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Opt讨论 | 贡献2018年12月13日 (四) 08:08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诚
陆军一级上将 副总统
陈诚.jpg
台湾第2、3任副总统
任期
1954年5月20日-1965年3月5日
总统 蒋中正
前任 李宗仁
继任 严家淦
台湾第5、7任行政院院长
任期
1958年7月15日-1963年12月16日
总统 蒋中正
副职 王云五
前任 俞鸿钧
继任 严家淦
任期
1950年3月15日-1954年6月1日
总统 蒋中正
副职 张厉生
前任 阎锡山
继任 俞鸿钧
副总裁
任期
1957年10月23日-1965年3月5日
总裁 蒋中正
前任 汪兆铭
继任 不设副总裁
第2任台湾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49年1月5日-1949年12月21日
前任 魏道明
继任 吴国桢
第1任参谋总长
任期
1946年5月23日-1948年5月12日
前任 首任
继任 顾祝同
第1任海军总司令
任期
1946年7月1日-1948年8月25日
前任 首任
继任 桂永清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 1898年1月4日
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
逝世 1965年3月5日(1965-03-05)(67岁)
台湾省台北市大安区
政党 中国国民党
配偶 吴舜莲、谭祥
儿女 陈履安、陈履庆、陈履碚、陈履洁、陈幸、陈平
专业 军人政治家、改革家
获奖 青天白日勋章
军事背景
服役 陆军
服役时间 1924年-1965年
军衔 一级上将
参战 国民革命军北伐
第一次国共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国共内战
台海战役
学历
  • 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毕业
    (1922年)
  • 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
    (1917年)
  • 浙江省立体育专科学校肄业
    (1918年)
经历
  • 浙江省第六师第六团第三连见习官
    (1922年-1923年)
  • 建国粤军中尉副官
    (1923年-1924年)
  •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上尉特别官佐
    (1924年-1925年)
  • 国民革命军炮兵营第一连上尉连长
    (1925年-1926年)
  • 国民革命军炮兵营第二营少校连长
    (1925年-1926年)
  •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特科大队长
    (1926年-1927年)
  •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师长
    (1927年-1928年)
  •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
    (1928年-1929年)
  •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军长
    (1929年-1930年)
  •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处长
    (1935年)
  • 峨嵋训练团教育长
    (1935年-1937年)
  • 军政部常务次长
    (1936年12月2日-1938年1月27日)
  • 庐山军官训练团教育长
    (1937年-1938年)
  • 航空委员会委员
    (1938年-1939年)
  •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1938年-1939年)
  • 政治部部长
    (1938年1月12日-1940年8月31日)
  • 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
    (1938年1月-1949年9月)
  • 远征军司令长官
    (1939年-1945年)
  • 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
    (1939年3月21日-)
  • 湖北省政府主席
    (1940年9月-1944年)
  • 军政部部长
    (1944年11月20日-1946年5月31日)
  • 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1945年-)
  • 国民革命军补充师第三团团长
  • 国防部参谋本部参谋总长
    (1946年5月31日-1948年5月13日)
  • 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
    (1946年5月31日-1948年5月13日)
  • 国民政府行辕东北行辕主任
    (1947年7月30日-1948年5月13日)
  • 台湾省政府(第二任)主席
    (1949年1月5日-1949年12月21日)
  • 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
    (1949年1月5日-1949年12月21日)
  • 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军政长官
    (1949年8月-1950年3月)
  •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1949年9月-1944年11月)
  • 行政院(第五任)院长
    (1950年3月15日-1954年6月1日)
  • 美援运用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0年3月10日-1963年9月)
  • 中华民国副总统(第二任)
    (1954年5月20日-1960年5月20日)
  • 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4年7月16日-1965年3月5日)
  • 石门水库建设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5年7月-1964年6月)
  • 中国国民党副总裁
    (1957年10月23日-1965年3月5日)
  • 行政院(第七任)院长
    (1958年7月4日-1963年12月10日)
  • 中华民国副总统(第三任)
    (1960年5月20日-1965年3月5日)
  • 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3年9月-1963年12月10日)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1]:176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是中国国民党党、政、军首要人物之一[1]:176。其军事集团是蒋中正嫡系部队中坚力量[1]:176。他自黄埔军校起就一直追随蒋中正,成为心腹干将,曾任军长兵团总指挥、集团军总司令、军政部长、湖北省政府主席、国防部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兼任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等要职[1]:176。到台湾后,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副总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1]:176

早年经历

陈诚系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1898年1月4日出生,世代务农[1]:176。幼年体弱多病[1]:176,1905年从堂伯陈为谦为师[2]。陈诚从小受学于清末廪生、五叔公陈一鹏[3]。翌年进入青田县高市小学(高市小学养正小学[3][1]:176。1912年,陈诚小学毕业后,他父亲考虑到家庭经济拮据,打算留陈诚在家里经营小本生意,佐理家务,让其弟弟陈正修考中学[1]:177。但陈诚力图求学来改变自己处境,便自作主张,先在家温习功课一年,再瞒着父母,以出外做小买卖为名,步行一百多里,到处州莲城书院投考,被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录取[1]:177。他父亲只好让他继续念书[1]:177

1917年,陈诚在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浙江省立处州第十一师范学校本科[3])第二期毕业[1]:177。翌年,带着妻子嫁妆到杭州,插班考入体育学校(杭州省立体专学校[3]),仅一个月就毕业[1]:177。随后暂居杭州,准备另图深造[1]:177。当初陈诚师范毕业后曾经独闯日本,他当时希望投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可是主考者看不上陈诚,以他身材瘦小为借口,拒绝他报名[2]

陈诚父亲老友兼同乡杜志远将军当选国会议员,北上就职,途经杭州[1]:177。陈诚即上门拜访,请求父执提携[1]:177。杜看他找不到出路,又念他年轻,便带往北京[1]:177。陈诚借一张处州中学毕业文凭,冒名顶替报考保定军官学校,因考试成绩差,身材矮小,不能录取[1]:177。1919年,经杜志远向陆军部军需司司长、主试官魏宗翰疏通,陈诚以备取生名义进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1]:177-178。1920年7月[2]直皖战争爆发后,军校停办,他南下广州,在新建粤军第一师第三团服务,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178。1921年保定军官学校复课后[2],仍回校继续肄业[1]:178

1922年6月,陈诚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毕业,分配到浙江绍兴浙军第二旅第六团第三连当见习官[1]:178。不久,补为少尉排长[1]:178邓演达孙中山命,到上海罗致军官,在广州大本营组建新军[1]:178。陈诚在保定军校学习时,与邓演达有师生之谊;从老乡得到此消息后,即向团部请假,没有批准,便不顾军纪约束,迳自跑到上海投奔邓演达[1]:178。12月,随邓演达到广州[1]:178

黄埔军校

当时,邓演达在粤军第一师第三团任团长,陈诚派为上尉副官,旋任上尉连长,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1]:178。1924年5月,陈诚随孙中山出征西江,在肇庆与桂军冯葆初部作战中,胸部中弹,送入医院治理;粤军参谋长蒋中正适到肇庆,乘便赴医院慰问伤员,对陈诚抚慰有加[1]:178。此为陈诚第一次认识蒋中正[1]:178

