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屋脊 |
屋脊
屋脊(讀音wū jǐ),指的是屋頂相對的斜坡或相對的兩邊之間頂端的交匯線。在我國古建築的屋脊上,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些神獸的造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吻獸。
釋義
詞目:屋脊
拼音:wū jǐ
基本解釋
[ridge of a roof] 屋頂相對的斜坡或相對的兩邊之間頂端的交匯線。
詳細解釋
1.屋頂中間高起的部分。《南史·王琳傳》:「所居屋脊,無故剝破,出赤蛆數升,落地化為血。」周立波 《驟雨》第一部一:「這黑大門是個四腳落地,屋脊起龍的門樓。」
2.指屋棟,棟樑。《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猶援廟桷動於甍」 唐孔穎達 疏:「《說文》云:『甍,棟樑也。』此是屋上之長材,椽所以馮依者也。今俗謂之屋脊。」 唐 孟郊 《勸善吟》:「藏書拄屋脊,不惜與凡聾。」
簡介
吻獸是中國古建築中屋脊獸飾的總稱,本文要說的鴟尾指的是正脊兩端的這種吻獸,它是吻獸的一種。
菏澤一帶民間建房除用石雕裝飾之外,還要在屋脊上作陶獸裝飾,其形象有獅、 馬、牛、羊、雞、魚,通稱「六獸」。「六獸」之外,還有龍形的「大獸」與「小獸」,「亭子」與「樓子」。「六獸」裝在屋脊上,單脊的房子一字排開,中間為魚,左右順序為雞、羊、牛、馬、獅,兩端為「大獸」,中間也可以用「亭子」或「樓子」。廡殿式瓦房有五條脊,大脊中間為「樓子」,左右順序為魚、雞、羊、牛、馬、獅,兩端為「大獸」,小脊由上至下為魚、雞、羊、牛、馬、獅,最後四個屋角都裝「小獸」。
屋脊的種類
古建築屋脊按照位置不同,屋脊有正脊、垂脊、博脊、角脊、「戧脊」、元寶脊、橫屋脊、圈脊。 [1]
按照做法不同,屋脊可以分為大脊、過壟脊、清水脊
正脊:正脊是處於建築屋頂最高處的一條脊,它是由屋頂前後兩個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由建築正立面看,正脊是一條橫走向的線。一般來說,在一座建築物的各條脊中,所以也稱為「大脊」。
垂脊:在廡殿頂、懸山頂、硬山頂建築中,除了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而在歇山頂建築中,除了正脊和戧脊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垂脊都是沿着山面的博風板走勢下垂。
戧脊:在歇山頂建築中,垂脊的下方從博風板尾處開始至套獸間的脊,叫做「戧脊」。
博脊:歇山山花下的屋脊,或者重檐屋頂,下層檐圍繞屋神的屋脊。
類別
蚩尾
鴟尾最早的名稱應該是蚩尾。唐代蘇鶚寫的《蘇氏演義》中提到:「蚩者,海獸也。漢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可見蚩尾是漢代人的稱呼。那為何「今人多作鴟字」呢?鴟,即鷂子,又名鷂鷹、老鷹、鳶鷹。《玉篇·鳥部》曰:「鴟,鳶屬。」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隹部》也有解釋:「 即鴟,鴟為 的籀文),俗稱鷂鷹。」不管怎麼說,可以肯定的是鴟是一種鳥。那這種鳥與水之精靈的蚩尾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是因為正脊兩端的吻獸造型略如鴟的尾部,所以人們管它也叫鴟尾了。而且鴟、蚩音同,看來很是合適了。《晉書·五行志》中記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鵲巢太極東頭鴟尾。」《陳書·蕭摩訶傳》:「舊制三公黃閣聽事置鴟尾,後主特賜摩訶開黃閣,門施行馬,聽事寢堂並置鴟尾。」還記得《水滸》第九十八回「張清緣配瓊英,吳用計鳩鄔梨」中的一段嗎?「次日,瓊英尚記得飛石子的法,便向牆邊揀取雞卵般一塊圓石,不知高低,試向臥房脊上的鴟尾打去,正打個着,一聲響亮,把個鴟尾打的粉碎,亂紛紛拋下地來。」鴟尾這一名稱不但在官私著述中多有記載,而且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認可。所以直至今日鴟尾這一名稱還在被廣泛地應用。可以說鴟尾是正脊兩端吻獸最常用的名稱了,而早於它的蚩尾倒是不怎麼被人提及了。
祠尾
值得注意的是,鴟尾還叫祠尾。北齊顏之推寫的《顏氏家訓·書證》記載:「或問曰:『《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答曰:『張敞者,吳人。不甚稽古,隨宜記注,逐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吳人呼祠祀為鴟祀,故以祠代鴟字。』」看來祠尾這一名稱是古人不嚴謹考證,隨便訛謬的產物了。
