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蔡廷蘭 | ||
---|---|---|
大清贛州府同知
| ||
籍貫 | 福建省臺灣府澎湖廳 | |
族裔 | 漢族 | |
原名 | 蔡崇文 | |
字號 | 字仲章、香祖,號郁圓 | |
出生 | 嘉慶六年八月二十日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澎湖廳(今台灣澎湖縣) | |
逝世 | 咸豐九年三月十五日 大清江西省豐城縣 | |
親屬 | 蔡培華(父) | |
出身 | ||
| ||
著作 | ||
|
蔡廷蘭(1801年9月21日-1859年4月17日),原名崇文,字仲章、後改名廷蘭、更字香祖,號郁圓,學者稱秋園先生,臺灣府澎湖廳林投澳雙頭掛社(今馬公市興仁里)人[1],清朝政治人物,為澎湖唯一的進士[1]。
生平
家族乃金門瓊林蔡氏,明末遷至澎湖[2],為蔡培華第四子,十三歲補弟子員,屢試第一,深得蔣鏞欣賞。道光十二年(1832年)澎湖大饑,作〈請急賑歌〉上呈興泉道周凱。受知於周凱,因避其名諱而改名。台郡當道名流莫不知有此士。道光十四年(1834年)主講引心書院。[3]
道光十六年(1835年)鄉試畢返鄉遭颱風,飄泊至越南廣義省菜芹汛出海口。阮朝官員因他有廩生的身份,加恩增給錢五十緡,並不用依規定等來年待船歸國,當年冬就准陸路北行回國。在會安與南義巡撫官潘清簡一日筵敘兩次。除夕夜至王城順化,欲晉謁明命帝,但東閣大學士關仁甫稱他會被慰留待船而作罷。回途中參觀二徵夫人廟。步行四月,歷萬餘里在道光十七年(1836年)返福建,所見所聞撰成《海南雜著》。[1]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進士,人稱「開澎進士」。道光十七年(1837年),周凱任臺灣道,聘蔡廷蘭主講崇文書院,兼引心、文石兩書院。歷官峽江知縣、南昌水利同知、豐城知縣等。因抗太平軍有功,升贛州同知、賞載藍翎。咸豐九年(1859年)陰曆三月十五日卒於官,移靈回鄉。[1][3]
澎湖縣的人物傳說,僅蔡廷蘭及張百萬二人即佔六成多,這些傳說詳述了兩人傳奇的一生,也表達出當地人對蔡、張二人功成名就的渴望[4]。
著作
著《海南雜著》二卷、《香祖詩草》一卷。《海南雜著》上卷包括〈滄海紀險〉、〈炎荒紀程〉、〈越南記略〉,下卷皆途次唱酬之詩[3]。此書於清代出版四版,光緒三年(1877年)北京俄國東正教傳教士譯為俄文,除此尚有法、日、越南等多國譯本,是當時全台唯一一本海外見聞錄,也是清代時期台灣人著作外國見聞之首例[1]。《香祖詩草》抄本由陳瑾堂贈連橫,後轉入楊雲萍,現存於中研院臺史所,計有五十六題、一百一十五首詩作[5]。
光緒四年(1878年)金門林豪集其遺作成《愓園遺詩》四卷、遺文一卷、駢體文二卷、尺牘六卷,今未見[3]。
逸事
有誤傳當地膾炙人口的詩作〈澎湖八景〉為蔡廷蘭所作,但其實是當地秀才許晉纓作品[6]。
五言古詩
請急賑歌四首選二
炊煙卓午[7]飛,乞火[8]聞鄰婦。
涕淚[9]謂予言,恨死乃獨後[10]。
居有屋數椽[11],種無田半畝[12]。
夫婿去年秋,東渡餬其口[13]。
高堂留衰翁[14]。窮餓苦相守。
夫亡訃[15]忽傳,翁老愁難受。
一夕歸黃泉,半文索烏有[16]。
嫁女來喪夫[17],鬻兒來葬舅[18]。
