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弗洛斯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伯特·弗洛斯特
原文名 Robert Frost
出生 (1874-03-26)1874年3月26日
美國·舊金山
逝世 1963年1月29日(1963-01-29)(88歲)
職業 作家
知名於 4次獲得普利策獎
知名作品新罕布什爾
詩歌選集
又一片牧場
一棵作證的樹》等

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

他曾當過新英格蘭的鞋匠、教師和農場主。

他的詩歌從農村生活中汲取題材,與19世紀的詩人有很多共同之處,相比之下,卻較少具有現代派氣息。

他曾贏得4次普利策獎和許多其他的獎勵及榮譽,被稱之為「美國文學中的桂冠詩人」。

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贏得大眾對其詩歌作品的承認。

在此後的年代中,他樹立起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的形象。

代表作品:《詩歌選集》《一棵作證的樹》《山間》《新罕布什爾》《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場》《林間空地》和詩劇《理智的假面具》 《慈悲的假面具》《詩歌全集》《未選擇的路》。

人生經歷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最受人喜愛的美國詩人之一,留下了《林間空地》、《未選擇的路》、《雪夜林邊小駐》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1874年3月26日,羅伯特·弗羅斯特出生於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他11歲喪父,之後隨母親遷居新英格蘭。此後,他就與那塊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弗羅斯特16歲開始學寫詩,20歲時正式發表第一首詩歌。他勤奮筆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詩集。他一生歷盡艱辛和痛苦,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女)。成名後的弗羅斯特受聘於多所大學,經常外出讀詩和演講,「經常拖着病體疲憊不堪地回家。」他詩歌中常常出現與孤獨、絕望、死亡等關聯的意象如冬、雪、冰、霜、枯葉等。因此,弗羅斯特常常以凋零的玫瑰、乾枯的花朵等喻體以映襯孤獨、悲哀、寂寞的內心世界。 1895年12月19日結婚,其後兩年,與妻子幫助母親管理一所私立學校。其間,寫詩投稿給各種刊物,但很少得以發表。他賣出的第一首詩《我的蝴蝶:一首哀歌》1894年發表在文學周刊《獨立》上。

1897年秋,弗羅斯特入哈佛大學,以便成為中學拉丁文希臘文教師。但不到兩年因為肺病而中斷學業,從事養雞。1900年舉家遷往新罕布什爾州德里他祖父為他購買的農場。經營農場失敗,又重新執教(1906年——1912年)。這前後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最著名的詩歌大多是在德里創作的,但並未引起編輯們的興趣。 1912年,弗羅斯特帶領全家遷居英國。在倫敦期間結識了埃茲拉·龐德、E.托馬斯、 T.E.休姆、W.W.吉布森、L.艾伯克龍比和其他詩人。在這些朋友的幫助下,倫敦一家出版公司立即接受他的抒情詩集,1913年以《少年的意志》(A Boy's Will)為題出版。接着,他的敘事詩集《波士頓以北》(North Of Boston)又在1914年出版。英國評論家的熱情讚揚引起美國出版界的重視。三家美國出版公司立即向他約稿。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弗羅斯特於1915年2月返回美國,在新罕布什爾州經營農場。適逢他最初的兩部詩集在紐約出版。受到美國讀者的熱烈歡迎。從此,他名氣大增,結束了默默無聞的年代。以後4次獲得普利策獎(1924年的《新罕布什爾》、1931年的《詩歌選集》、1937年的《又一片牧場》和1943年的《一棵作證的樹》)。先後在阿默斯特學院、密歇根大學和哈佛大學等院校執教或做研究工作。他對植物學極感興趣。《少年的意志》(A Boy's Will)中大部分詩歌是描寫植物的。大自然對他來說具有宗教意義。

作品介紹

他的詩對異常廣泛的各式各樣的讀者都有吸引力,因為它可以用那麼多的不同方式來欣賞。在詩歌創作手法上,同 20世紀多數詩人截然不同。他不進行詩歌形式的試驗與改革,而是反覆聲稱滿足於用「舊形式表達新內容」。他學習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用貼近普通男女使用的語言抒發感情,描述日常生活的事件與情景。因此,他的作品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風靡一時的矯揉造作和感傷悲切的詩歌相比似乎「毫無詩意」。他還受19世紀英國詩人勃朗寧的影響,在詩歌中運用戲劇獨白或對話的手法。他對古希臘和古拉丁語作家,特別是忒奧克里托斯和維吉爾的研究,使他打下了寫作牧歌的基礎。他採用通俗上口的語言、人們熟知的韻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比喻和象徵手法,描寫新英格蘭地區寧靜鄉村的道德風尚。然而,他的詩歌並不僅僅記錄為人忽略的自然界事物或鄉野村民的舉止行為。他對大自然的描寫常常蘊涵深刻的、象徵性的、甚至是形而上學的意義。他的優秀詩篇常常超越個人的外觀同內心世界、他人、大自然以及整個宇宙的直接關係,以某種方式說明他的深刻宗教信仰所依據的價值觀。儘管他詩歌中相當一部分描寫恐懼和疑慮,但總的傾向還是積極向上的。