鴟吻
後來,大概是到中唐之際,鴟尾又叫做了鴟吻。這一名稱的改變是其造型改變引起的。由原來鴟尾前端與正脊齊平變為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稱鴟吻。 唐代劉 的《隋唐嘉話》下:「王右軍(羲之)《告誓文》,今之所傳,即其藁草……開元初年,潤州江寧縣瓦官寺修講堂,匠人於鴟吻內竹筒中得之。」《舊唐書·玄宗紀上》:「開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風,拔木髮屋,毀端門鴟吻。」
蚩吻與龍吻
由鴟吻緊接着就又引出了另外一個名稱,蚩吻。蚩吻的叫法是和吻獸張口吞脊的形象有關。明代李東陽寫的《懷麓堂集》後稿十二《記龍生九子》記載:「龍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象。」為何在此這種神獸又變成龍的九子之一了呢?這是因為到了明代這種吻獸造型又有了很大變化,它逐步變成龍的形狀。所以人們又把它和龍生九子的傳說聯繫了起來。明清兩代這種龍形吻獸的造型日趨嚴整,故又有龍吻之稱。
鰲魚
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江南一些地區管這類吻獸叫做鰲魚。明代陸容寫的《菽園雜記》中有載:「鰲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於屋脊上。」陸容,字文量,號式齊,太倉人。生於明英宗正統元年(一四三六年),卒於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年)。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進士。曾授南京主事,後遷兵部職方郎中,終居浙江參政。由此可見陸容生在江南,長在江南,坐官升遷也均在江南。而他的這部《菽園雜記》中記述的掌故也都是江南之事。所以這之中才有了鰲魚的稱呼。那麼為什麼江南一些地區要這麼叫呢?還是先從鰲這種動物說起吧。《玉篇·魚部》:「鰲,魚名。」唐代王維詩《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有:「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李白的《猛虎行》中也有:「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由此可見鰲是傳說中的海中大龜或大鱉。江南地區地理位置靠海,所以更容易把日常建築上的這類吻獸與海中神獸聯繫起來。當然這只是我的一種猜測,鰲魚這一稱呼是否僅是江南地區的專利?江南地區如此稱呼是否另有原因?這些疑問還需進一步考證。
正吻與大吻
另外,明清時期對鴟尾還有一些叫法,如正吻、大吻,這種吻獸位於正脊兩端,故稱正吻。明清兩代,用於紫禁城建築上的這類吻獸個頭都不小,故稱大吻。這些叫法都是俗稱,簡單得多,也平民化得多。
其它的一些關於鴟尾名稱的說法過於複雜,這些名稱在幾千年的流傳過程中肯定有相當多的訛謬(祠尾之說就是一例)。其實這名稱怎麼叫指的都是正脊兩端的獸飾部件。當然,也不能作無名氏。所以比較普遍、比較廣泛、比較被人認可的鴟尾、鴟吻這些名稱便沿用至今了。
屋脊排位
第一位:龍,象徵天子。
第二位:鳳,比喻有聖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這裡放鳳,說明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
第三位:獅子,代表勇猛、威嚴。
第四位:天馬,我國古代神話中吉祥的化身。
第五位:海馬,也是吉祥的化身。
第六位:狻猊,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也有說法說其為龍的九子之一。
第七位: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第八位:獬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
第九位:鬥牛,傳說中是一種虬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虬嫡(蟲旁)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
第十位:行什,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由於除太和殿以外的所有中國建築,最多的也只有九個小獸,所以一種說法說這行什完全是為了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創造出來的神獸——排第十位,所以叫行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