担任炮兵科教官

6月,黄埔军校正式成立,陈诚因征战骁勇,被孙中山点名送进这所军校进行重点培养[2]。陈诚经黄埔军校教练部副主任邓演达、学生队副总队长严重援引,于9月调到军校任上尉特别官佐(即候差军官),担任教育副官之职[1]:178。第二年,学校设炮兵科,因陈诚出身保定军校炮科,就改任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1]:178

东征

次年元旦,黄埔军校成立炮兵营,蒋中正任命陈诚为第一连连长[1]:179。2月,参加第一次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1]:179。2月15日拂晓,蒋中正亲自在炮兵阵地上督战,攻击淡水城战斗开始[1]:179。陈诚炮兵连表现英勇[2]。陈诚指挥炮兵猛轰,命中目标,摧毁城墙多处,教导第一团、第二团军兵组成奋勇队,随即从缺口冲击,攻下淡水城[1]:179。东征初战告捷,陈诚炮兵连受到蒋中正赞许[1]:179

3月12日拂晓,陈炯明林虎部乘右翼东征军久战疲惫,大举反攻,于棉湖战役中与教导第一团激战[1]:179。当时教导第一团以千馀人兵力,独挡陈军2万多人,情况十分险恶[1]:179。蒋中正在指挥所督战,看到陈炯明部步步逼近,和苏联顾问鲍罗廷驱车赶到炮兵阵地,冲着炮兵连长陈诚着其架起炮来打[1]:179。陈诚右臂挂彩,亲自上炮台将炮瞄向陈炯明城垛指挥所,连开三炮命中陈部大本营[1]:179。全连炮兵看到连长打响,个个向陈军开炮,阻止敌军进攻。在棉湖战役,陈诚险些阵亡[2]。蒋在指挥所从观察镜里看到炮火轰散陈军,使其四处奔逃,对鲍罗廷高兴地说:“这连长不错,打得准!”再次得到蒋中正赞赏[1]:179

5月底,东征军回师广州;陈诚刚步入军界,美称“三炮起家”[1]:179。陈诚突接到母亲电报:“辞修吾儿,你父病逝,迅速回乡治丧。”;陈诚请假回乡,料理父亲丧事后,因伤未愈,没有和妻子同房,引起妻子猜疑,认为他做官有外遇,看不起她,便自杀送院救治未死[1]:179。陈诚见家里接连出事,十分灰心,不想回广东,跑到杭州请求省长夏超在警界找一个位置,可是没有被录用,只得再回广州炮兵营[1]:179-180

6月,陈诚奉命参加平定桂军刘震寰部和滇军杨希闵部叛乱;6月13日,杨希闵部胡思舜旅败退增城,突然回师广州,反攻观音山[1]:180。陈诚正率炮兵连在北校场出操,见事态危急,当机立断,命炮兵向滇军轰击,首发击胡旅军旗,滇军四散奔逃;黄埔教导团闻警赶去,歼灭胡旅[1]:180

担任团长

9月,国民政府为统一广东,第二次东征彻底消灭陈炯明部[1]:180。10月14日,在攻克天险惠州城战役中,陈诚亲率山炮一连,推进到北门外,直接瞄准轰击,将敌侧防机枪火力点悉数摧毁,掩护登城部队攻克惠州,立下战功,获赏银500元;蒋中正更器重陈诚,升为炮兵第二营营长[1]:180。第二次东征结束后,陈诚升任中校参谋,12月改任第六十三团上校团长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2]。1926年6月,又升任第一补充师筹备处主任兼第三团团长[1]:180

北伐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后,陈诚任总司令部中校参谋,后任预备第一师第三团团长[4]。11月,第一补充师第三团改番号为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陈诚仍该团上校团长[1]:180

1927年1月,第二十一师进抵浙江衢州,担任中路军作战任务,在龙游兰溪一带,与孙传芳孟昭月部展开激战;2月中旬,退据杭州[1]:180。孟部喘定,复图反攻;陈诚率第六十三团在桐庐西北浪石埠过江,与孟部3个师背水苦战战日,伤亡巨大[1]:180。后来,他带领一支特务队,在深夜突袭孟部司令部。孟部不知虚实,自相仓皇退走[1]:180。第二十一师乘势追击,克服新登,继入杭州,浙江乃底定[1]:180。北伐军分三路进攻江苏、安徽,第二十一师随东路军取淞沪,陈诚率第六十三团攻占吴江[1]:180。3月22日,乘夜攻克苏州[1]:180。,陈诚第六十三团出力最大[4]。复下松江,在常熟东门外河下截击直鲁军毕庶澄轻重部队和军官教导团,俘获甚众[1]:180-181

担任师长

1927年4月,任第二十一师少将副师长[4]。7月,陈诚升为任第二十一师师长[1]:181。10月,被何应钦借故免职,后由严重保荐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副厅长[4]

第一次国共内战

1928年3月,蒋中正任命陈诚为总司令部中将警卫司令,兼炮兵指挥官[1]:182。8月,第一集团军整编为6个师,蒋中正任命陈诚为第十一师副师长[1]:182。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陈诚协助师长率领部份部队;5月,蒋中正命令第十一师开往鄂北襄、樊等战略要地驻防[1]:182。不久,师长曹万顺因处事失当,被调任新编第一师师长,陈诚即升任师长[1]:182

1930年4月,在中原大战中,陈诚任讨逆军第二军副军长[4],率领第十一师进攻济南。5月,中原大战爆发[1]:183

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

1930年8月,第十一师领到奖2万元,陈诚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仍兼第十一师师长[1]:184。时年34岁,人以“童子军”相称[1]:184。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赏识陈诚军事才能,派往江西参加“围剿”中共革命根据地[4]。1931年7月,蒋亲任总司令,坐镇南昌指挥第三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1]:186,以何应钦为剿匪前敌总司令,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统朱绍良、蒋鼎文、陈诚等部[5]:425。陈诚受任追击军第二路指挥官[1]:186。1933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何应钦为赣粤闽湘边区剿匪总司令,部署第四次围剿事宜,以陈诚为中路军总指挥,辖周至柔孙连仲李延年第2个师[5]:425-426。陈诚到处筑公路和碉堡,后在湖北黄坡和江西宜黄等地被红军歼灭近3个师[4]。同年秋,蒋中正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蒋自任团长,陈诚任副团长[4]

1934年夏,蒋中正亲驻南昌行营指挥,以顾祝同为北路总司,辖蒋鼎文汤恩伯、陈诚、薛岳等部[5]:426。9月下旬,蒋中正调50万兵力,开始对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围剿[4],陈诚奉派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第三路军总指挥[1]:190。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4],陈诚自任驻赣预备军总指挥[1]:191

任陆军整理处处长、峨嵋山训练团副团长

1935年3月[1]:191,蒋中正指令武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设立陆军整理处,派陈诚兼任处长,分期整理全国陆军[5]:461。是年秋,蒋中正为统一川军政治思想,在峨嵋山举办训练团,自兼团长,陈诚、刘湘为副团长,由陈诚主持其事[1]:192

