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類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棕櫚類植物 |
中文名;棕櫚類植物 科;棕櫚科 拉丁學名;Palmae 界;植物界 |
棕櫚類植物是一類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單子葉植物的統稱。棕櫚類植物為常綠喬木、灌木或藤本。約有220餘屬、2700餘種,樹幹圓柱形,常殘存有老葉柄及其下部的葉崤,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極耐寒,較耐陰。[1]
簡介
棕櫚科(Palmae)植物是在園藝上的統稱。全世界棕櫚科植物約有220餘屬、2700餘種。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而以美洲和亞洲的熱帶地區為其分布中心。中國原產約20餘屬,70多種,以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和台灣等省(自治區)為多,長江流域也有分布。
形態
棕櫚科植物是單子葉植物綱檳榔亞綱的一科,灌木、藤本或喬木,莖通常不分枝,單生或幾叢生,表面平滑或粗糙,或有刺,或被殘存老葉柄的基部或葉痕,稀被短柔毛。葉互生,在芽時摺疊,羽狀或掌狀分裂,稀為全緣或近全緣;葉柄基部通常擴大成具纖維的鞘。花小,單性或兩性,雌雄同株或異株,有時雜性,組成分枝或不分枝的佛焰花序(或肉穗花序),花序通常大型多分枝,被一個或多個鞘狀或管狀的佛焰苞所包圍;花萼和花瓣各3片,離生或合生,覆瓦狀或鑷合狀排列;雄蕊通常6枚,2輪排列,稀多數或更少,花葯2室,縱裂,基着或背着;退化雄蕊通常存在或稀缺;子房1-3室或3個心皮離生或於基部合生,柱頭3枚,通常無柄;每個心皮內有1-2個胚珠。果實為核果或硬漿果,1-3室或具1-3個心皮;果皮光滑或有毛、有刺、粗糙或被以覆瓦狀鱗片。種子通常1個,有時2-3個,多者10個,與外果皮分離或粘合,被薄的或有時是肉質的外種皮,胚乳均勻或嚼爛狀,胚頂生、側生或基生。
棕櫚科植物的果實為核果或漿果,外果皮多為纖維質,內果皮堅硬。種子富含油分,棕櫚、椰子等均是世界上著名的油料作物。
分類
根據葉的分裂方式,可分為:
①扇葉類(掌葉類)。葉掌狀分裂。全形似扇。其中喬木有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蒲葵(Livistona)等,灌木有棕竹(Rhapis)等。
②羽葉類。葉羽狀分裂如羽毛狀,種類比扇葉類更多。其中喬木有椰子、魚尾葵(Caryota)、桄榔(Arenga)、檳榔、王棕(Roystonea)、假檳榔(Archontophoenix)、油棕等,灌木有山檳榔(Pinanga)等,藤本有省藤(Calamusspp.)、黃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等。
除以上陸生種類外,還有生於海邊淺水中的水椰(Nypa fruticans)等。
主要特性
棕櫚類植物大多喜高溫、高濕的熱帶、亞熱帶環境,但不同種類的耐寒、耐旱性有差異。如油棕原產熱帶非洲,要求年平均溫度24~28℃、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的氣候條件,不耐霜雪和乾旱;而棕櫚則能耐-7.1 ℃低溫,且有一定耐旱力。土壤以濕潤、肥沃而排水良好的酸性至中性壤土為宜。多數種類較耐蔭。根淺,畏強風;但椰子為深根性,可抗強風。大多為長壽樹種,但有些種類如貝葉棕開花結果後植株即死亡。
常見類型
在中國最常見的棕櫚科植物是棕櫚和椰子,前者具有寬50厘米左右的掌狀葉,後者則具有羽狀葉,很容易區分。此外,蒲葵、魚尾葵、棕竹等也分布很廣,其中蒲葵的掌狀葉寬達1米,魚尾葵的羽狀葉小葉片形如魚尾,棕竹掌狀葉的小葉似竹葉,也各具特色。
經濟價值
由於棕櫚科樹種形態美觀、典雅,因此在熱帶地區常作行道樹、風景樹栽培,在北方則作為室內觀葉植物盆栽觀賞。
棕櫚科植物除供觀賞外,還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原產於非洲的油棕果實不僅含油量高達80%以上,而且質量好,有世界油王之稱。
馬來西亞產的糖棕,汁液富含糖分,可用於製糖業和釀酒工業。
亞洲熱帶地區出產的西谷椰子,樹幹富含澱粉,可制「西米」,被稱為出米的樹。椰子果實的汁液為優質飲料,果肉可生食或榨油,果殼可雕刻成工藝品,果皮纖維可製成繩索檳榔的果皮、種子均可入藥,有健胃、驅蟲等功效。
棗椰樹的果實(椰棗)又稱海棗,營養豐富,含糖量高達55%以上,在原產地非洲有「綠色的金子」之稱。
繁殖和栽培
棕櫚類植物多行播種繁殖,種時有些種類要進行種子處理。棕櫚可直接冬播。一些根際萌櫱的種類,如棕竹屬、山檳榔屬等可用分株法繁殖。栽培措施須儘量滿足不同種類的特性要求。如蒲葵生長季節須經常鬆土、除草並適當施肥,秋季注意培土。
棕櫚抗性較強,但容易風倒,播種育苗3年生出掌狀葉後才可移栽定植或種於花盆中。園林栽培宜用5~8年生樹苗。蒲葵、棕櫚等既喜陽、又耐蔭,在栽培配植中可用不同齡樹苗高低參差混栽,相互掩映;油棕、王棕等喜陽光充足而不耐蔭蔽,主要用作行道樹或叢植、群植;棕竹等耐濃蔭,同時對陽光也有一定的適應性,適栽於大樹下或庇蔭場所。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棕櫚類植物傻傻分不清楚?看這裡!,搜狐 , 202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