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75歲與85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在約翰·肯尼迪1961年的就職儀式上十分引人注目,朗誦了他特地為這一場合寫的詩篇《全才》。 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惟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緻含蓄,耐人尋味。著名的《白樺樹》一詩,寫一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牆》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牆。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一些富於戲劇性的長篇敘事詩,刻畫了新英格蘭鄉間人物的精神面貌,調子比較低沉,亦頗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羅斯特愛用傳統的無韻體和四行體的各種變體,時常押韻,在節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托馬斯·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弗羅斯特的著名詩集還有《山間》(1916)、《新罕布什爾》(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場》(1936)、《林間空地》(1962年)和詩劇《理智的假面具》 (1945年)、《慈悲的假面具》(1947年)。 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後仍陸續有新作發表。1963年1月29日,弗羅斯特在波士頓去世 。 [1]

作品特點

目前,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英語文學研究生羅伯特·斯蒂靈發現了一首從未發表過的弗羅斯特詩作,題為《家中的戰爭斷想》(War Thoughts at Home)。在一封寫於1947年的信件中,弗羅斯特向友人弗雷德里希·梅爾徹Frederic Melcher)提到了這首詩,後者是行業雜誌《出版人周刊》的創辦人。弗羅斯特在信中說這首詩沒有發表,而是手抄在一本《波士頓之北》(弗羅斯特出版的第二部詩作)上。讀到這封信之後,斯蒂靈就開始了搜尋工作,最終在學校圖書館裡找到了這本書,弗羅斯特抄在書里的詩也因此面世。

這首詩作於1918年,是弗羅斯特為在法國戰場上陣亡的英國詩人愛德華·托馬斯(EdwardThomas,1878-1917)寫的。詩的內容是一名士兵的妻子看到幾隻藍松鴉在自家窗外打鬥,由此想到了法國戰場上的士兵。一戰初期,弗羅斯特曾在英國居留,由此與托馬斯成了朋友。托馬斯在前線陣亡的時候,身邊還帶着一本弗羅斯特的《山窪》(MountainInterval)。

作為一個現代詩人,在詩歌的形式上,弗羅斯特走出了一條與20世紀多數詩人迥然不同的道路。他並沒有標新立異,企圖嘗試詩歌形式的改革,而是繼承傳統,滿足於用舊形式表達新內容。他喜歡用淺顯易懂的口語,語氣平緩、冷靜,採用人們熟悉的韻律。他的詩一般都遵從了傳統的韻律形式,比如押韻的雙行體、三行體、四行體、十四行體都寫的相當出色。弗羅斯特很少寫自由詩,他曾說過,詩歌如不講韻律,就像打網球不設攔網一樣。他對抑揚格似乎情有獨鍾,他曾說:「對英語詩歌而言,抑揚格和稍加變化的抑揚格是唯一自然的韻律。」的確,英詩四個主要音步——抑揚格、抑抑揚格、揚抑格、和揚抑抑格——中,抑揚格是迄今英詩中最常見的音步,從而也被稱為最自然的韻律,即一個弱讀音節後跟一個重讀音節。用這種音步寫就的詩行,其節奏鮮明而又持續平緩、暢如流水,更適於表現田園風光恬靜素淡的美,也難怪弗羅斯特在幾個傳統音步韻律中偏愛抑揚格。他寫詩最大的特色就是善於運用眼前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去表達一個深刻的哲理。正因為他長於用具體的事物說抽象的概念,所以他的詩就易為讀者接受和了解!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和The Road Not Taken正是明顯的例子!難怪這兩首詩一直在最受歡迎的一百首英文詩歌里高占前十名!前者更是一直都持續很久都維持在第一名!

選擇了荒蕪的路,經歷痛苦、磨難,旅途中不斷回想起那條未選擇的路。「要是我走那條未選擇的路,也許我就不會這般痛苦?」詩人寫出了漫長人生路中的種種迷惘、惆悵。全詩最後並沒有指出詩人選擇那條路以後最終的結局,只是說「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弗羅斯特大多採用傳統的詩歌形式表達其對現代生活的看法;借自然描寫揭示社會認識;憧憬理想而又不乏現實;如此等等的傳統與現代、自然與社會、理想與現實的雙重性在詩人的詩作中隨處可見.弗羅斯特詩中的這種獨特的雙重性是其在詩壇獨樹一幟的重要原因.

弗羅斯特能夠寫出看似簡單的詩歌,但你每一次讀它們,你都會挖掘得更深,發現許多盤曲的小徑、許多不同的感受。所以說弗羅斯特使我對於隱喻有了新的認識。他給出一個隱喻,我們以為那是一個簡單的直截了當的陳述。可是隨後,你發現這是一個隱喻。「睡前我還要趕上幾英里/睡前我還要趕上幾英里。」在這裡我們看到,同樣的詩句含意卻不同。這(《雪夜林邊駐馬》)最後兩行的第一行,說的是路程、奔走和睡覺,而在第二行里,睡覺象徵着死亡。但這象徵一點兒也不唐突。我想弗羅斯特是個靦腆的人,但我認為他也許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倘若「最偉大的詩人」這種說法還算言之有物的話。我覺得弗羅斯特也許要高於另一位競爭者,即威廉·巴特勒·葉芝。 [2]

作品欣賞

未選擇的路

羅伯特·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着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雖然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呵,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一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

一片森林裡分出兩條路

而我卻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殊途(The Road Not Taken)

  羅伯特·弗羅斯特 原作

  曉峰 翻譯

  金秋密林,展開二條小路,

  遺憾滿懷,無法同時踏足,

  孤獨旅人,良久佇立踟躕。

  極目遠眺,道路蜿蜒何處,

  彎彎曲曲,出沒林間灌木。 [3]

文獻來源

  1. 弗羅斯特搜狗網
  2. 弗洛斯特豆瓣網
  3. 弗洛斯特互動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