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足太陰脾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3月9日 (二) 18:52 由 Yrl015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1.png
原文名稱 足太陰脾經
體裁黃帝內經
主題 十二經脈之一

足太陰脾經,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脾經。本經穴位主治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證。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循行原文:

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經絡循行:

該經自足大趾的內側端(隱白)起始,經核骨(第一蹠趾關節)後面,向上到達內踝骨的前邊(商丘),在三陰交穴處與足厥陰、足少陰兩經交會,再沿脛骨內緣,向上交叉淺出足厥陰肝經的前邊,經過膝關節,沿大腿內側前邊,進入腹腔,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再向上貫穿膈肌,挾食道兩旁,連系舌根,散佈舌下。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通過膈肌,流注心中。脈氣由此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足太陰脾經主治:

胃脘痛、腹脹、嘔吐噯氣、便溏、黃疸。身體沉重無力、舌根強痛、膝股部內側腫脹、厥冷等病證。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病機分析:

脾經之脈連乾舌本,病則舌本強痛;脾病及胃,胃氣上道則嘔;氣機阻滯,則胃脘痛;健運失職,升降失司洲腹脹善噫;濕困脾土則身重乏力,活動不利;脾脈起於足(足母)趾上行膝股內廉,經氣不利,則股膝內腫脹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動欠佳;脾與胃相表裡,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測食不下,煩心;脾虛水濕內停,傳化失司,則大便溏薄或泄瀉;水濕氾濫則水腫;脾虛水濕影響肝膽,肝失疏泄,膽汁橫溢,則黃疸。

本經脈腧穴有:

隱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孫穴商丘穴三陰交穴漏谷穴地機穴陰陵泉穴血海穴箕門穴衝門穴府舍穴腹結穴大橫穴腹哀穴食竇穴天溪穴胸鄉穴周榮穴大包穴,共21穴,左右合42穴。

經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隱白在足大指頭。
大都太白公孫盛,商丘三陰交可求。
漏谷地機陰陵穴,血海箕門衝門開。
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溪。
胸鄉周榮大包隨。

脾經五腧穴歌:

隱白雲中一老僧,大都離俗少人憎,

幾回太白商丘過,汲飲陰陵泉幾升。[1]


參考來源

  1. [ https://www.toutiao.com/a6430227320576934146/ 中醫骨科筆記2017-06-23 ], 今日頭條,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