家口餘零丁[19],幼兒尚襁負[20]。
吞聲撫遺孤[21],飲泣謀升斗[22]。
朝朝掇[23]海菜,采采不盈手[24]。
菜少煮加湯,菜熟兒呼母。
兒飽母忍饑,母死兒不久。
爾慘竟至斯,誰為任其咎[25]。
可憐一方民,如此什八九。
恩賑曾幾多[26],可能活命否。(其二)
救荒如救焚,禍比燃眉蹙[27]。
杯水投車薪[28],燎原[29]勢難撲。
嘆息此時情,鳥焚[30]巢已覆。
告急書交馳[31],請帑派施穀[32]。
連月風怒號,滔天浪不伏。
勞公百戰身,懸民[33]千里目。
愁無山鞠窮,疾奈河魚腹[34]。
藜藿雜粃糠[35],終餐不一掬[36]。
哀腸日九迴,何處求半菽[37]。
見公如得艾[38],倖免填溝瀆[39]。
去時編戶口,稽查費往復。
積困蘇難賬[40],倒懸[41]解宜速。
我亦翳桑人[42],不食黔敖粥[43]。
曼倩饑何妨[44],長歌以當哭。
安得勸發棠[45],加賑一萬斛[46]。
康濟[47]大臣心,補助生民福。
會看達九重[48],褒嘉錫命服[49]。(其四)
【題解】
本組詩為五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肆冊。道光12年(1832)澎湖大饑荒,當時擔任興泉永道的周凱奉檄前往勘災。澎湖青年蔡廷蘭寫〈請急賑歌〉四首,備陳災黎窮困狀,上呈周凱。周凱大為感動並讚賞之,有贈詩云:「海外英才今見之,如君始可與言詩」。此處選四首中的兩首,表現了書生悲天憫人的情懷,第一首以鄰婦的口吻敘述澎湖荒年帶來的災厄:丈夫東渡臺灣求餬口,不幸身死異鄉;高堂老翁因悲傷過度而逝,只好賣兒嫁女來籌措喪葬費。作為「後死者」所受到的痛苦折磨,並不只這一樁,十之八九都面臨同樣的困境,蔡廷蘭以貼近民眾苦難的心情,急急為民請命的用心,令人動容。第二首「救荒如救焚」的譬喻,呼籲官方能儘速解救民眾的饑荒。目前的賑濟如杯水車薪,難以紓困;民眾因乏糧食引發的病苦,如大火燎原,勢必要打破官方稽查往復、關卡重重的限制,才能有效地達到賑災的目的。因此,蔡廷蘭殷切期盼父母官周凱能開倉賑災、救助孤苦無依的災民,書寫力道深刻感人。
- ↑ 1.0 1.1 1.2 1.3 1.4 高啟進、陳益源、陳英俊 (2005-10). 《開澎進士蔡廷蘭與《海南雜著》》. 臺灣: 澎湖縣文化局. ISBN 9789860025842.
- ↑ 蔡主賓. 《蔡廷蘭傳》. 臺灣: 金門縣政府文化局. 2005-12-01. ISBN 9860040303 (Chinese (Taiwan)).
- ↑ 3.0 3.1 3.2 3.3 林豪. 《澎湖廳志》. 臺灣: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8-04-01. ISBN 9570021586 (Chinese (Taiwan)).
- ↑ 姜佩君. 《澎湖民間故事研究》. 臺灣: 里仁書局出版社. 2007-10-30. ISBN 9789867908896 (Chinese (Taiwan)).
- ↑ 陳益源、柯榮三. 《蔡廷蘭集》. 臺灣: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2-12-01. ISBN 9789860347623 (Chinese (Taiwan)).