1936年2月,陈诚奉蒋中正之命,任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率领大批国军到山西堵击红军[4],赴山西增援阎锡山[1]:193。3月25日,陈诚奉蒋介石令,自汉口抵达太原,与阎锡山协商“剿共”事宜,3月28日阎锡山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名义委任陈诚为“剿匪”军第一路总指挥,下辖关麟征第五纵队、吕济第六纵队、汤恩伯第七纵队,令其迅速恢复同蒲铁路南段交通[6]:5107。4月22日,“剿匪军”第一路总指挥陈诚抵灵石召集“剿共”各将领,面授机宜,飭令分途进攻晋西红军[6]:5126。4月23日,陈诚返太原,与阎锡山密商“肃清”灵石、孝义等处红军[6]:5127。5月13日,陈诚在太原与汤恩伯、阎锡山等商“剿共”军事,5月16日陈诚与阎锡山协商中央军入陕西事宜[6]:5136。5月21日,陈诚、朱光、关麟征晨飞西安,与张学良会商“剿共”[6]:5142。红军回师陕北后,陈诚又调回南方[1]:193陈济棠、李宗仁联合反蒋,6月,陈诚奉命赴粤设立“广州行营”,解决“两广事件[4]。8月12日,蒋续召余汉谋、陈诚、钱大钧等会商桂局[6]:5209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6日,陈诚奉命前赴绥远、山西与傅作义、阎锡山晤谈前方军事后,是日返西安谒蒋介石报告一切[6]:5295。12月11日晚,蒋中正要最后确定剿共军事计划,留张、陈诚、卫立煌、陈继承等在华清池吃晚饭[7]:583。12月12日晨,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在西京招待所扣押南京军政大员,如陈诚、内政部长蒋作宾、邵力子、福建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及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并以排枪扫射陈诚住所,中央委员邵元冲等中枪遇难[8]:652西安事变时,陈诚与蒋同时被扣留于西安招待所。[1]:194

任军政部政务次长

1937年1月4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命陈诚率第四集团军,主持陕西东路军事宜[6]:5329。春,陈诚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兼武汉行营副主任[1]:194。1月14日,军政部次长陈诚至太原与阎锡山商谈陕事[6]:5339。3月28日,陈诚飞抵广州[6]:5392-5393。4月1日,陈诚主持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东分校举行典礼,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出席并讲话[6]:5394

中国抗日战争

1937年5月14日,蒋指示陈诚筹备庐山暑期训练事宜,暑期训练期以半月为准,7、8两月分为三期召集,受训人员应加入中央政治学校训导班与中央军事机关各厅长、各军校教育长、机械化部队各部队长等,课程以学科占十分之六,术科占十分之四[6]:5424。6月22日,蒋兼任庐山暑期训练团团长,陈诚任教育长[6]:5450。7月初,时值中国抗日战争初起,蒋中正又办庐山训练团,兼任团长,陈诚为教育长。[1]:194聘请名流学者、大学校长、教授为讲师,轮训部队中、上级军官和中学校长、中国国民党各省市党部委员,以及县长、专员等,以统一中国国民党内对抗战思想[1]:194。可是只办两期,“八·一三事件”发生[1]:194。是年春,任军政部次长兼武汉行营副主任。[4]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陈诚以为,“与其不战而亡,孰若战而图存”[4]淞沪战起,8月18日,蒋中正电召陈诚抵达南京,策定抗战计划与战斗序列[9]:194-195。当时,蒋嘱咐陈诚三项任务[10]:195当晚,陈诚与白崇禧副总长、黄绍竑、王达夫等会商战斗序列。[11]:195

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增调部队指挥淞沪战役

返回南京后,蒋中正询问视察情形[12]:195。蒋当即发表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并增调部队赴上海参战[1]:195。陈诚死守昆山一线,多次组织指挥大会战[4]。国民政府派出最精锐部队应战,先后出动张治中、陈诚、顾祝同、朱绍良、罗卓英、薛岳、胡宗南等50馀万人,日本亦先后出兵30馀万人,由松井石根指挥[5]:600

任武汉卫戍司令部总司令、兼任中央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

1938年1月,南京政府迁至武汉,湖北成为四川大后方门户[4]。1月1日,蒋命令组织武汉卫戍总司令部,任命陈诚为总司令,负保卫武汉之全责[6]:5726。是年春,武汉卫戍司令部成立[1]:197,防守武汉及其周围[5]:605。1月14日,陈诚电告蒋,晋中各军“气势极坏,转移一月有馀,多属涣散颓唐,不能作战。高级将领不振作,不负责件,是为主因”,要求派员视察整理[6]:5737。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一直留守在武汉,想起早年在黄埔军校时结识的周恩来,决定力邀周恩来参加政治部领导工作;经中共中央同意,周恩来获准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2]。2月4日,蒋电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规定武汉附近阵线工事应照新式野战筑城构筑,限期完成[6]:5753。当时政治部是国民政府中公开容纳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非中国国民党人士参加之一个统战机构,除部长由陈诚担任外,副部长是周恩来和黄琪翔[13]:6-7。2月20日,陈诚颁布武汉附近防御工事构筑计划,将国永久工事分为10个区,由各连队分别负责兴建,同时对整个阵地编成与兵力部署、大炮配置等,亦均有所决定[6]:5765。2月4日,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因公离省,由省民政厅长严立三代行职务[6]:5996

6月,第九战区成立[1]:198,陈诚任司令长官(薛岳代),防守湖北南部、湖南、江西一部[5]:609,参与武汉会战[1]:198。7月20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由南昌抵九江,嗣后由星子转观音桥赴莲花洞,设行营莲花洞[6]:5876

陈诚先后还兼珞珈山军训团教育长、航空委员会、中央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军委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第一团副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和中央训练团教育长[4]。1939年1月15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在重庆招待记者谈第二期抗战战略,指出今后战事用正规军固守要点,巩固国家政权根据地;在敌人后方以游击战为主[6]:5985。2月2日,陈诚在重庆招待记者谈扩大兵役动员称:兵役动员重在宣传,而宣传重在下乡[6]:5995

1940年7月,统帅部成立第六战区,陈诚任司令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驻节恩施,坐镇陪都门户[1]:201。8月21日,陈诚对报界人士报告宜昌失守之经过,并称已经蒋介石令准,将辞去政治部部长及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等一切后方兼职,今后将专负战区责任,从事拱卫行都工作[6]:6354。陈诚所部于上高战役、湖北战役取得胜利[4]

1943年,陈诚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14]。同年5月,离开云南,返回湖北,指挥对日作战,取得鄂西大捷[4]。1944年11月,任军政部部长。

1945年1月,兼任后勤部总司令[4]。9月21日,军政部长陈诚由重庆到成都,商讨川、康整军问,决定川、康部队今后保留3个军、6个师、2个独立师,9月24日陈诚由成都返回重庆[6]:7836

第二次国共内战

1946年5月,蒋中正任陈诚为参谋总长[15]:48。6月1日,陈诚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4]

是年秋,蒋中正调集数百万大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0月17日,陈诚在北平向中外记者宣称:“三个月至五个月内解决共产党解放区问题。”然而,一年来国军全面进攻解放区却没有进展[4]

