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諸暨亂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諸暨亂彈

中文名稱;諸暨亂彈

別名;西路亂彈

主要;演唱亂彈

屬性;戲曲劇種

諸暨亂彈又名"西路亂彈",是浙江省以演唱亂彈為主,常與杭嘉湖水路班合流,兼演徽戲、梆子和少數調腔劇目的多聲腔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演員多為諸暨藝人,主要流行諸暨周圍一帶,如杭州紹興金華等地區的部分縣區。

亂彈含義

"亂彈"一詞,含義有三:

一是自明至清初,陝西地方戲梆子腔(秦腔)因用彈撥樂器伴奏而被稱為亂彈。清初劉獻廷(1648-1695)《廣陽雜記》卷3載:"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此為目前所知最早有關亂彈腔之記載與描述。後亦以此稱梆子腔系統之戲曲。《桃花扇》作者孔尚仁(1648-1718)作有《亂彈詞》:"亂彈曾博翠華看,不到歌筵信亦難;最愛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鄲。"翠華系皇帝儀仗中一種用翠鳥羽毛裝飾之旗,此處喻指皇帝。是說"亂彈"曾為皇帝演出過,若非親眼目睹,真難相信竟有如此精彩。演員葵娃之台步,走得無人敢比,吸引得藝徒們就像到邯鄲學步一樣地向其學習。

二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對崑腔以外各劇種之統稱。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弱錄下》載:"兩准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崑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諸暨西路亂彈"應屬"亂彈"在傳播過程中受諸暨當地語言、曲調等影響而發展衍變成的"高腔類"聲腔系統。

三是指京劇。瞿秋白亂彈代序》雲:"在同光(同治、光緒)之世,我們就漸漸、漸漸的聽着那崑曲的笙笛聲離得遠了……而'不登大雅之堂的'亂彈--皮黃,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此處所謂"亂彈"即指"京劇"也。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雲:"從前享大名的角兒,差不離都有文武兼全、昆亂不擋的本領"(第2集5章),文中亦以"昆""亂"對舉。

簡介

諸暨為越國古都、西施故里,具有悠久的戲劇、音樂、舞蹈、曲藝表演歷史;是我國江南音樂戲曲發祥地之一。這裡曾孕育了一批古代的戲劇家、音樂家、舞蹈家和曲藝家,"諸暨西路亂彈"就是一朵盛開於諸暨民間的戲曲奇葩,是一個具有較高欣賞價值和學術價值的優秀劇種。[1]

諸暨亂彈以[三五七]、[二凡]為基本唱腔,部分劇目演唱[揚調]或調腔徽戲以演唱[西皮)t二黃]為主。有吹打曲牌數十字。以笛定調,分尺調及正宮調兩種。表演劇目多以家庭題材為主,故有"宜路(紹興亂彈)為天下,西路(諸暨亂彈)為人家,小歌班(女子越劇)為老嬤(老婆)"的民間諺語,雖然俚俗,卻把這三種地方劇種表演內容作了區別概括,傳統劇目有《雙貴圖》、《日旺牌》、《鐵靈關》、《九件衣》、《藥茶記》等。演唱語言以諸暨地方官話為基本語音,表演動作強烈誇張,鄉土氣息濃郁。戲班一般24人,有三花臉(大面、二面、丑)、四白臉(老生、小生、老外、副末),五包頭(正旦、花旦、老旦、作旦、小包頭),五後場(鼓板、正吹、副吹、大鑼、小鑼),四廂房(頭擔、二擔、三擔、值頭)和班主、成頭、管飯。

"諸暨西路亂彈"由衰落走向絕跡。究其原因,除社會動盪外,尚有下列因素:一為戲班之半職業性體制。藝人均為占有少量土地之農民,有戲演戲,無戲業農,一年中七個月演出,藝人無力亦 無暇作藝術上之提高。二為劇種保守性較強,少有推陳出新,跟不上戲曲發展形勢。三為無專職科班,學徒多系個別拜師學藝,而唱腔難學難記,每每學七八年方能上台演戲。且唱戲者社會地位低下,不得入家譜,故少有學戲傳承者。四為內部宗派嚴重,尤以"徽亂合演"之後,兩派競爭頗為激烈,相互排斥,乃至退出戲班,甚至散夥。[2]

歷史

其後徽戲流入,兼演徽戲,於戲班名前冠以"文明"二字,如文明長春、文明紅福、文明陽春、文明舞台等。清未,漸趨衰落,戲班急劇減少。民國初至抗日戰爭前夕,僅存文明陽春、文明長春等三四個戲班。抗日戰爭時期,藝人星散。1949年,僅存文明紅福一班,時演時輟,勉強支持。

1962年初,浙江省文化局撥專款搶救西路亂彈,諸暨縣文化主管部門召集流散老藝人金紅茂等舉行內部演出。4月,成立諸暨西路亂彈劇團,王天木(小生)任團長。劇團招收男女藝徒28人進行培訓,老藝人金紅茂(花旦)、李才標(正旦)、王梅堂(正吹)等9人任教。是年,縣文化館協助藝人挖掘和整理傳統劇目9個,記錄曲調30餘個。1963年,記錄整理傳統劇目5個、曲調80個。其間,演出經過整理的傳統劇《雙貴圖》、《日旺牌》、《鐵靈關》、《雙魚墜》、《紫薇亭》、《九件衣》、《藥茶記》、《散潼關》等,移植上演新編歷史劇《于謙》等。1965年上半年,開始排演《自有後來人》、《蘆盪火種》、《智取威虎山》、《社長的女兒》、《渡口》、《補鍋》等現代劇目。8月,西路亂彈劇目團與諸暨越劇團合併,亂彈老藝人漸次退休,新藝員逐漸轉業,不復有專業亂彈演員。

