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伊里布
伊里布(满语:ᡳᠯᡳᠪᡠ,转写:Ilibu;[1]1772年-1843年),又名伊礼布,小金榜称红带子伊礼布,字莘农,清朝政治人物,爱新觉罗氏,红带子,籍属镶黄旗。签署《中英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之一。
生平
伊里布于嘉庆六年(1801年)中进士,授国子监学正职,后出任云南府南关通判,历任澂江知府、腾越知州,与当地土司保持良好关系,受到云贵总督伯麟的推荐。道光元年(1821年),随从云贵总督庆保镇压永北少数民族叛乱有功,代理永昌知府,不久升任安徽太平府知府,此后历任山西冀宁道道员、浙江按察使、湖北、浙江布政使等职。道光五年(1825年),伊升任陕西巡抚,后又先后调任山东和云南巡抚,以清廉闻名。
道光十三年(1833年),伊里布升任云贵总督,十八年(1838年),被授予协办大学士头衔,次年调任两江总督。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伊里布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浙江沿海的军事行动。由于琦善、裕谦等人和战不定,伊里布面对占领定海的英军亦不主动出击。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清朝政府命令伊里布进攻定海,恰逢英军为占领香港而从定海撤军,伊里布遂上表称收复定海,但是被斥责为“附和琦善,以兵炮未集,藉词缓攻,致敌船遁去”,被撤去协办大学士头衔,交出兵权给裕谦后留任两江总督。不久,裕谦弹劾其遣家丁张喜与英军私自来往,达成不战默契,伊里布被削去职务,投入监狱。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0月,英军先后攻占定海、宁波等地,裕谦战死。二十二年(1842年)3月,接任的扬威将军奕经也被击败,清朝政府不得已重新启用伊里布,命其协助耆英抵抗英军。耆英即派其防守乍浦,伊里布于是仍然派遣张喜同英军联系,英军遂转而攻打吴淞口,沿长江而上,抵达南京城下。清朝政府不得不派遣耆英和伊里布同英军展开谈判,最终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
签约后,伊里布被任命为广州将军、钦差大臣,负责在广州办理战后事宜。伊里布到任后,发现广州民心不服,英国又多有逼迫,不久即忧悴而死。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敏。
人物评价
《清史稿》:伊里布有忍辱负重之心,无安危定倾之略,且庙谟未定,廷议纷纭,至江宁城下之盟,乃与耆英结束和议,损威丧权,贻害莫挽。
许增纮:伊里布是鸦片战争中著名的投降派人物.他与耆英一起,在江宁议和中力主对英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后,他到广州又极力压制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对他进行历史的批判,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因为他是投降派,就任意贬斥,似乎他在娘胎里就注定是投降派似的。对投降派的批判,也应该实事求是。如果我们对伊里布作一番历史考察,就可以发现,在鸦片战争中,他第一次被授予钦差大臣去浙江查办"夷务"期间,所确定的对付英军的方针和采取的战守措施,是不能一概加以否定的。
世系[2]
- 八世祖清显祖塔克世
- 七世祖笃义贝勒巴雅喇
- 六世祖巩阿岱
- 五世祖棍古浑
- 高祖父宗宝
- 曾祖父额尔金
- 祖父双宝
- 父亲阿克盛克
- 孙良弼
史籍记载
脚注
- ↑ 满语意思是“兴起、停止、建立”。
- ↑ 《爱新觉罗宗谱》
- ↑ 《清史稿·卷三百七十·列传一百五十七》,国学导航
参考资料
- 《清史稿》卷三百七十·列传一百五十七·伊里布传