;既有包括規劃所有領域在內的綜合性著作,也有針對某一專題的專門研究。不同的政治制度背景和每一次深刻的哲學思想變革都催生了不同的規劃思想,大大豐富了城市規劃理論和手段。
中國的城鎮化用三十年走過了西方百年之路,所做甚多但沉心靜思的卻相對較少。在中國城市緩速提質增效的背景下,有必要回顧西方城市規劃的發展道路與特色理論,深刻把握規劃流向的動因及方向,師夷長技,集思以助遠行。
(二)縱向維度:以往鑒來,構築本土文化自信
歷史縱深的縱向維度強調深度,即考慮城市在不同時間的連貫協調,把握其發展脈絡。回顧城市發展歷史,文化始終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城市依託不同的自然條件與風土人情,形成不同地域風格的傳統文化,與城市規劃建設相互影響。在多元文化共存與競爭的今天,文化影響力能夠增強城市在區域中的競爭性和話語權。然而近年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築[2]樣式在現代城市中難覓蹤跡,而「假古董」、「千城一面」等城市問題卻屢見不鮮,歸根究底還是源於對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因此,亟需摒棄對西方模式的盲目崇拜,扭轉非理性的規劃設計。面向未來,但更要背靠歷史,汲取地域文化並挖掘根植其中的地方特色,探索本土化的規劃實踐。
二、城鄉融合:城市與鄉村的互動互補互惠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發展迎來新的機遇期。未來鄉村振興路在何方、情歸何處,成為探討的熱點。過去倡導的城鄉統籌往往是以城帶鄉,難以擺脫城市本位主義,不僅強化了城鄉的「中心-邊緣」結構,也阻礙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的實現。而鄉村振興主張的城鄉融合不同於以往,強調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城鄉地位的平等和城鄉空間的共融,即城鄉之間的互動互惠互補。
(一)鄉村發展的可持續動力源於內生
鄉村發展受內在因素與外援驅動力的共同作用。近年來大量資本紛紛下鄉拓展機會,掀起了鄉建運動的熱潮。鄉村薄弱的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資源的缺失客觀上需要金融資本與政策扶持;然而,一窩蜂式的依靠外部資本資源推動鄉建,其結果可能是內外兩張皮,難以持續推進。
鄉村建設的先決條件在於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初期階段還是要靠其自身力量啟動,再依託外部「賦能」激活增強鄉村「造血功能」。因此,政策、資本及資源的供給要順勢而為,不可拔苗助長。
(二)鄉村建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本體
中國傳統文化在鄉土的存在,體現在傳統經典、民風民俗、生活方式與田園風光。隨着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劇,都市人在長期快節奏的生活高壓下,厭倦了鋼鐵水泥般的城市生活,轉而對鄉村的「綠水青山」產生依戀與嚮往。鄉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本體風貌,貴在保持一種原生態的生活形式。鄉村發展因此需要強調「守住鄉愁不變味,留住文化不變形」,立足於本體生態與文化根基,將風土人情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而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
(三)鄉村治理的關鍵力量來自鄉賢精英
「空心化」是如今很多中國鄉村共同面臨的治理困境,其本質原因在於城市化虹吸效應下青壯勞動力和鄉村精英人士的流失。縱觀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發展演進的歷史進程,不難發現鄉賢精英依託在地的經濟、管理、文化優勢,整合各類社會資源,是貫穿農村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應對鄉村基層治理困境,需要重視鄉賢精英的治理價值,既要從制度、人才、組織等方面實現全方位保障,也要明晰鄉賢的權責邊界,實現政府治理和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動,促進鄉土社會的有效運行和有機團結。
三、學科建設:面向社會需求的綜合能力提升
隨着我國城市建設和規劃事業的蓬勃發展,學界對規劃學科的認識也不斷深入,目前關於學科發展方向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基於本體認識的理論拓展研究」和「應對當前現實問題」兩方面。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從聚焦理論和鼓勵實踐兩方面展開有益探索。
(一)培養獨立的理論思考能力
我國城市規劃學科與國際城市規劃學界雖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但同樣將進入建構新一代「規劃本位理論」體系創新的歷史性階段。針對當前學科存在的核心理論空心化、理論創新惰性化以及理論研究孤立化危機,青年學者更應進行多方面的批判反思。學術研究需要艱苦的基礎性研究和創新型的知識——在旁徵博引、總結前人理論綜述的基礎上,切忌人慾我欲、人云亦云,而應形成個人的理性判斷與思考。多元化視角能夠幫助彌補現有的理論空白,擴大城市規劃核心理論圈。
(二)鼓勵問題導向的調研實踐
作為問題導向型和應用型學科,城市規劃強調關注社會問題的學術態度,以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一味的閉門造車和紙上談兵容易脫離實際,缺乏針對性。因此,學會鼓勵青年學者積極參與調研實踐,通過對城鄉空間的觀察思考發現問題,培養綜合分析城市的能力。所謂調研,實際上是「三分調查,七分研究」,發現問題是前提,分析問題更見功底。在系統學習城市規劃調查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深刻理解研究對象表層形態之後蘊含的信息,才能對相關問題,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歷史背景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有價值的調查實踐研究能夠直接服務於政策設計,推進科學決策。
(三)重視表達能力的鍛煉培養
規劃工作者在實踐中往往要與民眾、企業、政府部門等各類社會主體進行溝通互動,因而更需要注重專業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匯報中,一方面需要掌握一定的表達技巧,注意觀點的凝練,簡潔高效地突出重點,激發聽眾興趣;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應變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訓練科學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拓展知識面的廣度與深度。
基於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青年專場——區域與城鄉發展研究」論壇觀點提煉。參與本次論壇討論的嘉賓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牛雄副研究員,珠海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王朝暉局長。他們的精彩觀點均對本政策建言有所貢獻。
參考文獻
- ↑ 你所了解的論壇只是線上的社區而已 ,搜狐,2016-12-02
- ↑ 鑑賞英倫建築之美,搜狐,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