關於西路

亦可謂各說歧出。一說當時河北以威縣為界而分為"東路""西路"。"西路亂彈"初流行於河北省威縣、南宮以西各縣,以及趙縣、藁城等地;稍後之"東路亂彈"流行於威縣及以東之臨西、清河一帶。而"東路"則源之於"西路"。相傳因"西路亂彈班"師兄弟一度不合,於是另組班社,而這部 分人多系東路各縣人,遂形成"東路亂彈"。另一說法則認為秦腔流入陝西後,逐漸發展為"東、西、中、南"四路。東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衍變為漢調桄桄,中路則為西安亂彈即今通常所稱之"秦腔"。

清初,隨着南北通商貿易之繁榮,亂彈戲經由"秦優"之戲曲演出活動轉為南北藝人合班,南北劇種的相互吸收融合,逐漸得以擴展。至道光、同治(1821-1874)年間,亂彈在民間不斷發展並衍變分流,逐漸形成不同演唱風格的"西路亂彈"和"東路亂彈"兩個流派。前者除盛行於諸暨鄉村外,亦曾流行於嵊縣、紹興、蕭山、富陽、浦江、義烏等鄰縣,遠至杭州、蘭溪、建德、金華、龍游等處,為諸暨及鄰縣所喜受,其演出不受場地限制,音樂激越高亢,唱腔抒情悠揚,動作粗獷,具有濃厚農民思想感情,故甚受廣大農民的歡迎。

曲牌

曲牌 "諸暨西路亂彈"曲牌極為豐富,多達200多個,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用於表演動作的叫"吹奏";另一種是用笛子或梅花與彈拉樂器來伴奏的各種曲牌唱腔,特點是用一曲七調吹奏,聽起來更顯曲牌繁多。

動作曲牌

①笛子吹奏動作曲牌:《孟中台》《中和樂》《干奏歌》《細過場》《八板》《滾板》《鬧五更》《騎上馬》《舉金杯》。

②梅花調吹奏動作曲牌:《水羅引》《清江引》《春來》《夏來》《秋來》《冬來》《將軍令》《揚州調》《清板玉芙蓉》《園林好》《一江風》《清板》《一宮》《清板球芙蓉》《珠玉兒》《騎馬聽》《風入松》《浪淘沙》《批子》《三搶》《一枝花》《水乾坤》《朝天子》《普天樂》《珠雲飛》《紅繡鞋》《八板》《全家福》《三蝶歌》《粉蝶》《帶草歌》《四平調》《發聲》《出台子》《清水令》《搖令》《沽美酒》《水龍吟》《孟中台》《中和樂》《干奏歌》《過場》《舉金杯》

唱腔曲牌

①笛子伴奏:《玫瑰花》《報名花》《油葫蘆》《俺將那》《尺凡奈何橋》《風順》《燕子建》《騎上馬》《鬧五更》《肩背着》《賣草囤》《探新親》《打麵缸》《過新年》《吊酒樓》《小上墳》《賣棉紗》《仙花調》《小放牛》《打櫻桃》《打花鼓》。②梅花伴奏唱腔曲牌:《舉金杯》《上孝樓》《下孝樓》《黃龍滾》《串心風入沙》《串心批子》《八仙》《三星》《尾聲》。

劇目 "諸暨西路亂彈"劇目比較豐富,多以抒發演員唱做工夫為主,較少武功。這些劇目均系老紅福班、長春班傳統遺產。據現今老藝人回憶,老亂彈劇至少有400餘本。傳到他們這輩僅存原有的20%。至1962年尚能回憶起上演過的主要劇目如下:

尺調

伏虎》《賣酒》《和番》《封相》《思凡》《祝壽》《滾凳》《醉酒》《二重恩》《二重緣》《三官堂》《大紅袍》《大賜福》《萬里侯》《義俠記》《小賜福》《天水關》《日旺牌》《牛頭山》《反西涼》《鳳凰山》《文武生》《雙龍會》《雙合印》《雙魚座》《雙貴圖》《雙救駕》《雙鞭會》《玉蜻蜒》《玉麒麟》《打五虎》《打花鼓》《打桃園》《打康王》《打登州》《白玉杯》《絲套兒》《百花台》《回龍閣》《全家福》《連環記》《串珠記》《牡丹亭》《紡棉花》《奇雙會》《斬李廣》《斬黃袍》《釣金龜》《征北傳》《鬧沙河》《鬧洞房》《寶蓮燈》《珍珠塔》《藥茶記》《施三德》《破洪州》《調五魁》《繡鴛鴦》《繡蜂緣》《授紅袍》《清河橋》《清宮冊》《琵琶記》《紫薇亭》《碧玉簪》《精忠記》《目連救母》《殺貨打店》《風調雨順》《瘋僧罵秦》《富相濟貧》。

梆子

九件衣》《陰陽界》《紅梅閣》《汴梁圖》《保安寺》《蝴蝶夢》《殺狗勸妻

正宮

天緣配》《列國志》《銀川關》《紫金口》

陽調

五代榮》《長生樂》《烏龍陵》《打櫻桃》《蘆花記》《翠花園》

調腔

二朗關》《鐵嶺關》。

相關視頻

諸暨西施亂彈

諸暨傳承之《西路亂彈》——非遺_3分鐘短片版

參考資料

  1. 諸暨西路亂彈 , 新浪博客 2017-11-16
  2. 諸暨西路亂彈 , 博雅特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