1947年1月9日,参谋总长陈诚报请裁撤军官总队,蒋中正批复同意[6]:8962。1月15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赴郑州晤参谋总长陈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检讨战局,研究作战方案[6]:8266。1月17日前后,陈诚往来于徐州开封郑州一带指挥军事[6]:8268。1月24日,陈诚赴鲁南视察,部署军事[6]:8272。1月26日,陈诚坐阵徐州督战,声言“党国成败,全系鲁南一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为免遭各个歼灭,采取“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击”之战法[6]:8273。2月,陈诚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1]:207。3月17日,参谋总长陈诚向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报告军事,历述一年来建军、复员、整军工作之情形及对中共之军事情况,称:“剿匪绝对自信,绝对有把握”,“剿匪应以军事为中心。”[6]:83143月20日,陈诚招待记者称:“如果真正作战只需三个月即可击破共军主力,但过去是因和谈关系,国军多是动挨打。政府用兵之目的在于平定叛乱,非至共军全部解除武装不止。”[6]:83174月12日,陈诚对记者称:接收旅、大之准备仍在布置中,如外交无问题,东北国军对击溃旅、大之共军有充分把握[6]:8333。5月17日,参谋总长陈诚飞徐州指挥军事[6]:8355。5月30日,美军阵亡将士纪念日,南京美军于清凉山外侨公墓举行纪念仪式,美国大使司徒雷登、美军顾问团团长鲁克斯亲临主持;参谋总长陈诚、次长黄镇球联勤总司令郭忏等参加[6]:8364。6月24日,陈诚在宪政促进会报告军事形势[6]:8374。7月9日,蒋出席三民主义青年团九周年团年,并致训词,发表《对党团合并的指示》,称“统一党部与团部的机构,这是要使本党起死回生的一个重要措施”;团书记长陈诚书告全国青年实行总动员[6]:8380-8381。7月10日,参谋总长陈诚由南京飞抵北平,7月12日上午出席北平行辕军事会议,讨论补给问题;日内转赴沈阳部署军事;7月15日抵四平、长春视察,7月20日飞返南京[6]:8381

熊式辉中国东北地区穷于应付,一再求去[16]:750。8月2日,蒋中正决定撤销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并入东北行辕;是日接见陈诚,令其前往东北负责指挥军政[6]:8392。8月6日,陈诚自南京抵达沈阳;行前,蒋中正接见,指示东北党、政、军整理方针[6]:8394。8月10日,陈诚在沈阳商定改组东北军政机构[6]:8395。8月29日,国民政府令免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职;特派陈诚兼东北行辕主任[6]:8403。蒋中正为挽救东北战场危局,派陈诚接替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1]:207,指挥国军先后向山东、东北解放区进攻,均被击溃[4]。9月1日,陈诚飞抵沈阳述职后,以“整饬内部,安裕民生,培养战力”为方针,刷新政治,整编部队[1]:207。9月2日,陈诚正式就任东北行辕主任职,副主任郑洞国,参谋长董英斌;陈诚发表告东北军民称:今后行辕首要任务在执行政府“剿匪”国策[6]:8405。9月6日,陈诚到东北后,实行“确保北宁,打通锦承,维护中长,保护海口”之新战略,企图争取局部主动;是日集中4个师,分为左、中、右3路,自绥中、锦州向热河东部建昌方向扫荡[6]:8407。陈诚裁撤保安司令长官部,声言不许东北民主联军有第六次攻势[16]:750。他首先撤换一批军、政要员[1]:207。接着,将东北9个保安区司令部和11个保安支队,及青年军第二〇七师,分别扩编为新三军(军长龙天武;下辖原新六军第十四师,师长许颖;原第十三军第五十四师,师长史松泉:原辽宁第二、第九保安区保安团改编之暂编第五十九师,师长梁铁豹;隶属第九兵团[17]:436)、新五军(军长刘云翰;下辖原第四十九军第二十六师,师长彭巩英;原东北第一保安区保安部队改编之暂编第五十师,师长吴宝云:原东北第八、第十保安区保安部队改编之暂编第六十师,师长陈膺华[17]:442)、新八军(军长沈向奎:下辖原第七十一军第八十八师,师长黄文徽;原第五十二军暂编第五十四师,师长黄建镛;原东北第七保安区保安部队改编之暂编第五十五师,师长安守仁[17]:449)和第六军(军长李涛:下辖原东北交警第十三、第十四总队编为第一六九师,师长张羽仙;原新一军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罗英;隶属第九兵团[17]:444),使国军在东北战场部队恢复到10个军,50馀万人[1]:207陈明仁坚守四平街去职,国军措置求功急切,失去军心民心[16]:750

这时,东北民主联军已转入战略反攻[1]:207。陈诚调整军事部署,将10个军分为第一、第六、第八、第九4个兵团,采取“倚托重点、向外扩张”机动防御方针,以图在北宁中长两路重点防御,并伺机打通锦承路[1]:207

1947年9月中旬,林彪罗荣桓率领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1]:207,截断铁路交通,国军损失颇巨[16]:750。陈诚在北宁路防线被突破,增援部队在杨家杖子附近被歼3个师1万5千馀人,新六军等部被迫南援锦州[1]:207

随后,陈诚一面扩编部队,新组建2个军;一面收缩兵力,以13个正规军固守沈阳、锦州、四平、吉林、长春等大中城市[1]:208。12月15日,在东北民主联军冬季攻势下,沈阳吃紧,法库受困,彰武丢失,1个师被歼[1]:208。东北民主联军直逼沈阳近郊,于白旗堡击败国军[16]:750。1948年1月7日,新五军在辽西公主屯一役,被东北民主联军4个纵队包围歼灭,军长陈林达等被俘[1]:208

国府召回陈诚[16]:750,1948年1月20日,蒋中正宣布卫立煌为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兼东北行辕副主任[1]:208。东北行辕主任仍由陈诚兼任,而不常驻东北,由卫立煌代行主任职权[18]:20。陈诚原拟等卫立煌到职后,集中精力于东北政治经济之革新,然而医生建议必须卸职治疗[19]。2月5日,陈诚奉准自沈阳飞返南京,稍作停留即往上海国防医学院彻底检查病状,5月12日,请辞参谋总长本兼多职,均获允准,乃专心割治胃部[20]。10月30日,蒋安排陈诚自上海移居台北草山疗养[21]:120,“不必忧虑时局”[22]。蒋介石为安排后路,派陈诚主持台湾政务,改编和整训由中国大陆迁往台湾之部队[4]

1948年12月29日,蒋中正公布由陈诚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23]:187。陈因事前未被谘询,对此人事命令感到困惑,打算婉拒[23]:187。蒋函电陈诚,“如何不速就职,若再延滞,则夜长梦多,全盘计划,完全破败也。”[24]:6-7蒋任命陈诚兼任台湾警备总司令,以图确保台湾,是蒋“引退”前重要人事步署,认为“有台湾在,即使大陆尽失,也可复兴”[1]:209

