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森林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森林書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中文名: 森林書

類   別:印度婆羅門教典籍

內容簡介:有關祭祀規定之秘義

音 譯:阿蘭耶迦、阿蘭若迦

森林書天城體:आरण्यक,IASTāraṇyaka,字面意思為「森林之書」,音譯為「阿蘭若書」)是古印度的一種宗教文獻,以早期古典梵語寫成,是廣義的吠陀文獻之一。

概述

按照傳統說法,森林書是年事已高的婆羅門剎帝利賢人在隱居於森林時寫的。「老年人……他們在森林裡不能從事精細的祭祀……沉思就就作為一種優良的儀式逐漸開始代替了祭禮」[1],也就是說,森林書是已經無法進行婆羅門教複雜的祭祀儀式的隱居學者寫出來的宗教和哲學著作。

通常認為森林書寫於梵書編成之後,是梵書的續編。森林書較少涉及舉行祭祀的具體方法,卻發展了祭祀理論中的神秘主義[2]由於森林書的內容與其後的奧義書並無判然分別、只是更趨神秘主義,現在有些學者認為現存的森林書是人為製造出來的,之所以劃出森林書這個名目,只是為了使吠陀典籍的四種形式(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和婆羅門教的人生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遁世期)相一致。[3]實際上,有一些奧義書被包含在森林書之內;如愛達羅氏奧義書是由愛達羅氏森林書的第4、5、6章組成,而鷓鴣氏奧義書是由鷓鴣氏森林書的第7、8、9章組成。至於森林書本身,它們也可以是其前的梵書的一部分。如百道梵書的第14章組成廣森林書,而廣森林書的後6節又組成廣林奧義書

理論上,每一部吠陀本集都應該有自己的森林書,但屬於阿闥婆吠陀的森林書現在已全部失傳。現存的森林書只有很少幾部:

簡介

 對於「森林書」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部分學者主張,《森林書》主要是為苦行者提供原本記錄在《梵書》中的祭祀儀式的替代方案。而由於這些苦行者主要皆住在森林(araṇya)當中,故稱記錄這些替代儀式的手冊為《森林書》。然而,主流的說法則認為,《森林書》是《梵書》的「進階版」,記載着更為難懂、難正確執行的祭祀儀軌。而當梵行者要學習這些儀式時,必須獨自一人在隱密的森林中研讀,故將這些高階的祭祀手冊稱為《森林書》。支持主流說法的學者們認為,《森林書》主要是寫給婆羅門的在家修行者所看的,而非苦行者或棄世者;而其所關注的內容除了對祭祀儀軌的解說之外,亦包含了神話、寓言、象徵、哲學等的重要討論。

  另一方面,隨着時間發展,《森林書》關心的議題從對祭祀儀軌的詳盡解釋,逐漸轉變為對祭祀「背後」的意義的探討,意即,逐漸將「梵」從儀式中獨立出來討論。隨着談論的議題逐漸趨向晦澀深奧,才從《森林書》發展出新的文獻,即《奧義書》。在《森林書》的階段,對至高目標(即「梵」)的追求,逐漸壓過對儀式主義(ritualism)的重視。這樣的內容轉變,使得較為晚期的《森林書》不僅在婆羅門階級中受到重視,也成了苦行者研讀的文獻。

評價

  《森林書》的架構,相較於其內容上的一致性,則十分紊亂。在《森林書》中,某些部分遵循吠陀本集(saṃhitā)的形式,某些則帶有《梵書》的特性,仍有其他部分相似於經典(sūtra)。這些區別主要肇因於各《森林書》所註解的吠陀不盡相同,而且學派之間,亦遵循不同結構,使得同一部《森林書》中,同時聚集了各種形式架構。

注釋

  1. 印度通史,中文版第一冊64~65頁
  2. 印度兩大史詩評論匯編,19頁注釋
  3. 印度文明,236頁

資料來源

  • 《印度文明》,ISBN 7-5004-4377-3
  • 《奧義書》,黃寶生譯,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6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