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罗源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流年似水讨论 | 贡献2020年1月2日 (四) 16:04的版本 地貌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源县(闽东语:Lò̤-nguòng)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属福州市辖县,总人口25万,其中畲族人口占8.1%,为福建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1]

罗源县别号罗川,夏商属扬州,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冶县地,东汉为侯官地,晋属温麻地,隋属闽县。1956年移属福安专区,1963年复属闽侯专区,1970年归属福安地区,1983年7月划属福州市。

历代建置

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罗源就有人类居住。西晋(公元290年前后)已有中州人移居于此。唐末开始有大批汉族畲族人徙入。唐大中元年(847年)置罗源场,咸通二年(861年)升场为镇,改名永贞,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升为永贞县,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永昌县,乾兴元年(1022年)定名罗源县。历属长乐府、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194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罗源。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改属福安专区,1962年属福州市,1963年复属闽侯专区,1970年又属福安专区(1971年福安专区改称宁德地区),1983年重划归福州市。

境域

唐 大中元年(847年)设罗源场,罗源场东、南两面毗邻 连江县,西接 闽县,北界感德场(今宁德市)。境域约相当于今凤山、起步、白塔、西兰、洪洋、中房、飞竹等乡(镇)及松山乡大部、霍口乡东部。

咸通二年(861年)割闽县林洋地入永贞镇,西部边界扩展到双口渡(《 八闽通志》称“双溪渡”,有误),而与闽县(公元982年后为 怀安县)、 古田县为界,其他三向疆界不变。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连江县划招贤里5图地入罗源。县东部边界因以扩展至海,辖域增加今鉴江、碧里两乡(镇)地区。

万历八年(1580年)裁怀安县并入侯官县,原属怀安县的霍口一带(具体地界无考,疑为山垄塆溪以南的小块地区)划属罗源,西界改与侯官县为邻。

1940年,连江县又划巽屿、北山两地入罗源,此后辖域未发生重大变动。1956年5月,大获乡漈头自然村划属连江县,香岭乡后山自然村划属古田县岭南乡;同年7月,香岭乡活山自然村划属古田县岭里乡。此时,罗源县境域东端隔海与霞浦县东冲半岛相望,西端与闽侯县接壤,南邻连江县,北连宁德县,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分别与宁德、古田、连江诸县及福州市郊区为界。地形呈东西向长条状,东西最长距离78.5公里,南北最宽距离28公里,总面积118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3平方公里,滩涂53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2010年,罗源县下辖: 凤山镇、 松山镇、 起步镇、 中房镇、 飞竹镇、 鉴江镇、 白塔乡、 洪洋乡、 西兰乡、 霍口畲族乡、 碧里乡、 罗源湾。

自然地理

地貌

罗源县位于鹫峰山脉东南麓,县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为东西长条状,地势三高两低,形如“W”:西部与闽侯县、福州市交界处地势最高,多中山,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12座,峰3座;往东,高度逐渐下降,至霍口盆谷海拔只有100米左右;霍口盆谷往东,地势又渐次回升,至县中、北部挺旗峰、飞仙岩一带,平均海拔达500米以上;飞仙岩往东,高度再逐级下降,到起步、凤山平原地区海拔已低于10米;平原以东的半岛地区地势又抬升为高丘、低山。

气候

罗源县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由于受复杂地形影响,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灾害天气亦多。

水文

罗源县水量来源于境内降水产生的径流及县外过境客水。全县多年平均年来水量22.833亿立方米,其中境内产流11.313亿立方米,外县过境客水11.52亿立方米。1990年按境内产流计,人均占有水量4941立方米。

土壤

据1982年福建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罗源县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火山岩、花岗岩的残积物和运积物,形成土壤后分属7个土类,17个亚类,33个土属(其中耕地15个土属,33个土种)。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红壤成为主要地带性土壤。各种土壤类型按海拔高度呈垂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草甸土、黄壤、黄红壤、红壤和水稻土。

人口

2016年,全县总户数79024户、户籍人口268340,户籍人口比上年增加1795人,平均每户3.4人。男女比例:100:91.74,男性139949人,占52.2%;女性128391人,占47.8%;男比女多11558人。全县出生人口5087人,出生率18.95‰;死亡人口2672人,死亡率9.95‰;人口自然增长24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0‰。全县迁入4267人,迁出4796人,迁出多于迁入529人。[2]