撤离中国大陆

1949年1月1日,蒋中正以《总统令》明令发表陈诚任台湾省政府主席[6]:8766。1月5日,陈诚正式就任台湾省政府主席[25],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15]:55。蒋催促陈就任,足见蒋对于安排陈主政台湾之急切与重视[26]。1月11日,蒋中正致电陈诚,指示治台方针六点。1月12日,蒋中正告诫陈诚,“台湾法律地位与主权在对日和会未成以前,不过为我国一托管地之性质,何能明言作剿共最后之堡垒与民族复兴之根据地,岂不令中外稍有常识者之轻笑其太狂呓乎。”[27]1月18日,国防部遵蒋令,作以下人事任命:一、汤恩伯专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二、衢州绥靖公署撤销,改设福州绥靖公署,派朱绍良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三、派张群为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四、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宋子文专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派余汉谋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五、台湾警备司令部扩大为警备总司令部,陈诚兼任总司令,派彭孟缉为副总司令[6]:8781。1月21日,陈诚自台北飞杭州迎候蒋中正[28]:167。陈在奉化溪口接受蒋指示[29]。陈严格规定由中国大陆撤退到台湾之部队,第一步必须放下武器,重新整编[30]

2月,为配合军事戒严,颁布“入境限制办法”,主要目的是防止中国共产党“渗透”活动[1]:209。2月5日,程思远应邀于台北会晤陈诚;陈诚就李宗仁饬释张学良问题对程表示,张非受台省管束,台省无权决定,予以推诿[6]:8805。2月1日,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将成立台省自治研究会和经济建设研究会,为积极推行地方自治作准备工作[6]:8812。2月4日,陈诚宣布台湾实施“三七五减租”[31]:514。2月18日,海南特区行政长官李汉魂至台访陈诚,商谈时局及释放张学良问题[31]:515

3月1日,台湾省政府规定入境补充办法,对军公人员和旅客入境者,有所限制;如军公人员入口证明书、旅客入境许可证有效期三个月,仅能使用一次,入境时由检查人员收缴;中央各机关派到台湾之工作人员及台省军公人员眷属,以随行直系为限;由香港到台湾客应向外交部两广特派员公署申请等等[6]:8832。3月13日,蒋经国在溪口随侍蒋中正时,函电宋美龄:“……陈(陈诚)在台湾恐亦不能持久……家中目前尚平安请勿念儿”[32]:953月24日,陈诚自台湾赴溪口[33]:172。3月29日,陈诚出席台北青年节大会,致词称:青年学生之使命为帮助政府完成后期革命;“如有人对现状不满,觉得共党区域较此间安定,余极愿意拨付旅费,送其前往共区,且更欢迎前往者再度回来,俾为吾人证实台省与共党之间到底何方为佳”[6]:8855

4月9日,陈诚取代蒋经国担任中国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23]:187。台湾省实行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15]:59。4月30日,陈诚谈话,以台湾为基地,徐图复兴大业[31]:518

5月1日,美国驻广州公使克拉克报告美国国务院他4月30日在桂林与李宗仁长谈4个小时,相信李是真正决心与蒋摊牌,并自认有希望成功;李说蒋想复出掌权,但蒋觉得除非蒋到政府所在地广州,否则蒋不能复职,而蒋不能到广州,除非李也在广州;李提到蒋在考虑退休时,曾想住在台湾,当时省主席陈诚曾把此项可能性向美国总领事提起,美国总领事非正式提到台湾的法律地位要等到对日和约签字才决定;据李说,美国总领事之评论转报给蒋,蒋才认定不能退休到一个中国主权可能被质疑之地方,因此才决定去奉化[34]:135-137。5月1日,陈诚兼任台湾党部主任委员[31]:518。5月13日,海南岛行政长官陈济棠应陈诚之邀请,偕顾问孙家哲乘机飞台,商讨台湾及海南岛联防计划;陈济棠携带李宗仁亲书长函一封转交陈诚、居正,请二人速赴广州一行,集商要事[6]:8911

5月20日,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宣布全省戒严(陈诚颁布《戒严令》),戒严区域划为台北市、北部(包括台北、新竹两县及基隆、新竹两市)、南部(台南、高雄两县及台南、高雄、彰化、嘉义、屏东五市)、东部(台东、花莲两县)、澎湖五戒严区;规定基隆、高雄两市实行宵禁;并颁布“罢市扰乱秩序者杀”等十条禁令[6]:8922。6月1日,台湾省政府宣布经济独立,设立台湾区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省生产,由陈诚兼任主任委员;省府同日又宣布设立中央在台物资处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亦由陈诚兼任[6]:8932。6月15日,为解决财政经济危机,陈诚颁布《台湾省币制改革方案》、《新台币发行办法》、《新台币发行准备监理委员会组织规程》[1]:212

6月8日,蒋经国随蒋中正抵台湾高雄刚逾两周,致函蒋中正:“辞修(陈诚)先生恐难负治理台省之重任,俞大维先生实为主持台省行政之适当人选。”[35]7月19日,行政院院会决议设置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以陈诚为东南军政长官[15]:60。8月15日,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成立,陈诚正式就任[15]:61。是年秋,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奉命裁撤,分别成立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及台湾省保安司令部[36][37]

9月12日,东南军政长官陈诚巡视厦门、金门防务并召开军事会议[6]:9008。9月13日,汤恩伯由厦门飞抵台北;陈诚离开厦门回台北[6]:9008。9月,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军政长官陈诚秉承蒋中正之意志,在金门、厦门危急时,使东南军政副长官罗卓英冒越权之名,向第十二兵团调用第十八军,不以之运台澎,以履行保卫台湾之使命,而使之赴金门,以增援当地守军,此乃大将“顾大局,救他人”之风范[38]:278

9月28日,东南军政长官陈诚在招待立法委员席上,驳斥台湾交联合国托管说,指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我们自己有防卫领土的责任。”;并谓:台湾防务已部署完成,安全定可无虞;呼吁各方“精诚团结,共渡难关”[6]:9019。10月8日,高魁元乃率所部由汕头登船出动[38]:155。当厦门失守后,陈诚迅以第十二兵团急援金门[38]:278。陈诚认为,金门地区防守力量空虚,一旦失守,不仅沿海各地难以确保,而且台湾本岛亦受威胁[1]:210。他即派人携函赴广州晋谒蒋中正,并请王世杰将此情况代陈蒋中正[1]:210。时蒋拟飞重庆部署西南军事,接到陈诚函件后,即改飞台北[1]:210。陈诚临时改变部署,立即命令胡琏率领正在航行途中之第二船团,改航金门,接替防务[38]:155。经蒋中正批准,陈诚即抽调胡琏兵团第十九军(军长刘云瀚少将,下辖第十三师、第十四师、第十八师)增援金门[1]:210。10月27日,东南军政长官陈诚飞临金门,曾亲至战地视察,归时途次一三二高地,100馀名人枪整齐之解放军突由深壕密草中,旋即出降[38]:270。此时乃下午4时馀,应为真正之战事结束[38]:270。在10月27日“金门战役检讨会”,陈诚训词:

“此次金门大捷……造成东南军事胜利的开端,给国人一个失败心理的改变,总裁闻悉,异常高兴,特派我前来本岛,慰问全体将士,当胜利消息传到台湾时,正是台湾光复四周年的纪念日,本人正在参加开会,台南的火炬正要到达的时候,就接到汤总司令报捷电话,这个巧合,使台湾民众闻讯之后,无不欢欣鼓舞,预兆著今后国家前途的光明。

……”