- ↑ 葉連鵬 (2001-08). 《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 臺灣: 澎湖縣政府. ISBN 9789570293760
- ↑ 卓午:正午。
- ↑ 乞火:索取火種。
- ↑ 涕淚:眼淚。
- ↑ 恨死乃獨後:憾恨自己是後死者,必須承擔失去家人的痛苦。
- ↑ 屋數椽:椽,音ㄔㄨㄢˊ,古代用以支撐屋頂與屋瓦的木條。意指房舍面積寬大。
- ↑ 畝:地積單位。清代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約今6.6667公畝。
- ↑ 東渡餬其口:指東渡到臺灣以求維持生活。
- ↑ 高堂留衰翁:高堂,指父母。翁:稱夫之父。
- ↑ 訃:告喪之文書。
- ↑ 半文索烏有:索,求取。指連半文錢也沒有。
- ↑ 嫁女來喪夫:指嫁女兒收取聘金用以辦理丈夫的後事。喪,在此作動詞。
- ↑ 鬻兒來葬舅:鬻,音ㄩˋ,販賣。舅:指夫之父。
- ↑ 零丁:孤苦無依的樣子。
- ↑ 襁負:用嬰兒用的寬帶和包裹的被子背負。
- ↑ 吞聲撫遺孤:吞聲:無聲地悲泣。遺孤:死者遺留下來的孤兒。
- ↑ 升斗:少量的米糧、口糧。
- ↑ 掇:音ㄉㄨㄛˊ,拾取。
- ↑ 采采不盈手:采采:一採再採之意。盈:滿,充滿。
- ↑ 咎:罪過。
- ↑ 恩賑曾幾多:恩賑,朝廷的賑濟。曾,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幾多,幾許。
- ↑ 禍比燃眉蹙:蹙,音ㄘㄨˋ,緊迫之意。燃眉,比喻異常緊迫之事,典出《文獻通考•市糴二》。指此次的災禍比「燃眉之急」還緊迫。
- ↑ 杯水投車薪:比喻力量微小,無濟於事。
- ↑ 燎原:指延燒整片原野的盛大火勢。
- ↑ 鳥焚:鳥引火自焚,喻事情已至難以挽救的地步,典出《易•旅》。
- ↑ 交馳:交相奔走,往來不斷。指災情告急的公文,往來不斷地交給差使,向上呈報。
- ↑ 請帑派施穀:帑,音ㄊㄤˇ,指國庫的錢財。施穀:發放稻穀。
- ↑ 懸民:掛念百姓。
- ↑ 愁無山鞠窮,疾奈河魚腹:鞠窮,藥用植物名,即川芎、山穹藭,能祛寒禦濕、治腹痛。河魚,腹疾的隱稱。因魚腐爛是從腹中開始,此指腹瀉。典出《左傳•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指憂心災區沒有山鞠窮這種藥草可以祛寒禦濕、治腹痛,災民怎麼經得起疾病。
- ↑ 藜藿雜粃糠:藜藿,音ㄌㄧˊ ㄏㄨㄛˋ,野菜。秕糠,音ㄅㄧˇ ㄎㄤ,秕子和糠,均屬糟粕,指食物的粗劣。
- ↑ 終餐不一掬:掬,雙手捧物。謂一頓飯所吃到的份量極少。
- ↑ 菽:豆類總稱。
- ↑ 見公如得艾:公,指周凱。艾,通「乂」,寧息安寧之意,典出《左傳•哀公十六年》:「若見君面,是得艾也。」
- ↑ 溝瀆:瀆,音ㄉㄨˊ,溝渠之意。喻陷於困厄之境。
- ↑ 積困蘇難賬:蘇,緩解。賬,記錄有關銀錢﹑財物出入的簿據。要逐一緩解累積下來的重重困境,是數也數不清。
- ↑ 倒懸:以人之倒掛,喻處境極其困苦危急。
- ↑ 翳桑人:翳桑,古地名。意為接受救濟,將來必定像靈輒一般報答恩公。典出《左傳•宣公二年》,春秋時趙盾曾救助饑民靈輒於翳桑,後靈輒擔任晉靈公甲士,奉命殺趙盾。靈輒感恩趙盾昔日救命之恩,遂倒戈相衛,趙盾乃得脫險。
- ↑ 不食黔敖粥:齊之飢民因不食「嗟來之食」寧可餓死,典出《禮記•檀弓上》。在此意指不接受輕蔑傲慢的施捨。
- ↑ 曼倩饑何妨:曼倩,東方朔之字,東漢辭賦家。指像東方朔一樣飢餓又何妨。參考《漢書•東方朔列傳》。
- ↑ 發棠:開倉賑災之意。
- ↑ :音ㄏㄨˊ,糧食的量詞。
- ↑ 康濟:安民濟世之意。
- ↑ 會看達九重:會,必定。九重,指帝王。
- ↑ 褒嘉錫命服:錫,賜與。命服,泛指官員及其配偶按等級所穿的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