县内居民以汉族为主,畲族次之,还有少量的满、壮、苗、回、藏等少数民族

畲族

罗源畲族占总人口8.1%,分布于全县11个乡(镇)82个村,主要居住于霍口畲族乡,使用畲语,兼通闽东语福州话罗源腔,有雷、蓝、钟3姓。畲族先民于唐时入境,长期以狩猎和游耕为主。明代定居后,从事种植粮食作物,逐步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副业生产。经济作物以茶叶油茶青靛(俗称青、学名马蓝)为多。畲族衣饰靠苎麻线和蚕丝纺织,因此畲族家家户户皆种苎麻和种桑养蚕。男女老少喜唱山歌,酷爱武术,尤以拳术为最,畲族女子着“凤凰装”,梳“凤凰发式”,独具风格[2]

疍民

疍民[3]在中国官方的民族识别中被认为是汉族的一部分。罗源的疍民主要集中在沿海的鉴江、碧里、松山3个乡镇,传统上以船为家,在罗源沿海从事捕捞业,使用语言为闽东语福州话罗源腔,陆地居民贬称疍民为“曲蹄”。民国以前,疍民受到严重的歧视,许多疍民被禁止上岸。1952年以来,政府逐步对疍民进行上岸改造,大部分疍民已经上岸定居,主要聚居在鉴江海上、碧里先锋、松山乘风三个陆上村庄。

自然资源

罗源县,地处 鹫峰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势自西而东,高低起伏。全县最高峰牛母山海拔1251米。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水量165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691.1小时。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东部罗源湾口小腹大水深,海域面积达240平方公里,避风遏浪,不冻不淤,港口作业时间年平均360天,是 福建省六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

县辖罗源湾北岸港区岸线长25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7个,约14公里的岸线水深在10米以上;截止2009年,有1000—5000吨级码头4个、3万吨级和5万吨级码头各1个,年吞吐能力达800万吨以上,在建的还有5万吨级、15万吨级码头各1个;拥有松山、白水两大围垦造地近5万亩以及周边可开发利用腹地,土地储量近10万亩,形成海峡西岸“人无我有,人有我多”的可供成片开发的港区工业建设用地。

罗源湾与台湾隔海相望,距 马祖岛38海里、 基隆港146海里、 上海405海里、香港435海里,位于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距离中心,北联 宁德浙江,南接 福州厦门,是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海陆空交通便捷,开辟了直抵 香港、 日本新加坡等航线, 104国道、 沈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仅58公里,福州市区65公里,距宁德市仅25公里、 温州200多公里。 温福铁路于2009年建成,并在罗源湾开发区内设站,罗源湾港区铁路专用线从该站点连接贯穿港区三个作业区至将军帽。

林业资源

截止2009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623354亩,其中林业用地1165242亩,占71.8%,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869784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4.6%,疏林地面积23918亩,灌木林地面积21147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8933亩,非林业用地面积458112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91.29万m3,毛竹立竹数1523万根,杂竹489万根,其中林分蓄积87.73万m3,疏林地0.76万m3,散生木和四旁树2.79万m3。

全县林分面积652188亩,其中用材林面积376382亩,薪炭林面积2067亩,防护林267664亩,特用林6075亩,分别占林分面积的57.7%、0.3%、41%、1.0%。林分蓄积量中,用材林53.03万m3,薪炭林0.12万m3,防护林33.22万m3,特用林1.36万m3,分别占林分蓄积量的60.4%、0.1%、37.%、1.6%。

罗源县地跨南、中亚热带两个植被带,以县城所在地凤山镇为界,凤山镇以东(含 凤山镇)属 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湿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南亚热带雨林是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原生植被被破坏后仅呈次生萌芽林,或稀疏阳性林,其中大部分已被人工马尾松林所替代。凤山镇以西的罗源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阔叶林植被带,以 米槠、栲类、 樟树酸枣枫香木荷等组成常绿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农业资源

2012年全年粮播面积调减为195600亩,其中,粮食作物占111300亩,非粮食作物84300亩。粮食总产36262吨,茶叶总产5847吨,油料119吨。园林水果9100吨,肉类10422吨,水产品产量高达125370吨。

交通

罗源县地处闽浙交通要道,自古驿运繁忙。但由于境内多山,道路崎岖, 罗源县政府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公路,行旅往来多靠步行,货物运输靠肩挑。罗源东边面海,大宗货物多从水道进出。民国期间,县内港口设施极为简陋,运输多靠外港来船,境内专业运输船只有数艘,且在湾内航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五里、迹头等处修建码头,改善港口基础设施,并建立水运企业,更新船舶,壮大运输实力。1952年县新建的水运企业有1家,木帆船3艘42吨位,完成货运量0.8万吨、周转量23.68万吨公里。1955年福汾公路县境段建成,罗源始有公路。从此县内公路建设从不间断,通车里程逐年增多。