陈诚主政台湾一年间,两次召集全省行政会议、实施入境管制、粮食增产与整顿公营事业、改革币制、推行计划教育,并准备实施台湾地方自治[26]。陈诚采取各种措,整顿军事、政治、经济,为蒋中正去台湾作准备[1]:212。12月10日,蒋从成都直飞台北,陈诚亲往台北松山机场迎接[1]:212。12月16日,东南军政长官兼台湾省政府委员兼主席陈诚以军事繁重,势难兼顾,呈请辞去台湾省政府委员兼主席职务,情词恳切,陈诚准免兼职;兼台湾省保安司令陈诚呈请辞职,陈诚准免兼职[39]

接任行政院长

1950年3月7日,总统提名陈诚为行政院长,咨请立法院同意;3月8日,立法院同意[31]:529。3月15日,蒋中正提名陈诚继阎锡山行政院长,经立法院投票同意[15]:64。蒋中正咨请立法院同意,咨文说:“陈君敭……去岁受任东南军政长官兼台湾省政府主府,对于整军御敌、政治经济诸项措施,尤多建树,……现值巩固台湾,筹划反攻大陆之际,陈君敭历中外,文武兼资,……出任行政院长,必能胜任愉快。……”[1]:212陈诚上任后,以“确保台湾,准备反攻”为施政总目标,开发经济,控制财政[1]:212。提出“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之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方针;主张财政以“开源”与“节流”为根本,整顿税收,管制外汇,确立预决算制度[1]:212。6月,蒋中正宣布解散派系林立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重新建立一个“中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由16人组成[1]:212。7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蒋中正交议之“中国国民党改造案”,蒋中正以陈诚等为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15]:65,负责改组中国国民党[1]:212

1952年10月,中国国民党召开七全大会[15]:71,票选中央委员,蒋经国得票第一,陈诚第二,后来公开发表时,是陈诚、蒋经国依序排列[21]:123。中国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大会,通过“中央委员会组织大纲”,选举陈诚等十人为中央常务委员[15]:71

当选副总统

1954年2月,蒋中正提名陈诚为第二任副总统候选人[15]:76。3月22日,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举行选举大会,蒋中正当选为第二任总统;3月24日,陈诚为第二任副总统[15]:77。5月,蒋中正提名俞鸿钧继任行政院长,经立法院投票同意[15]:77。7月,总统府设置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以副总统陈诚兼主任委员[15]:78。11月,陈诚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212

1955年7月,石门水库建设筹备委员会成立,以陈诚为主任委员。[15]:818月,总统府参军长孙立人因遭受冤屈,被诬指涉匪谍郭廷亮冤案引咎辞职,蒋中正指定陈诚等九人组织调查委员会澈查。[15]:821958年7月15日,俞因受到监察院弹劾请辞,又由陈继任行政院长。[21]:1211957年10月,经中国国民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由蒋中正建议恢复副总裁职位,并由陈诚担任,直至逝世。[21]:121

晚年

1959年5月20日,蒋经国函电宋美龄

“二中全会已完满闭幕,全会一致主张父亲于明年连任总统。后因父亲指示,对此事不宜在此时作决定,故未作决议。惟在陈副总裁政治报告决议中指出:总裁之领导将决定国家民族之前途,只要我海内外同胞有此要求,总裁对于复国建国之艰钜责任自不容诿卸。馀情函禀。敬请福安。儿”[40]:238

1960年3月,陈诚连任副总统[1]:212-213。陈诚任副总统直至1965年3月逝世为止,做行政院长直至1963年为止[21]:121。1961年7月至8月访问美国,与甘迺迪总统及詹森副总统会晤。大约1962年至1963年间,陈诚与蒋经国有误会[41]。蒋经国常常独坐深思,有时蒋中正找不著他,官邸叫国家安全局去找人,原来蒋经国独坐在北投淡水线公路旁,或是淡水海边岩石上[42]

1963年,中国国民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陈诚主张在推选总裁后,次日即选副总裁,而蒋中正则主张在选出中央委员后,再选副总裁,陈诚认为这样产生副总裁,是在中央委员中产生,没有党副领袖高于一等之尊敬[43]。1963年3月4日至3月9日,访问越南,与总统吴廷琰及副总统阮玉书会晤[44]。11月21日,中国国民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一致推举陈诚连任副总裁[15]:105。12月15日[1]:213,行政院改组,副总统陈诚因肝病恶化[1]:213,请辞兼行政院长职务[45]严家淦继任院长。[15]:1061964年3月,陈诚再度当选副总统[4]。是年陈诚最后一次出席军事会议,他不出席训话,在闭幕晚宴中才出席[46]。6月14日,陈诚出席石门水库完工启用典礼,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参加的公开活动。

逝世

1964年11月,经医生诊断确定为肝癌[1]:2131965年3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会,推派代表慰问陈诚病况;3月4日,蒋中正伉俪探视陈诚病况。[21]:1333月5日下午1时05分[1]:213,陈诚副总统在台北因肝癌逝世[47],终年68岁[1]:213,蒋中正特派张群等治丧[21]:133。蒋中正为陈诚举行隆重葬礼,并亲自到灵前献花圈,并指令张群、何应钦等元老和五大院院长诸位大员组成治丧委员会,按党最高级别发丧。[4]蒋极感悲恸[15]:109。3月6日,蒋中正亲莅陈诚灵前祭吊;3月10日,陈诚大殓(于台北市第一殡仪馆举殡),蒋中正伉俪亲临致祭。[21]:133蒋挽联陈诚,痛失肱股,联云:

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
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忍夺我元辅,岂无天乎![21]:133

陈诚遗嘱为:“希望同志们一心一德,在总裁领导之下,完成国民革命大业;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军民共此患难;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48]遗嘱只字未提“反攻大陆”或“光复大陆”字样,尽管蒋对此遗嘱有所保留,但最后还是批准照原件发表公布。[2]

1965年8月30日,陈诚葬于台北县泰山乡同荣村(今新北市泰山区同荣里),蒋中正两度亲往致祭[21]:133。按照陈诚生前意愿,以家乡传统方式安葬[4]。1995年8月,陈诚与夫人谭祥的骨灰迁移到高雄县大树乡(今高雄市大树区)佛光山万寿园纳骨塔三楼,原本的墓园交由泰山乡公所管理,改建为陈诚纪念公园,后更名为辞修公园

评价

陈诚在中国大陆情势逆转之关键时刻,整编来台部队、改革币制、稳定金融、推行土地改革、规画地方自治,对台湾社会与经济有深远影响。中国国民党内部称他是“蒋介石的替身”、“第二号人物”[1]:197

蒋数次致函陈诚,“戒其骄矜”[49]

陈诚旧部杨伯涛曾说:陈诚素性好动,除勤劳治军之外,稍有暇时,即延揽名流,敬礼贤达[50]。1940年1月,张发奎回始兴不几天,陈诚、白崇禧和蒋待从室主任张治中等,相继以电话或电报规劝[51]:361。1月26日,张发奎随同陈诚、李济深等,路经柳州,到达迁江桂林行营指挥所[51]:361

