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村糕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村糕乾是天津頗具特色的漢族民間糕類小吃,它以易消化、健脾胃、鬆軟可口而著稱於世。其外觀潔白,不粘牙、不掉面、綿軟筋道、內味獨特。早在上世紀30年代,楊村萬全堂茯苓糕乾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就榮獲三等「佳樂」銅質獎章。1956年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陪同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來楊村參觀,楊村糕乾成了招待貴賓的佳品。親王和夫人都盛讚楊村糕乾好吃,周恩來總理連說:「不減當年,不減當年」。

簡要介紹

楊村糕乾又名茯苓糕乾,產於天津武清縣的楊村鎮。看似包裝簡單、用料普通、其貌不揚的小食。但1930年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楊村糕乾以其特有的味道征服白皮膚黃頭髮的老外們,榮獲「佳禾」銅質獎章,成為中國最早打入國際市場的小食品。1958年,周恩來總理在茶話會上用楊村糕乾招待柬埔寨貴賓,西哈努克親王吃後讚不絕口,並高興地接受了禮品——楊村糕乾,表示她的夫人一定喜歡。楊村糕乾以精米、綿白糖為主要原料,生產工藝細膩、考究。糕乾鬆軟適口,易消化,有健的功效,經常食用,其功效不亞於中藥茯苓,因此有着「茯苓糕乾」的美稱。

名字由來

明朝初年,浙江紹興有一戶姓杜的人家因生活逼迫搬遷到楊村謀生,在那開了一個糕乾店,靠賣糕乾為生。把米碾成面,和以白糖蒸成糕乾,沿街叫賣。當地人品嘗後也很喜歡,杜家製作的糕乾獨樹一幟別具風格。買賣開始興隆起來。並以家傳手藝世代制賣糕乾。後來糕乾做為貢品入選皇宮[1],受到皇帝的稱讚,楊村糕乾的名氣不脛而走,流傳開來。清末民初,僅杜姓開設的糕乾店就有萬全堂、萬勝堂、萬金堂、萬順堂、萬源堂多家。再加上外姓人經營的糕乾店,最多時可達十幾家。這些糕乾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海內外,人們統稱楊村糕乾。

食品特點

外觀潔白,不粘牙、不掉面、綿軟筋道、內味獨特。

杜氏家族

楊村糕乾出於杜氏,<杜氏家譜>始創於清嘉慶初年,同治初年續修,至1943年三修,今存三修本,一冊,鉛印本,是由十二世杜鴻年、杜涵等人纂修。

據譜載,杜氏原為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明永樂初遷江南大戶充實畿輔,有杜金、杜銀兄弟二人攜眷北來武清,定居楊村北一里的北鄭莊,至上世紀40年代,傳至十四世。

初來北方的楊村杜氏(是清朝政府從浙江紹興派出鎮守運河的武官),以耕讀為業,生活並不富裕。靈活而聰明的杜家,面對運河上運糧不息的江南船工,開始以稻米、白糖為原料,做起適合南方人口味的糕乾,頗受歡迎,生意越做越大。到了清末,前店後廠的楊村杜家開設的糕乾店有萬全堂、萬金堂、萬勝堂、萬源堂、萬順堂等數家。據傳,康熙皇帝七次出巡,三住楊村,每次都要吃楊村糕乾,並且說:「糕乾鬆軟可口,容易消化,經常食用不亞茯苓,有健脾養胃之功效」遂有「茯苓糕乾」之美名,並且嘉諭貢品,獲准特供江南優質稻米為原料。其中「萬全堂糕乾」最富盛名,傳說是杜氏第三代杜馥創設的店鋪生產的,然而《杜氏家譜》第三世僅錄杜應魁一人[2],不見杜馥之名,所以它的確切創設時間和創始人尚是疑問。 楊村杜氏北遷後五百年間,家族中雖乏巨富顯貴,但文物孝廉、文物庠生還是代有其人。至清末民初,家族極重人才培養,大學畢業生、留洋生不斷。如十二世杜鴻春,交通大學畢業生,曾任北京張家口開封無線電台台長;杜鴻訓,國學生,曾任北洋政府國務院存記;杜鴻年,北洋陸軍學堂畢業生,官中央混成旅旅長,補授陸軍中將。十三世杜建勛,清華大學肄業;杜建初,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鐵路工程師;杜建維,北京大學醫學院肄業;杜建業,輔仁大學肄業;杜建時,南京陸軍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堪薩斯州陸軍參謀大學,畢業後回國任中將參事、天津市市長之職,解放後任全國政協委員,可謂杜氏家族中出類拔萃者。

視頻

楊村糕乾 相關視頻

天津市非遺美食-楊村糕乾
楊村糕乾:「非遺」名錄中不容忽視的中國味道

參考文獻

  1. 尋味武清 | 老味道的楊村糕乾,搜狐,2017-10-18
  2. 楊村糕乾與杜氏,新浪網,200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