公路运输量随公路伸展而逐年增多。1978年全县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和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分别比1961年增加1.8倍、2.51倍、3.34倍和2.34倍。1979年,县内有2家水运企业,共有7艘机动货轮875吨位,货运量达1.83万吨,周转量924.69万吨公里。80年代改革开放后,船舶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步从木质货轮过渡到钢质货轮,航线扩大到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各港,并于1988年开通直达港澳航线。1990年2个水运企业共有12艘钢质货轮3290吨位,个体联户运输船82艘620吨位,合计完成货运量6.88万吨,周转量3776.17万吨公里,比1952年分别增加7.6倍和158.5倍。

公路运输随运输市场放开而日趋繁荣。1990年全县有货车182辆,客车44辆,运输用拖拉机886辆,其他机动车512辆,货运量48.99万吨,货运周转量2421.65万吨公里,汽车客运量159.99万人,客运周转量8397.04万人公里,又比1978年分别增加2.22倍、8.39倍、4.22倍和8.63倍。当年全县公路38条(段)总长420.71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5.44公里,每万人占有18.13公里,全县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和78.92%的村均已通车,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2008年,碧里作业区4#、5#两个5万吨级码头建设进展顺利,4#泊位卸船机已安装过半,基本具备靠泊条件;将军帽作业区15万吨级散货码头动工建设。港区配套日益完善,在建成3万吨级乘潮航道的基础上,启动疏竣5万吨级全天候航道;临时一类口岸开放获得延续;口岸通关中心大楼完成主体工程。路网:开发区江滨北路完成拓宽,温福铁路罗源站已建成通车;港区铁路支线已获批。供电:动工建设碧里220千伏、德盛110千伏变电站,扩建亿鑫110千伏变电站。供水:已启动建设南榜等水库,日可新增供水5万吨,基本满足开发区、港区项目用水需求。

经济

福建省罗源湾列为“十一五”重点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和“建设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作为全省区域新增长极进行培育。福州市把罗源湾开发建设摆上重要地位,提出优化产业规划布局、重点拓展南北“两翼”、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的决策部署,这些都为罗源湾开发建设赢得了先机。初步构建起以治金、建材、能源、船舶修造、轻工食品、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临港工业体系,形成以港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县域经济保持稳健、快速发展态势,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安定稳定、人和业兴,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2011年全县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5.1%; 工业总产值345.26亿元,比增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4.46亿元,比增24%;农业总产值34.36亿元,比增4%;财政总收入9.43亿元(力争突破10亿元),比增33.2%,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38亿元(力争完成6亿元),比增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亿元, 比增37.9%; 实际利用外资2520万美元,比增5.8%; 出口总值6000万美元,比增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亿元, 比增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0元,比增12.3%;农民人均纯收入7850元,比增12.3%;人口自然增长率5.76‰。

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34.6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增长15.7%。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5%、59.9%和21.5%。

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1%。八大类商品呈“五涨三降”的态势:医疗保健类上涨9.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7.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8%,衣着类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食品烟酒类下降1.2%,居住类下降7.2%。

旅游

有“莲峰月色、圣水听泉、三川春涨、五里潮平、匹岩飞雪、茅顶留云、紫霄盖树、金粟盘榕”等罗川八景[4]和栖云洞、白马寺、禾山景区等名胜。

与东引列屿的关系

罗源县与东引列屿于国共内战前本无关系,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失去对于罗源县全部区域的控制权力,1954年3月中华民国政府将仍由其控制的东涌乡自长乐县改划罗源县(在此前,东涌最早属于霞浦县,后改连江县所辖,长乐县大陆地区全面失守后东涌改划长乐县),并设罗源县政府驻东涌乡。1956年7月,中华民国政府撤销罗源县政府,将东涌岛、西涌岛更名为东引岛、西引岛,改划隶属于中华民国福建省连江县东引乡至今。

语言

境内汉族居民主要使用闽东语福州话的罗源腔,与福州市区使用的福州话在语音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境内畲族使用畲话,兼通福州话罗源腔。近年来在官方语言政策的干涉下,普通话使用较为普遍,然而福州话在青少年中开始呈现萎缩的趋势。

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说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

文化

罗源属于福州文化圈,文化习俗与福州大体相同。民间神坻众多,乡村各异,影响力最广泛的神坻是妈祖和临水夫人。民间流行的戏剧为闽剧。

罗源县的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和畲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

古迹

罗源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分别为中房镇陈太尉宫、城关圣水寺栖云洞十八罗汉造像、中房翰林学士府。

视频

与罗源县有关的视频

罗源一分钟宣传片
畲风海韵,大美罗川,罗源形象宣传片
走遍罗川:解放罗源的故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