陈诚在黄埔时期起就与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私交甚好,后来因意识形态分道扬镳[2]。1965年夏,陈诚逝世几个月后,周恩来前往上海迎接李宗仁时,在虹桥机场候机厅休息室里,高度评价:“陈辞修是爱国的人,他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可惜他身体不好……他临终时留有遗嘱。台湾当局要修改发表,他夫人反对,说要动就不发表,要发表必须原文。”[2]

著作

陈诚著有《台湾土地改革纪要》一书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成为一些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参考资料[1]:212。在台湾期间,他著有《八年抗战经过概要》、《如何走向安全和平之路》、《革命的道德》、《从政回忆》等[1]:213

家庭

陈诚祖父陈锦云、曾祖父陈贵芬、高曾祖父陈生善,均务农为业。[1]:176父亲陈希文为晚清秀才,家有薄田,不甚富有。[1]:176戊戍维新后,改习新学,杭州初级师范学校毕业[1]:176,曾任青田县教育科长和县敬业初级小学校长[4]。叔父陈一鹏为晚清贡生[1]:176母亲洪氏性格俭朴,勤于家务,育三男一女[4],陈诚居长,次子陈源(字正修),幼子陈敏(字勉修);女儿陈金花[4],八十五岁于台北逝世[1]:176

陈诚原配妻子吴舜莲[4]。1917年,陈诚经同乡同学吴子奇介绍,便和吴之妹妹吴舜莲结婚。[1]:1771925年5月底,陈诚请假回乡,料理父亲丧事后,因伤未愈,没有和妻子同房,引起妻子猜疑,认为他做官有外遇,看不起她,便自杀送院救治未死。[1]:179

1932年元旦,陈诚与谭延闿女儿谭祥结婚。[52]共诞下四子二女:长子陈履安(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经济部部长国防部部长监察院院长无党籍总统候选人)、次子陈履庆、三子陈履碚、四子陈履洁,长女陈幸、次女陈平[1]:213陈诚家教极严,副总统座驾决不送儿子上学,其公私分明,有如此者。[21]:127

2015年3月5日,为纪念陈诚逝世五十周年,国立政治大学举办其相关文物特展。[53]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及长子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四子陈履洁与长女陈幸,以及前国安会秘书长胡为真夫妇等人均出席开幕仪式。[54]

关心教育

1931年,陈诚资助家乡高市小学新建校舍;1932年,资助高市小学一万银元,建成一座三层八问的教学大楼,和一座教师办公大楼。[4]1946年,陈诚发起创办石门中学。[4]

陈诚长子陈履安于1971年在台北县三峡镇(今新北市三峡区)创办一私立高中,取其父表字辞修,名曰辞修高中[55]

后来蒋介石和陈诚反目成仇,1963年陈诚交出了一切职务,在家休养。两人为何又反目成仇呢?其实,就是因为一个字------权。

按照蒋介石的想法,要让儿子蒋经国接班。为了这个目标,他一直在培植小蒋的势力,从党,到军,到政,一步步,按部就班。小蒋也很能干,在各处要职都布满了自己的人。

但是,陈诚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才是理所当然的接班人。蒋经国即使接班,也得在自己之后,接自己的班。但老蒋和小蒋显然不想让陈诚在中间插一脚,于是爷俩开始打击陈诚。最后,陈诚也看明白了,不得不交出所有职务。

陈诚的儿子陈履安曾说,第一次在台湾“总统”大选,没有问题,因为照“宪法”,老“总统”可以连任,但是第二次(连任)就有点问题了。第一次是1954年,第二次是1960年。在1959年,就要提名了,依照“宪法”不能连任,怎么办?老蒋“总统”不说,不谈这个事情,你们看著办。时间越来越迫切了,我父亲就找了些大佬来研商,因为他是“副总统”。想出个办法,修改《临时条款》。


陈履安回忆说,1959年《临时条款》经过修改之后,赋予“戡乱时期”“总统”无限期连任的机会。1960年,蒋介石再度当选“总统”,依旧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但是陈诚却已经心灰意冷。大喊:天下不是父子二人的。 [56]

