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宮楊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浮宮楊梅是一個中國特產。浮宮鎮地處龍海市九龍江下游出海口,總面積81平方公里,總人口52000多人,與廈門隔海相望,屬南亞熱帶海洋季節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1.5℃,年降水量1450mm。離漳州港萬噸級碼頭僅12公里,省道、高速公路、海運、空運樣樣俱全,交通便捷,外向經濟型發展有着良好的自然和人文條件浮宮鎮楊梅種植已有800多年歷史。
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強調「和而不同」[1]。,如北方人年夜飯吃餃子,南方人多是吃湯圓、年糕等;少數民族如回族人大年初一吃麵條、燉肉,初二吃餃子等[2]。
特產簡介
目前,全鎮12個村7000多戶果農共種植楊梅果3萬畝,掛果2.1萬畝。2001年全鎮楊梅總產8400噸,總產值4200萬元,面積、產量、產值均占全省60%以上。2002年3月,「浮宮牌」楊梅經省政府批准,被認定為福建省名牌產品,成為福建楊梅第一鎮「夏至楊梅滿山紅」。楊梅於立春過後開花,楊梅上市大致在夏至季節至芒種期間,採收期約50天左右。夏至一過,正是楊梅大量上市的季節。漫山遍野的楊梅林,綠葉凝碧流翠,紅果烏亮爍紫,使人心醉,讓人神往。熟透了的楊梅色澤鮮艷,紅的如火,白的似玉,也有深紅色的里果,嘗上一口,回味悠長。每到楊梅採收季節,客商雲集浮宮鎮爭相收購。
楊梅種類繁多,就浮宮鎮楊梅的俗名有:安海(早梅)、安海變、膠釣、硬絲、洞口黑、白梅、水白、長子(外引東魁一號)、大暢(吊桶)等品種。在這些品種中,顏色、酸甜度各異。在諸多品種中,主要分為「四個當家品種」:早熟楊梅以上市早搶登市場,軟絲楊梅以口感好占領市場,硬絲楊梅以耐貯運適銷外地市場,晚熟楊梅以個大汁穩住市場。早熟楊梅平均單果重為11克左右,中熟和晚熟為15-22克,最大單果重28克。楊梅不僅營養豐富,還具有藥用價值,它含有豐富的糖類、果酸、檸檬酸、蘋果酸、草酸、蛋白質、脂肪、鐵、鈣、磷和多種維生素營養成份。
其性味甘酸而溫,入肺胃有生津止渴、和胃消食、益腎利尿和解暑止瀉之功效。唐朝《開寶本草》中記載:「楊梅味酸性溫、無毒。主要去痰、止吐穢、消食……。」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卷載:「楊梅能去痰止吐消食,生津止渴,和五臟,洗腸胃,除煩憒惡氣,止痢疾、頭痛皆宜。」楊梅還有別於桃、李、杏水果,即使多食也不傷脾胃,還可以治療心胃氣痛及嘔吐、腹瀉等症,因為它含有一種特有的楊梅皮絨,有利尿和抗血管滲透的作用。由於果肉中的維生素可以刺激腸管的蠕動,對於增加人的免疫力大有幫助。由於楊梅的藥用價值高,產地的村民都自製楊梅酒,鹽制咸梅干、楊梅蜜餞以備藥用。
為提高楊梅的產量、質量,創立名牌產品,在0龍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市農業部門和鎮政府認真配合,成立了實施名牌戰略領導小組和技術協調小組,制訂了龍海市農業標準規範ZLH/T01-2001《浮宮楊梅栽培規範》和龍海市浮宮鎮水果開發中心企業標準LFG/01-2001《浮宮楊梅》。以標準規範為依據組織實施楊梅生產,提高楊梅的品質和市場競爭能力。過去以一家一戶生產為主的粗放形管理,一直存在着大、小年,果實大小不均,不易採摘等問題,為了規範管理品質創品牌,鎮政府投資60多萬元建立科教中心,推廣矮化種植,嫁接換種,修剪控梢,疏杈疏果,科學施肥,病蟲綜合防治等一套較為完整的楊梅栽培技術。目前,全鎮楊梅80%進行疏果,一般一杈小枝結7-15個果,只留2-3個,有效提高了楊梅的品質以銷售促增收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針對楊梅不耐運輸、加工少、附加值不高等狀況,浮宮鎮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福建農業大學、福建農科院等科研部門合作,解決了楊梅果實不耐運輸的難題。此外,還開發了楊梅系列產品,楊梅蜜餞、楊梅罐頭已銷往全國各地。楊梅干紅、半干紅酒已突破技術難關。並鼓勵農民外出銷售楊梅,每年表彰一批銷售大戶,目前,全鎮擁有一支600多人楊梅外銷隊伍。楊梅空運出省由原來的三四個航線拓展為20個航線,暢銷北京、上海、瀋陽、浙江等大中城市。( 龍海)
浮宮楊梅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福建省龍海市浮宮鎮、港尾鎮、白水鎮、東園鎮、東泗鄉、海澄鎮、榜山鎮等7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參考文獻
- ↑ 【傳統文化】之食在古代 ,搜狐,2023-08-19
- ↑ 從民族飲食到「中國飲食」的轉型——以北京為考察點 ,搜狐,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