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大都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滎(火)穴。 足太陰經所溜為「滎」。滎穴,屬火。別名:太都穴。大都穴的位置:足大趾本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中醫認為刺激大都穴有緩解治療腹脹、嘔吐、便秘等作用。
穴位含義
脾經的生髮之氣在此聚集。
1.隱白穴。「隱」,隱秘、隱藏也。「白」,肺之色也,氣也。該穴名意指脾經體內經脈的陽熱之氣由本穴外出脾經體表經脈。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脾經體內經脈相連,穴內氣血為脾經體內經脈外傳之氣,因氣為蒸發外出,有不被人所覺察之態,如隱秘之象,故名「銀白」。
2.脾經滎。滎,極小的水流。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脾土生髮之氣,富含水濕,至本穴後部分水濕之氣散熱冷降歸地,所降之水也小,故為脾經滎穴。
3. 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氣化之氣,至本穴後為散熱冷降的變化,所散之熱上炎於天,體現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屬火。
概況
【取穴】位於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布有腓淺神經的趾背神經與趾底固有神經的吻合支,及趾背動脈。正坐,足着地,在足大趾甲內側緣線與基底部線之交點處,按壓有痛感。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水濕雲氣聚集本穴後以橫行的風氣傳向太白穴。
【功能作用】散發脾熱[1]。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有泄熱止痛,健脾和中、 化濕止瀉的作用。
【主治病症】主治腹脹,胃痛,胃炎,胃痙攣,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消化不良,呃逆,嘔吐,脘腹脹痛,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霍亂瀉痢,泄瀉,便秘,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心痛,心煩,四肢浮腫,肌膚不仁,身重骨痛,手足厥冷,氣滯腰痛,足大趾本節紅腫疼痛,手足逆冷,足部腫痛,足趾痛,小兒驚風,腦血管病後遺症,小兒抽搐等。
【配伍應用】
大都穴配陰陵泉穴、商丘穴,有健脾利濕的作用,治脾虛腹瀉。
大都穴配經渠穴,有解熱發汗的作用,治熱病汗不出。
大都穴配魚際穴、太淵穴、大都穴、太白穴,治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
日常保健
大都穴對於老年人來講是個補鈣的要穴,還能治療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腰腿痛。有頸椎病的人也要常揉大都。有的老年人每晚都會抽筋,最可能的情 況是:脾經堵塞,鈣無法吸收,可以通過每天按摩脾經大都穴、商丘穴兩穴各三分鐘。一般情況三天後腿抽筋即可消失。
穴位療法
【針刺】一般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
【艾灸】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注意:孕婦及產後百日內禁灸。
【按摩】常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穴,每次300下,可有效緩解抽筋
視頻
焦守廷上傳足太陰脾經《大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