参考资料

  1.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1.127 王成斌等 (编).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3)》.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ISBN 7506509180.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周恩来和陈诚的黄埔情. 《党史博览》2008年10月. 人民网. 2009-02-23. 
  3. 3.0 3.1 3.2 3.3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的引用提供文字
  4.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由上尉副官直升到副总统及国民党副总裁的——陈诚. 中国青田网. 
  5. 5.0 5.1 5.2 5.3 5.4 5.5 5.6 张廷玉. 《中国现代史》 9. 台北: 东华书局. 1986. ISBN 9576360749. 
  6.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7. 周天度、郑则民、齐福霖、李义彬等.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 编. 《中华民国史》第八卷.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8. 郭廷以.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三册(民国二十年辛未——二十六年丁丑). 台北. 晨五时,西北剿匪军副司令张学良及陕西绥靖主任杨虎城叛变,张部师长白凤翔、旅长唐君尧、营长孙铭九将蒋委员长自临潼劫持至西安新城(杨虎城部所在地),并扣留西安城内之中央高级官吏将领陈诚、蒋鼎文、朱绍良、钱大钧、卫立煌、蒋作宾、陈继承、陈调元、万耀煌、蒋方震等(邵元冲及侍卫长蒋孝先、秘书萧乃华、宪兵团长杨震亚等遇害)。 
  9. 王成斌等 (编).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3)》.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他(陈诚)认为,“我国因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之客观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在抗战第一时期,国军对倭寇之攻势,仅作有限度之抵抗;尔后主动转进,以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动;借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及建立长期抗战力量之目的”。 
  10. 王成斌等 (编).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3)》.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一是赴华北向晋、陕将领说明中央之决心与应抗准备;二是赴上海视察张治中部作战,并协助之;三是速拟定战斗序列。陈诚当时没有担任宜接抗战之任何职务,不知以何种名义从事所赋任务,便向蒋中正说明此意。蒋问:“以何种名义为宜?”陈诚说:“如果领袖对余欲机动使用,可给一高参名义。”蒋则说以“行辕为佳”。 
  11. 王成斌等 (编).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3)》.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第二天,(陈诚)与熊式辉赴沪视察,于20日返回南京。途中熊问陈:“返京后,对领袖报告是否彼此需要一致?”陈说:“以分报为宜,如此领袖可多得一份参考资料。” 
  12. 王成斌等 (编).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3)》.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熊式辉说:“不能打。”陈诚说:“非能打不能打之问题,而是打不打的问题。”蒋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敌对南口,在所必攻,同时亦为我所必守,是则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赴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战事以牵制之。”蒋表示“一定打”。陈又说:“若打,须向上海增兵。” 
  13. 张令澳 (编). 《我在蒋介石侍从室的日子》. 香港: 明报出版社. 1995. 
  14.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20. (当时)即患胃病美军友人曾劝赴美治疗,祗以责任重大无法远离致未果,其后调任重庆,病况稍减。莅沈阳四个月,工作特繁,遂又转剧,仍照常治事。 
  15.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陈布雷等编著. 《蒋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16.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郭廷以. 《近代中国史纲》.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6. 
  17. 17.0 17.1 17.2 17.3 张金明、刘立勤主编 (编). 《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7. 
  18. 杜聿明. 〈辽沈战役概述〉. 《国共内战秘录》. 台北: 巴比伦出版社. 1991-06-20. ISBN 9579238014. 
  19.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20. 民国卅七年一月二十日,国民政府宣布设立东北剿匪总司令部,任命卫立煌为总司令。 
  20.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20. 据说他的胃割去三分之二,只留三分之一,所以胃纳很小,要少量多餐,经过良好,体力迅速恢复。 
  21.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21.10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ISBN 9578506074. 
  22. 〈蒋介石电陈诚请适心修养不必忧虑时局〉. 《蒋中正总统文物》. 台北: 国史馆藏. 1948-10-30. 
  23. 23.0 23.1 23.2 松田康博:〈蒋介石的领导风格与迁台战略〉,刊吕芳上主编:《论民国时期领导精英》,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
  24. 薛月顺 (编). 〈蒋中正致陈诚电〉. 《陈诚先生回忆录——建设台湾(上)》. 台北: 国史馆. 2005. 
  25.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20. 陈诚宣称:“台湾不是日本人遗留给我们的,更不是战利品,是台湾同胞五十馀年血汗所累积,是全国千百万军民先烈血肉的牺牲从日本人手中争取回的,我们若不把台湾弄好,非但给日本人讥笑,更何以对先烈?对后代子孙!” 
  26. 26.0 26.1 内战. 台北: 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 
  27. 〈蒋中正致陈诚电〉. 《总统手令录底》一(1949年1月1日至8月16日). 台北: 国史馆藏. 1949-01-12. 
  28. 李守孔. 《中国现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 ISBN 9571406635. 
  29.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20. (蒋介石)指示:“在台湾要做最坏的打算与万一的准备,使台湾成为复兴民族基地。”其时,政府在台湾信用尚未建立,少数野心分子正从事“独立”、“托管”活动 
  30.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21. 使军队听命于一个政府,一个军令之下,核实发薪,军中吃缺自肥情况完全改变,士气大振。 
  31. 31.0 31.1 31.2 31.3 31.4 吕芳上总策画,朱文原、周美华、叶惠芬、高素兰、陈曼华、欧素瑛编辑撰稿. 《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大事记》. 台北: 国史馆. 2012. ISBN 978-986-03-3586-6. 
  32. 周美华、萧李居 (编). 〈电宋美龄李已正式提何为行政院长〉. 《蒋经国书信集——与宋美龄往来函电》(上). 台北: 国史馆. 1949-03-13. 
  33. 蒋经国. 〈危急存亡之秋〉. 《风雨中的宁静》. 台北: 正中书局. 1988. 
  34. 王景弘编译 (编). 《1949大流亡:美国外交档案室密录》. 台北市: 玉山社出版. 2011. ISBN 978-986-294-000-6. 
  35. 蒋经国. 〈函蒋中正陈述组训干部工作意见〉(1949年6月8日). 《蒋经国书信集——与蒋中正往来函电》. 台北: 国史馆藏. 
  36. 台湾省保安司令部致省议会议长黄朝琴公文
  37. 台湾省议会公报
  38.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王禹廷. 《胡琏评传》.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7-06-15. 
  39. 总统府第五局 (编). 《总统府公报》第贰肆伍号. 1949-12-31. 
  40. 周美华、萧李居编:《蒋经国书信集——与宋美龄往来函电》(上),台北:“国史馆”出版,2009年
  41.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23. 那时的经国先生是行政院的政务委员,开院会的时候,陈诚以父执辈,对经国先生所管辅导会的工作有所批评……经国先生认为受不了……为了自尊心,怕陈院长又开口骂人,索性多次请假,他越请假,陈诚就会借故责骂 
  42.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27. (蒋经国)在深思,在反省,觉得权力在握的陈诚,对他是责备多于照顾。 
  43.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22. 又如中央委员的提名,由秘书长唐纵送总裁审阅,总裁核可后,嘱送副总裁一阅,陈诚看到名单,便脸色一沉不悦的说:“总裁已经核定了的事,还要送我看,多此一举,我还能有意见吗?”秘书长说:“还是请副总裁看一下。” 
  44. 陈诚访问越南,典藏台湾
  45. 卜少夫. 〈敬悼一位诚实的政治家〉. 《新闻天地》. 1964-03-27, (第八九三期): 8. (陈诚):“你(卜少夫)大概也听到外面说我和经国冲突的谰言……稍有常识的人都能分辨绝无可能,从当前处境及奋斗目标来说,团结就是力量,静则安定台湾,动则反攻大陆,都需要集中举国意志,团结一切力量。从总统爱护提携培植我来说,我一定要做一个最忠实的干部,感恩图报,鞠躬尽瘁……从经国个人的才具与努力来说,这十几年,他的辛勤建树,值得夸耀,无论军中政治工作,无论退役官兵辅导工作,无论青年运动,他都做得有声有色,清清楚楚摆在大家眼前,我只有尽量帮助他,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也是使他负更大的才能,让他发挥更大的才能,俾国家得到最大的利益。我和他还有什么可争可夺的。敌人最怕我们团结,一定要千方百计来制造我们内部纠纷,希望我们内部冲突、摩擦、矛盾、斗争,我和经国都负著相当责任,故……我们二人间不协调的谣言,你回到香港去,如遇到此种谈论,可以说明此乃子虚乌有。” 
  46.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26. 这时陈副总统(陈诚)讲了一段话(没有病容,不是因病不能出席):“总统,各位军中将校袍泽们,我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革命军几十年的革命,我体念出来的经验,就是要服从总统,听总统的话,唯有跟随总统,才能使中华民国长治久安,虽然前途还有艰难险阻,但总统能领导我们履险如夷,不过我们要精诚团结,也就是亲爱精诚的校训,大家有信心,一定会走上胜利成功之路。” 
  47.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21. 外间即有种种传言,陈诚和蒋氏父子相斗,陈诚只活到六十八岁便气死了。……其实,陈诚确实是死于肝癌,癌症中以肝癌最难挽救 
  48.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34. 经国先生发表一简短的谈话,他说:“陈副总统逝世,在国家和党来说,是无可补偿的重大损失。在我个人来说,尤其是失去了追随了近三十年的导师。” 
  49. 蒋介石日记》,1932年12月3日
  50. 窦应泰. 周恩来和陈诚的黄埔情 (4). 人民网. 2009-02-23. 
  51. 51.0 51.1 王成斌等 (编).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5)》.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年. ISBN 750651494X. 
  52.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19–120. 一切由国民政府蒋主席(蒋介石)主持的,谭院长(谭延闿)生前曾托蒋主席择婿……谭祥女士,秀外慧中,相夫教子,是一位很标准的女性,陈诚夫妇一直是伉俪情深,他对有恩有德的蒋媒人是一生铭感五中的,他决不会“新人上了床,媒人抛一旁”。 
  53. 三七五减租谁办的?到政大走一趟就知道. 《自由时报》. 2015-03-05 (Chinese (Taiwan)). 
  54. 陈履洁忆父陈诚 联想柯P:政客有像柯51%的坚持 才称政治人物. 《自由时报》. 2015-03-06 (Chinese (Taiwan)). 
  55. 新北市私立辞修高级中学暨附设国中部. 辞修学校财团法人.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2). 
  56. http://funstory.co/-chinanewsdaily/n/3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